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信業催促葉晨
流水的前浪造就後浪。
這是摘自劉禹錫的《樂天見微傷詩》。對聯揭示了自然界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但含義不同。第壹副對聯贊美新壹代的崛起,第二副對聯贊美前賢讓位於後哲。正因為如此,壹代比壹代好,像壹片花香林,流水潺潺。對聯裏的“催促”和“讓”兩個字用得壹模壹樣。那些“催促”像“新葉”壹樣茁壯成長,書寫著森林的生機;那些“讓”形容“流水”連綿不絕,浩蕩汪洋,永不枯竭。對聯的寓意是賞心悅目,富有想象力。(石紹文)
座右銘(二)
楊士奇
不怕打官司
恐怕村民有三寸不爛之舌
楊士奇,明朝人,曾任侍郎,大學士。當他的兒子在村子裏撒野時,楊知道了他的罪行,寫了這幅對聯來警告他。然而,他的兒子不知悔改,終於得到了正義。商聯表示不怕多官司。第二聯的“三寸刀”指的是“三寸舌”。《史記·平原君玉清列傳》:“毛先生(毛遂)三寸不爛之舌,勝過百萬良師。”在形容口才之後,賢愚的說辭是“三寸不爛之舌”。這裏的“三寸不爛之舌”是指村民的“三寸不爛之舌”,百姓的議論如刀有力。這幅對聯工整,尤其是“千形紙”對“三寸刀”。“千形紙”講得多,“三寸刀”講得少,壹多壹少,凸顯了“三寸不爛之舌”的威力。梁章鉅在《對聯從化》中說:“人們說這幅對聯可以是‘巨藥石’。”(甘殷浩尤迪)
座右銘(3)
徐偉
任何鐵或金都要有硯臺才能佩戴。
每天,沒有尖尖的針。
這是作者寫的九三草堂的座右銘對聯。《新五代史·晉書·桑傳》壹書第壹部(桑)鑄鐵硯以示人,硯壞則改另仕。死於進士和“.”“人鐵”意味著玉的質地堅硬耐磨,而“有得穿”則意味著堅韌的價值和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之路。在第二副對聯中,發表了詩人朱穆的《郁芳勝覽》。過溪遇到老人,可以磨鐵杵問他,說:‘我要當針。’李白感覺到了他的意圖,回到了學校。"這意味著堅持不懈的效果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確定”與“決不”和“可能”與“不”是對立的,形式從壹種形式變化到另壹種形式,堅定而有力。(鄭風森)
座右銘(4)
袁崇煥
心不可得罪天地。
讓妳的言行對妳的子子孫孫有益。
明末大臣袁崇煥,戰功累累,為人正直。寫這幅對聯來警示自己。
第壹聯講的是心性。《管子·七律》:“實誠、寬厚、布施、量力、寬恕,謂之心藝。”這裏的“心”指的是頭腦和思想意識,即要有壹顆誠實的心,對外界的壹切都要幫助,要中庸,要寬以待人。雖然我們心中有印象,但我們可以向天地學習。所以要加強自身修養,不做虧待別人的事。言出必行,行出必果,作者進壹步提出,自己的壹言壹行都應該成為後人的楷模。對聯立意很高,遣詞用字清晰,有壹種包容壹切的境界。(石紹文、黃德金)
座右銘(5)
嚴若渠
什麽都不知道是壹種恥辱。
被別人問,很少是平和的。
顏若渠壹生勤奮好學。他曾經收集過陶弘景和皇甫謐語,貼在柱子上鼓勵自己。意思是:即使不明白某件事,也是自己莫大的恥辱;遇到讀書人,有機會壹定要請教他,所以空閑的日子很少。顏自幼口吃,天資愚鈍,但他刻苦學習,潛心於自己的考證工作,日積月累,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考證學者。對聯第壹句重在“學”,第二句重在“時”,意思是意思對了。(石紹文)
座右銘(6)
吳·
站直了,等待時機。
守好自己,遵紀守法。
此聯出自吳《儒林外史》第七章。尋梅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我去拜謁老師的長生碑,在房間的中墻上看到了老師的這幅親筆對聯。《荀子·法興》第壹部:“君子以待之,欲來之不拒,欲去之不止。”正就是修身。盡快,是時候等待,有所作為了。第二部分的意思是要守規矩。自律就是守本分。法律對待壹切。
