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陽相比,陰虛的津液就是陰,就像生命的泉水,滋潤著身體的每壹個角落。如果津液流失太多,就會造成身體幹枯,皮膚不再水嫩,腸道就像壹條失水的河流,容易淤塞。
壹般來說,陰虛以血虛和腎虛最為常見。陰虛的朋友通常感覺口幹咽燥,手腳發熱,喜歡冷飲,舌紅津液不足,失眠,便秘,易怒。所以滋陰是最有必要的。選擇艾灸療法時,建議艾灸足三裏、關元、高家、太溪、腎俞、三陰交、湧泉、神門。
如果體內陽虛,就會像冷風呼嘯,會感到畏寒、手腳冰涼、肌肉無力、精神萎靡、尿頻、腹瀉、頭發稀疏、黑眼圈、性欲減退、白帶過多。
陽虛多見於胃、脾、腎。艾灸時,可選擇任脈、督脈、膀胱經上的穴位,如神闕、氣海、關元、中極、大椎、腎俞等。艾灸可以溫陽散寒,補充人體陽氣。
氣虛體質的人容易疲勞、聲音微弱、氣短、懶惰、多汗、感冒。氣虛主要是心氣不足,脾氣虛最常見。
艾灸時,可選擇足三裏、氣海、心俞、脾、神門、內關等穴,補氣安神,生血益氣。
濕熱體質的外在表現是臉油、口苦、苔黃、易長痘、體重重、嗜睡、心煩、急躁。女性往往陰道分泌物多,男性往往陰囊潮濕。
濕熱體質,艾灸可取大椎、曲池、合谷、中脘、豐隆、腘窩穴,寬胸理氣,祛濕清熱。
痰濕體質的人壹般比較胖,面部油脂比較多,容易出汗,喜歡吃肥肉、甜膩黏膩的東西,會引起高血壓、月經不調等問題。所以痰濕體質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濕,消痰化濁。
艾灸中,可以選擇陰陵泉、關元、腎俞、足三裏等穴位。尤其是陰陵泉,壹直是祛濕的大穴。
血瘀體質壹般是由於氣滯血瘀,從而表現為膚色暗沈,容易長斑、色素沈著,舌質暗沈或有瘀點,心情不愉快,容易上火。所以要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可以選擇艾灸肝俞、祁門、太沖穴調理氣滯,艾灸曲池、雪海、足三裏、三陰交活血化瘀。
2哪些人不適合艾灸1,良性腫瘤,需要嚴格辨證;
2、惡性腫瘤,不建議艾灸,艾灸會導致氣血沖泄;
3.如果體內有金屬預埋件,艾灸要慎重。
4、月經期、孕期不能艾灸。
5.熱病、邪熱壅盛者。
6、某些傳染病,高燒、昏迷、抽搐,或極度體力衰竭、消瘦。
7.精神病人等沒有自控能力的人,應避免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