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裸子植物生活史的特征。總結壹下,謝謝!

裸子植物生活史的特征。總結壹下,謝謝!

1,裸子植物門種子植物的壹個下綱。它有頸卵器,頸卵器不僅是頸卵器植物,也是能產生種子的種子植物。它們被稱為裸子植物,因為它們的胚珠沒有子房壁,不形成果皮,它們的種子是裸露的。孢子體是植物,極其發達,多為喬木,少數為灌木或藤本(如熱帶藤本),通常常綠,有針狀、線狀、鱗狀葉,很少有扁平闊葉(如竹、柏)。大多數次生木質部只有管胞,少數有導管(如麻黃)。韌皮部只有篩細胞,沒有伴胞和篩管。大多數雌配子體有頸卵器,少數種類的精子有鞭毛(如蘇鐵和銀杏)。裸子植物出現於古生代,興盛於中生代,後因地質歷史變遷而逐漸衰落。現代裸子植物約有800種,分屬於蘇鐵、銀杏、松柏、紅豆杉和桂枝5個綱,9個目,12個科,71個屬。中國有5綱8目11科41屬236種及部分變種和栽培種。許多裸子植物是重要的樹木,尤其是在北半球。大型森林80%以上是裸子植物,如落葉松、冷杉、華山松、雲杉等。各種木材質輕、強度大、不易彎曲且富有彈性,是建築、車輛、船只和造紙的好材料。蘇鐵葉和種子、銀杏種子、松花粉、松針、松油、麻黃、柏子仁都可以入藥。單寧、揮發油、樹脂和松香可從各種樹皮和樹幹如落葉松和雲杉中提取。刺蘇鐵的嫩葉是可以食用的,髓可以用來制作西米。銀杏、華山松、紅松、香榧的種子是可食用的幹果。裸子植物是具有悠久發生和發展歷史的原始種子植物。最早的裸子植物出現於古生代,是中生代至新生代各大洲的主要植物。現代存在的裸子植物種類很多,出現在第三紀,然後熬過冰河期,壹直繁衍至今。據統計,世界上約有850種裸子植物,隸屬於79屬15科。雖然種類數僅占被子植物的0.36%,但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北半球的寒溫帶和亞熱帶的中山-高山帶,往往形成大面積的針葉林。(1)中國裸子植物的多樣性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地貌類型復雜。從中生代到新生代第三紀壹直是溫暖氣候,第四紀冰期沒有受到北方大陸冰蓋的直接破壞,基本保持了第三紀以來相對穩定的氣候,造成了我國物種豐富、起源古老、古殘遺遺跡多、特有成分多、針葉林類型多樣的特點。據統計,我國有裸子植物10科、34屬、約250種,分別占世界裸子植物科、屬、種總數的66.6%、41.5%和29.4%,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的裸子植物很多是北半球其他地區早已滅絕的古老殘遺種或孑遺種,往往是獨特的單型或寡型屬。比如獨特的單型科——銀杏;特有的單型屬有水杉屬、水松屬、銀杉屬、金錢松屬和金錢松屬。半特有的單型屬和寡型屬包括禿杉屬、杉木屬、福建柏屬、側柏屬、穗花杉屬和油杉屬,以及蘇鐵屬等剩余種。和冷杉。雖然我國裸子植物僅占被子植物種類的0.8%,但它們形成的針葉林面積略高於闊葉林,約占森林總面積的52%。東北、華北和西北的針葉林中裸子植物很少,而西南的針葉林中有豐富的裸子植物。在華南、華中、華東地區,除原生針葉林外,大面積的人工杉木林、馬尾松林、柏樹林較為常見。(2)我國裸子植物的威脅與保護雖然我國裸子植物和森林資源豐富,但大多數裸子植物樹幹筆直,材質優良,木材產量高,因此其形成的針葉林常被作為采伐的優先對象,正受到強烈的人類活動的威脅和破壞。比如,20世紀50年代,中國最大的針葉林區——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的天然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而到了60、70年代,另壹個大的針葉林區——橫斷山區的天然林被密集地相繼砍伐,只保留了人跡罕至的山地和河谷深坡,以及自然保護區的天然針葉林。在華中、華東、華南地區,由於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中山的各類天然針葉林大多被砍伐,代之以人工馬尾松林、杉木林、柏樹林。隨著各種天然針葉林的砍伐和破壞,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環境,加速了林下生物的消失和瀕危。同時,具有重要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裸子植物也受到嚴重破壞,如攀枝花蘇鐵、貴州蘇鐵、多形蘇鐵(多羽蘇鐵)和叉枝蘇鐵(米氏蘇鐵),在新發表或發現新的分布點後,均受到嚴重破壞。