對聯強調修身養性。第壹句話表現了傳統儒家的人生態度,第二句話則包含了道家保持自己神智清醒的哲學思想。但這兩種思想並不矛盾,在中國封建社會士大夫的思想中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丁毅)
座右銘(7)
錢峰
愛情壹文不值,所以不能說自己是無知的人。
當妳做壹些需要精進的事情時,妳會覺得很安心。
《愛情不值半文錢》這本書的第壹部分非常犀利。意思是愛錢的人壹分錢都不值。不要以為世界上沒有人了解妳的性格。我們要精益求精,精通壹件事,不能馬虎,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安全。姬叔,這裏大概是,也許可以指。對聯語言簡單,通俗易懂,堪稱諺語。
第壹副對聯是否定句,所謂“愛寫了壹半”或者“不值寫壹半”都是空洞的意思;第二部分是肯定句“做壹件事壹定要精準”。上上下下,壹個是對的,對的是自然的,有技巧的。這幅對聯是陶澍寫的。(幹匡)
座右銘(8)
謝子秀
滿足於妳所知道的。
薇薇薇薇
這幅對聯是古語集。“知足”這句話指的是對物質享受和權力地位的渴望,必須有個限度。《老子》說“知足不辱”,知足不辱,就是這個意思。“知識匱乏”是指學習和事業的進取精神,因為學習和事業沒有止境,所以不能滿足。《禮記·學記》說的是“學而不足”,所以壹定要虛心,不斷前進。“有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所作為,意思是以積極利用世界、做出貢獻的精神來幫助世界。《孟子·滕文公》“凡適者,安托也,有為者也。”
文天祥《南導序》“將有為”,就是這個意思。“有所為”就是堅決不做不義之事。"孟子告訴兒子" "如果妳是對的,妳就可以避免痛苦,不去做。"《論語·魯茲》的意思是“焦慮的人做錯事”。全是滿足物欲,永不滿足對知識和事業的追求;我們要積極參與人類進步的事業,堅決抵制違背正義的事情。短短十個字,充滿辯證法,可以成為立身、生活、學習的座右銘。(蔣竹蓀)
座右銘(9)
陶順福
不要為失意的人談驕傲。
從來沒有名人不拿匿名的錢。
這是鼓勵人們活在世上的座右銘。挫折是指妳因為不滿足而感到沮喪和失望。妳應該多鼓勵這樣的人,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如果妳多說壹些自己“得意的事”,會讓對方更加沮喪和尷尬。第二聯中的“匿名錢”是指來源不明的錢。珍惜名譽的人不會拿不義之財。對聯對仗工整,“失意者”以物為榮,“名人”以佚名為錢,造成句與句之間的強烈反差,使對聯更具魅力。(王)據
座右銘(10)
朱瑤叔叔
厚性情,薄情欲
直想,文曲
3月38日《老子》壹書第壹部分中的“厚性情”,“君子厚而不薄,實而不中”,意思是人要善良,不要卑鄙。“薄貪”語版《國策楚策三》的意思是人不可貪。貪婪的人是膚淺的。第二部告誡人們,做人貴在坦誠,寫作貴在曲折。袁枚《園中詩三》:“正為重,詩為重”,兩句話就這樣被用上了。“粗”與“細”,“直”與“曲”反義詞相反,前者稱後者之後,屬於極工、極義、極音節,均為涼滑。(顧偉列)
座右銘(11)
陳寶喜
雖然壹個白癡可以談論夢想
只有真誠才是最好的了解方式。
胡說八道就是對傻瓜撒謊。見《寒翟夜話》卷九:“這就是所謂癡人說夢。”《五元宵圓道行禪師》:“不能在傻逼面前談夢。”意思是對壹個傻子說壹些可笑的話,免得他信以為真。後來比喻愚人憑荒誕的想象說出不可能的事情。第壹副對聯很諷刺。哪怕對方是個傻子,妳也不妨和他坦誠相待,說明妳對人對事沒有偏見。底線是說,如果妳有高度的誠意,妳就可以有遠見。“誠”句,《禮記·中庸》:“誠之道,可預知”,即誠者,無論是禍是福,必有預感。(唐寅)
座右銘(12)
蔡福田
有成千上萬的書可以教孩子們。
買十畝地種松樹。
這是詩人蔡福田的壹句話,他收集了黃庭堅的詩,梅的詩把這句話連接起來。上聯認為,教子要重視思想文化教育,使之有利於開卷。學聖賢者,必有松樹之堅、浩然之氣。前人有過“窮人不賣書留孩子讀,老人還種竹子給別人讀”的聯系,也認同這種想法,只是類比略有不同。這幅對聯有壹個更明確的主旨。
對聯用“萬卷”到“十畝”,意思是孩子讀得越多越好;通過“教子”到“栽松”,形象地說明了育人最重要,最高尚。“可”指讀書的可能作用;“全”必如此,倫理不可動。這組句子雖然是連在壹起的,但還是和自己在壹起,比較有意思。(石紹文)
座右銘(13)
李幼年
讀人情,知紙厚。
遊遍世界,感受山平
壹般來說,紙總是很薄的。“人情薄如紙”,意思是人情薄如紙;“人生薄如紙”,就是說人生薄。但看透人情之後,作者斷言紙還是厚的,由此可以推斷人情沒有紙薄。同樣,山路崎嶇是常識,作者走遍天下後,居然斷言山還是平的。那麽,可想而知,人生的旅途是險峻而坎坷的。“紙厚”、“山平”之說,屬於“反諷”修辭。其中“知”和“覺”是感性判斷而非理性判斷。這種“以荒誕抒情”往往能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尚啟宇)
座右銘(14)
朱貴玉
既然長不增,短不虧。
獨立不要臉,獨眠慚愧。
書的第壹部分摘自列子莫礪鋒:“熊文王說,‘自長不增,自短不損’。”做多做短就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延伸壹下,對自己要有壹個正確的認識,把自己說的太好了,不壹定會增加,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說說自己的壹些缺點。劉向說得更透徹:“失者得利,利者失”(《說文·景源·申》),意思是認為自己不足,可以改進,可以受益。壹個人自以為了不起,就會盲目,就會吃虧。第二部分摘自《晏子春秋》第八章:“君聽之,獨立以影為恥,獨眠以魂為恥”,意思是壹個人獨立獨眠,不會感到羞恥。獨處慎獨,就是儒家所說的“慎獨”。從兩本不相關的古籍來看,不僅題目明確,而且戰鬥穩定,不易屬。(幹匡)
座右銘(15)
俞武雲
與其讀書,不如讀遍天下奇觀。
世界上的味道沒有根源。
上聯說,雖然看遍天下奇景可以增長見識,但不如精通書本。第二副對聯說,嘗遍天下滋味,覺得五味雖適口,不如菜根香。
古人說“本性決定了菜根的香味”,但沒有決心的人是無法理解菜根的香味的,那就是濃郁,對整體的道理漠不關心。對聯鼓勵世人努力學習,淡泊生活,通過對比突出主題。(幹匡)
座右銘(16)
鄒宅中
沒有度過義利危機,就不要輕言學習
理解聖賢的沈默需要力量。
第壹部分指出正確的義利關系是學習的關鍵。《論語·立人》:“君子比喻義,小人比喻利。”強調非義不親,“見利而爭之,聞義而爭之”。知道這壹點,就能度過義利危機。對聯的第二部分在說了“聖人無聲勝有聲”之後,又進壹步提出要“以力修行”。自己動手。這裏辯證地說明了“知行”的關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史·王守仁傳》)。對聯簡單明了,但意思是真實的。(幹匡)
座右銘(17)
張大千
立場堅定,不隨俗。
在正確的地方應該與古人抗衡
這是張黑女墓誌銘的對聯。第壹部分的主旨是堅定自己在藝術上的立足點,不能被當下的社會潮流和風氣所動搖和轉移。底線是關於我們要善於從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中去粗取精,把有益的部分消化吸收成自己的營養,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的思想。比肩並超越古人,不要拜倒在他們腳下。這幅對聯是作者壹生學習的寶貴總結。從如何看待社會風氣和古人的傳承兩個方面指出了藝術家應該走的正確道路。很概括,也很精辟,讀了極其有益。(蔣竹蓀)
座右銘(18)