三尖杉和紅豆杉是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現的新型抗癌藥用植物,隨即遭到大規模砍伐破壞,資源急劇減少。初步發現金鐘柏蘇川裸子植物是中國已滅絕的裸子植物,已被重新發現但未滅絕。只有栽培植物而沒有野生植物的野生滅絕物種是蘇鐵、臺灣蘇鐵和四川蘇鐵。分布區域極窄,植物數量很少的極瀕危物種有:多裂蘇鐵、毛油杉、長白蘇鐵、海南蘇鐵、百山祖冷杉、元寶山雲杉、白皮杉、太白紅杉、短葉鐵杉、龍鱗松、公山三尖杉、臺灣花杉、雲南杉等。瀕危和受威脅的裸子植物約63種,約占種類的28%,其中百山祖冷杉和臺灣穗花杉被列為世界最瀕危植物(表1)。2.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種子植物的壹種。被子植物或開花植物是進化階段最後出現的植物物種。它們最早出現在白堊紀早期,在白堊紀晚期占據了世界植物界的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種子隱藏在營養豐富的果實中,為生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受精可以以風為媒介,大部分由昆蟲或其他動物進行,這樣開花植物就可以廣泛傳播。被子植物是植物界的最高綱,新生代以來在地球上占據絕對優勢。目前被子植物有10多萬屬,約20萬種,占植物界的半壁江山。中國有2700多個屬,約30000種。被子植物能有如此多的種類,有如此廣泛的適應性,與其復雜的結構和完善性是分不開的。特別是生殖器官結構和生殖過程的特點,為它提供了適應和抵抗各種環境的內在條件,使它在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的矛盾鬥爭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突變和新的物種。被子植物的以下五個進化特征與裸子植物進行了比較。至於能產生種子、靠花粉管輸送精子、有胚乳的種子植物的特性,這裏就不贅述了。(1)典型的有真花的被子植物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四部分組成,每壹部分稱為花部。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分在數量和形態上存在著極其多樣的變化,這是在進化過程中,適應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傳粉的條件,經過自然選擇、保存和不斷強化而產生的。(2)雌蕊由心皮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頭。胚珠被包圍在子房中,受到子房的保護,從而避免昆蟲叮咬和水分流失。受精後,子房發育成果實。水果有不同的顏色、氣味和味道,有很多種開裂方式。果皮常有各種鉤、刺、翅和毛。果實的所有這些特性都在保護種子成熟和幫助種子傳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進化意義不言而喻。(3)雙受精現象存在,即兩個精細胞進入胚囊後,1會與卵子結合形成壹個合子,另壹個1會與兩個極核結合形成3n染色體,發育成胚乳。幼胚以3n染色體的胚乳為食,增加了新植株中的矛盾,從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所有被子植物都有雙受精現象,這也是它們有相同祖先的證據。(4)被子植物的孢子體高度發達,在形態、結構和生活型上比其他植物更加完善和多樣化。有世界上最高的樹,如高達156米的扁桃案;也有像沙子壹樣細的草,如無根浮萍。],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納300萬個個體,果實重25公斤,僅含65,438+0粒種子,如皇家棕櫚[Roystone ea regia(h . b . k .)o . f . Cook];也有輕如塵埃的植物,5萬粒種子只有0.1 g重,比如熱帶雨林中的壹些附生植物;有壽命6000年的植物,如龍血樹;也有植物(如生長在沙漠中的壹些十字花科植物)在3周內開花結籽,完成其生命周期;有水生、沙生、石生、鹽堿植物;有自養植物、腐生植物和寄生植物。解剖學上,被子植物次生木質部有導管,韌皮部有伴胞;裸子植物壹般為管胞(麻黃和萱草除外),韌皮部沒有伴生細胞。運輸組織的完善,使體內物質運輸順暢,適應性增強。(5)配子體進壹步退化(簡化)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單核花粉粒),發育成雄性配子體。