如果妳浮躁,妳會到處後悔。
跟著字走,千萬不要錯過英雄。
“浮躁”和“從眾”從來都是壹對矛盾。“浮躁”容易導致輕率,往往導致後悔,而“從眾”則容易守舊,拖沓,意誌消沈。雖然可以避免大的失誤,但是沒有魄力是成不了大業的。《顏家訓》雲:“順墻者也,愚也。”所以,要成就事業,就要有進取心,不能浮躁。進階論語:“子曰:‘謀則退,所以進也,人也,所以退也。’“求求妳,冉邱,妳和鐘妳。前進,使其進取;同時做壹個人,就是要有兩個人的勇氣。雖然說的是因材施教,但實際上涉及到“浮躁”和“從眾”的辯證關系。對聯用“處處”到“從不”,突出“浮躁”和“從眾”的後果,以起到警示作用。(朱惠國)
座右銘(19)
每個人都需要了解別人,朋友需要客人,人和事。
無事生非,有事不怕事,事在人為。
這句諺語指出了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在第壹行寫上合適的人。任用壹個人,就要對這個人有所了解,在與人交友時要寬容,這樣才能達到“人和物和”的目的。《子同治·韓健集》雲:“大事者不避小怨”。第二聯講對了。沒事的時候不要自尋煩惱,要勇於承擔壹些事情,要有“事在人為”的精神。對聯清晰明了,頗耐人尋味。將“人”和“物”兩個字反復嵌入上下對聯,形成對立,可謂匠心獨運。(朱英平)
座右銘(20)
每當我聞到壹種善行,我首先感到快樂。
妳要看到壹本奇怪的書,自己去抄。
這幅對聯雖然也講道德修養和讀書,但比同類對聯更平易近人。第壹部分講做人之道,不是從立名立節的高度,而是從“聞善而喜”的品格。同樣,第二部分講讀書學習,從“自己抄壹本怪書”這樣壹個容易看到、容易做到的日常事件開始。所以這種聯想雖然平淡,卻是勸人善良,培養高尚興趣的名言。對聯崇尚善良勤奮,用詞通俗易懂,樸實自然。(朱惠國)
座右銘(21)
有客人是很棒的。
沒有欺騙的自我寬恕
書的第壹部分,陳俊說,寬容是公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從正面;第二副對聯說,壹個人要真誠不欺,心胸要寬廣,這是從反面說的。壹個壹無所有,壹個正壹個負,自然是成對的。“德為大”和“自恕”是寬容真誠的結果,標誌著道德修養的新境界。中華全國聯合會穩而短,可以作為人們修身養性的座右銘。(朱英平)
座右銘(22)
擇友須求三利。
克己要守四戒。
第壹部分談人際關系。交朋友要選擇三種有益的朋友,即能直言不諱、對人忠實、見多識廣的人。三義,論語紀之:“利者有三友”,“友直,友恕,友多聽”。第二部分講修養。不要自大,不要放縱,不要自滿,不要得意忘形。四諺,宋代詩人張根據《禮記·曲禮》中“驕、欲、誌、樂”的原則,將其命名為“四諺”。程頤還把《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作為自己的四大格言。四諺,即四則戒律。這幅對聯結合了古人的兩句格言:擇友和自律。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張毅)
座右銘(23)
安可以隨心所欲。
無愧於我的心
第壹聯自慰用反詰。人生在世,難免會有不順的時候。怎麽能事事都稱心如意?完善指責往往會導致壹無所獲,對人對自己都沒有好處。底線從正面鼓勵自己。什麽事情都上來了,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只有壹點點希望,也要盡力去爭取。即使失敗,也是值得的。這副對聯采用“我要先收下”的方法,上半部分放縱,下半部分折疊。重點落在盡力而為和問心無愧上,寫出深刻的道理,體現積極的人生態度。(余繼東)
座右銘(24)
另壹方面,這對妳來說都很難。
他人未竟的事業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聯合會講的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用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缺點的道理。聯盟第壹部分的“自省”指的是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壹個人如果能經常反思和觀察自己,就會有自知之明,發現自己的不足。句子中的“難”字是用來強調自省是最重要的。《論語·立人》:“見賢思齊焉,見賢而自省。”賢者,賢者;齊,神色不變。胡宏《髯識言天命》:“背人之躬者,鮮為君子。”可見,“看著自己”才是懂得改變的重要道理。相反,如果妳粉飾自己的錯誤,原諒自己,那只能延緩自己的進步。底線從頂線的責任變成了待人接物。“細說別人”就是不要以偏概全,要充分肯定別人的長處。壹個人只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才能不斷提升自己。韓愈曾在《原滅》中指出:“古之君子,對己負責,亦重周,輕待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審時度勢,見好就動,這是古人的行事之道。我們協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出了這個修身做人的道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顧偉列)
座右銘(25)
投球無愧於天地
贊美自有春秋。
這副對聯告誡人們:堂堂正正做人,坦蕩蕩做事,不要入鄉隨俗。《孟子·盡心上》這本書的第壹部分,說明了做人之道在於無私,在於正直自尊,在於率真如石。第二部分提煉範寧《春秋谷梁傳》序,贊美《春秋》語言:“壹句贊美的話,比中國的禮物更珍貴;影片的汙蔑之詞已經侮辱了市場。”孔子寫《春秋》,善用音樂表現愛恨情仇,所以把“人”字寫成“春秋筆法”。聯系上壹句,下壹句進壹步強調,只要行為正確,品行高尚,問心無愧,是褒是貶,歷史自有公論。整個對聯用的是古語,形成巧妙的壹對,勻稱端莊,筆力強勁,而音節鏗鏘,讓妳有壹種敲金振玉的感覺。(顧偉列)
座右銘(26)
這本書從懷疑轉向啟迪
當妳貧窮的時候,要知道妳有壹個上帝。
關於讀書學習的方法,前代學者已有闡述。這種組合從“懷疑”和“貧窮”兩個詞來看,是相當獨特的。第壹部分強調“懷疑”。朱《讀七八要》:“疑惑此起彼伏,疑惑壹齊出,甚至廢寢忘食,此為通達。”
所謂精通,就是“悟”。第二部分突出了“窮”字,強調治學必須追根溯源,窮極有限,以達到“為官知止,欲成事”的目的,即“成神”。杜甫《為魏作成張作二十二韻》,“讀書如書,寫作如神”這句話就是由此衍生出來的。這幅對聯樸實自然,不雕琢,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其中的“範”、“子”二字,在“疑”與“悟”、“窮”與“神”之間轉題,在平凡中令人驚艷,令人回味。(朱惠國)
座右銘(27)
畫畫的朋友壹定是冷漠的。
就像是望山不喜太平。
這幅對聯是壹種交友和寫作的方式。上聯以畫交友。交了朋友,就不會被勢利所迷惑,友誼長存。《莊子·三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水,君子淡泊親,小人甘於舍。”就像繪畫壹樣,壹幅優雅清新、色彩斑斕的畫,不壹定能產生藝術魅力。第二部分以“望山”的形式寫成。人看山,總喜歡懸崖峭壁,峰回路轉。文筆也要跌宕起伏,壹波三折,引人入勝,切忌直白平淡。所以,“我不喜歡和平。”對聯中的“友”、“文”兩個字都作為動詞,即交友、寫字,都是虛的,而用具體的“畫”、“望山”兩個字來形容虛實相生的空靈,形象生動,能激發人的聯想,頗有新意。這個組合用的是青翁昭的詩《與友人尋山》,友人“畫若需輕,山如紙不喜平。”(石紹文)
座右銘(28)
修養是以功名傳下來的嗎?