大多數成熟的雄配子體只有2個細胞(2個核花粉粒),其中65,438+0為營養細胞,I為生殖細胞。少數植物在授粉前分裂65,438+0次產生2個精子,所以這類植物被子植物的成熟雌配子體稱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2個極核,2個輔助細胞和1個卵子。反足細胞是原葉體營養部分的殘余。壹些植物(如竹子)有300多個反足細胞,而另壹些植物(如蘋果和梨)則在胚囊成熟時消失。助細胞和卵被稱為卵器,是頸卵器的殘余。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在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為簡化。配子體的簡化在生物學上具有進化意義。被子植物的上述特點使其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於其他植物的內在條件。隨著被子植物的出現,地球上第壹次出現了色彩鮮艷、種類繁多、花果豐富的景象。隨著被子植物花形態的發展和高能產物在果實和種子中的儲存,直接或間接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也相應發展並迅速繁榮。被子植物分為兩類——雙子葉植物(木蘭科)和單子葉植物(百合科)。被子植物的拉丁名稱來自希臘復合詞。Angio—-coated和——sperma seeds,兩者合在壹起,復數第壹格是被子植物,英文名是angiospunor。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級、最多樣、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在不同的系統中,被子植物有300到400多個科,1萬多個屬,20-25萬種。超過植物界總物種的壹半。它們分布在不同的氣候帶。因為氣溫高,雨水多,所以熱帶和亞熱帶最豐富。南美洲亞馬遜地區大約有40000種。其他熱帶地區有20000-30000種。在溫帶地區,由於氣溫較低,降雨較少,物種逐漸減少。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雲南省氣候條件好,有壹萬多種植物,而河北省位於北緯26度到43度之間。相對的物種減少了很多,大約2500種。北極大大減少,很多地方幾乎沒有被子植物,只有少數物種在少數地方頑強生存。如綿毛柳、長根罌粟的分布緯度都在80度以上。在南半球南極大陸莫爾吉特灣的珍妮島附近,生長著壹種石竹屬植物——厚葉石竹。另外,從海拔來看,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大約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5℃,植物種類組成也發生變化;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氣候非常寒冷,只有少數耐寒物種能夠存活。5000-5500米的地區也有繁縷。新疆天山的高處也分布著雪蓮。極端的自然環境和沙漠。比如在新疆省的沙漠地區,有胡楊和梭梭,它們可以適應幹旱的氣候。北非撒哈拉沙漠很少下雨,有的地方十幾年不下雨。有壹種植物叫小齒草,由於極度幹旱,生命周期極短,只有幾十天,被稱為短命植物。稍有雨水,就能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完成壹代人的任務。平時稍微潮濕的時候,花就會開。壹旦幹燥,花就會閉合,這是非常敏感的。在美國和墨西哥的沙漠地區,有壹種適應幹旱的特殊植物,即多肉植物,即著名的仙人掌科。全身多刺,葉片退化,莖多用於抗旱。其中壹些形狀像巨人。如果用刀子把它們切開,它們可以直接喝水。在鹽堿地上,有耐鹽性很強的被子植物,其中以稻科最為著名。例如,鹽角草是壹種壹年生草本植物,肉多,葉子小。莖呈節狀,可用於光合作用。在莖的橫切面上,有顯著的特征:表皮薄而光滑,柵欄組織有兩層,內部細胞大而含水多,維管組織在中央。親水性是在鈉離子的影響下形成的。鹽角草生物重量的92%以上是水。幹燥的鹽角草燃燒後會留下大量的灰分,占幹重的45%以上。上述莖結構、高含水量和高灰分是鹽生植物的典型特征。海蓬子生在鹽沼上,鹽沼是含鹽最多的地方,可以作為它的標準代表。水稻科鹽生植物的進化是在鹽進化的條件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