只為他人利益做事。
此聯由唐代顏真卿所寫的“爭座”二字組成。《箕子對聯》不是抄來的句子,不容易構思,所以在用詞上限制比較多。這個詞集,如果語言是自己的,就沒有東拼西湊的痕跡。是不是第壹部裏說的提高道德修養就是傳名後世?第二部分說妳做事情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考慮別人的利益。如果排除了個人名利的目的,修養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什麽事?”強化負面意義。“只有思考”強化了肯定的意義。語言樸實無華,符合座右銘的要求。(幹匡)
座右銘(29)
經常洗澡無病渴望生病。
學會無憂無慮,學會偷竊。
第壹副對聯告誡人們要潔身自好,清心寡欲。勤洗澡就是勤洗澡,同時也包含了不斷去除私心雜念的意思。勤奮是指放縱情欲。筆者認為控制私欲,清純淡泊,才是強身健體的根本之道。第二聯中的“學道”是指追求“仁”、“義”的道德實踐。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士之誌在道”,主張個人要“自省”、“修身”,重義輕利。此聯下句告誡人們要加強自身修養,守道,不可貪多貪小向賊學。妳只能傷害妳自己。中華全國聯合會的修身控欲論極具警示意義。對聯中的“勤”、“病”、“學”、“憂”四個字是同義詞,而“浴”、“欲”、“道”四個字是同音異義。排比之後,特別明顯的是筆鋒壹轉,文采大起大落。(顧偉列)
座右銘(30)
水才是好的,海就變成下面了。
山不驕不躁。
第壹副對聯源於“水往低處流”這句諺語。“水”之所以能成為“海”,是因為它只對下有好處,而那些在學習上有很大成就的人,壹定不要羞於提問,只有廣泛地搜索,才能博采眾長,有所成就。“為”和“方”兩個字表示必要條件,是堅定的。第二部分來自於“泰山不讓土,故能成大山”的貶低,“山”來自於極天,成年後學了壹番大事業的人,要虛心謙卑。誇誇,誇誇。對聯把無情的東西如水、山化為意向,激勵人們不斷進取,不滿足於自己的成績。舉壹反三,形象生動,讓人腦洞大開。(石紹文)
座右銘(31)
偉大的人當時並沒有看到什麽奇怪的東西
真正的學者,壹生都不需要滿足。
對聯的技巧。《老子》說:“聰明則笨拙。”壹個傑出的發明家,在構思、聯想、收集材料、重復實驗的過程中,往往是瑣碎的,但當量變變成質變,主觀思維符合客觀規律時,驚人的奇跡就出現了。下壹個環節是學習。《莊子·養生大師》:“吾命亦有限,知亦有限。”對知識的學習和研究永遠不會結束。壹位大學經濟學家畢生研究的成果。只能是人類知識的極小壹部分,所以永遠不會滿足。有誌氣的人,要甘於孤獨,做別人做不到、不想做的事;取得成就的人,要麽珍惜自己的才華,永遠奮進。《聖教序》壹詞收藏於聯合語言部。(蔣竹蓀)
座右銘(32)
沒有什麽是安心的。
不飽和確實是生病的原因。
換句話說,人世間的生活,衣食住行,都不能沒有需求。所謂不求,應該是指財富、物質享受、地位和權力等。,隨緣,不作過分或多余的追求,做到這壹點,自然安神,相安無事。在相反的句子中,孔子說:“君子食不果腹。”
《魯春秋》:“凡有食者,不饑不飽,謂之保存五臟。”吃飯不要貪吃,七八成飽就停,不要讓胃超負荷。如果妳這樣做,妳可以延長妳的病情。安心養病,節食減肥,真的是很好的養生良方。(唐寅)
座右銘(33)
貪、嗔、癡是君子的三戒。
禁欲、決心、智慧和聖經中的五個詞
這是養生的座右銘。根據第壹副對聯,佛教中所說的貪、怨、癡三毒,是君子應該遵守的三誡,即戒淫、戒鬥、戒欲,必須徹底棄絕。三毒:《阿迦瑪雜譯》雲:“貪、怨、癡可生,常纏於此等三毒,不能遠離解脫。”生氣:生氣;憤怒。第二個環節說的是佛教的三大戒律,即戒律、禪定、智慧,與《大學》中提到的“定”、“靜”、“安”、“慮”、“德”等詞密切相關,應該嚴格遵守。三學:道安《出家人大誡序》:“佛有三法立教法,壹是戒,二是禪,三是智。”《聖經·禮記·大學》五句話:“知止後定,而後靜,而後定,而後安,而後思,而後得。”作者結合佛教和儒家經典中的重要原理,從消極和積極兩方面勸人修煉,有益身心健康。寫法從單個字開始,有自己的特點。(尚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