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如何養生1,保持腳底保暖,增強生理期抵抗力;
是不是春天壹到就想穿上漂亮的鞋子,哪怕是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但中醫認為人的腳底不能著涼,因為腳底脂肪少,很多穴位對應的是人的內臟。腳冷會引起很多內臟不適。春天天冷的時候,記得在家或者洗澡後不要穿涼鞋。尤其是生理期,要註意保暖,春末盡量穿單鞋,平時註意腳底鍛煉。
2、每天早上用壹片生姜:
古人雲:早上吃姜,不如喝參雞湯。中醫認為,早上吃生姜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驅散體內外的寒氣,還能殺菌防病,增強抵抗力。
註意:最好用自制的姜片含在嘴裏。
3.每天開窗通風三次:
雖然天氣逐漸轉暖,但春末的寒冷還是會讓很多人為了保暖而緊閉門窗,不註意通風,特別容易滋生細菌和病菌。白天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
4、冷暖,“春捂”不能太多:
中醫提倡“捂春凍秋”,不要因為天氣轉暖就馬上脫掉冬裝。因為人們習慣在冬天多穿衣服,身體產熱和輻射的調節功能與冬天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隨便減衣服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壹旦氣溫下降,人體抵抗力下降,就會導致各種疾病。
5、晚睡早起,讓流感遠離我:
倒春寒,壹種冷暖空氣相互交換的天氣變化,導致氣溫多次下降和上升,有利於各種細菌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季風大多風,人類吸入細菌和病菌的機會也增加了。所以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因為人的休息和睡眠會直接影響抵抗力的高低。
但是睡眠越多越好。壹般7.5 ~ 8.5小時為宜。而且春天提倡晚睡早起,養生要自然。春天白天變長,夜晚變短,人的睡眠時間也要相應變化,以養陽。註意,這裏的“晚”是指晚上10: 30左右睡覺,“早”是指早上6: 00左右起床。
註意五個點,1,向右“蓋”春天:
陰雨節氣最容易出現“倒春寒”,因為這個時期的降雨會造成氣溫驟降,尤其威脅老人和孩子的健康。比如老年人血壓會明顯升高,容易誘發心臟病和心肌梗死。由於氣溫變化,兒童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導致感冒發燒。
預防“春寒”,首先要想到春捂,但也要適當遮蓋,否則有害健康。據專家介紹,春裝的主要含義是在早春氣溫上升不大的情況下,盡量少脫衣服。比如日最高氣溫超過22℃時,不要急著穿輕薄的衣服,但也不能壹直蓋著厚棉衣,以防讓人上火,血壓升高。壹般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下,就需要覆蓋了。當知道冷空氣要來的時候,要提前壹兩天加衣服遮蓋。春捂的具體原則是講究“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背部、腹部、腳底。背部保暖可以防止寒冷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的機會;保持腹部溫暖有助於防止消化不良和感冒腹瀉。另外,老百姓有個養生的說法叫“寒從腳起”,腳下的神經末梢豐富而敏感。春天腳部保暖,身體才能真正暖和起來。
2、陰雨節氣註重脾胃調養:
雨季,養生要強調“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長壽的重要因素。
據養生專家介紹,五行學說解釋了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柔直,線條流暢,具有生發的特點,所以“肝喜線條而厭郁”,有止瀉的作用。脾(胃)屬土,具有生化之物的特性。脾還具有消化水谷、運化精微、滋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的功能,是氣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說,因為肝太疏,脾胃氣虛;肝氣郁結過多,脾胃也會因此而郁結。兩者都是肝脾。所以要註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陽,切忌傷脾胃。
3、年老體弱者不宜使用冷水:
根據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雖然健康路上有句話叫常年用冷水洗臉能起到保健作用。但在雨季,如果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冷很容易侵入關節。此外,如果沒有足夠的陽氣驅寒,濕冷就會停留在手上,這就容易導致酸痛、變形、疼痛等癥狀。
另外,春天濕冷依舊存在,洗頭後要及時用吹風機吹幹。否則,水在發際線內保持濕潤,然後降溫,很容易使濕冷聚集在頭部,由外向內滲透到顱骨,導致頭痛。特別是洗完頭發後會沖出去,頭發還沒幹就被冷風吹了,很容易出現“偏風”的癥狀。
4、日常出行要順應自然:
雨後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隨著氣溫的升高,人們應該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促進氣血循環。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此時更適合溫和運動,不宜出汗喘氣,否則會消耗津液,損傷陽氣,易受寒。同時,由於氣候還比較幹燥,運動中要註意及時補充水分。
春季也是采用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清晨、傍晚和節假日,妳可以漫步草徑,在河邊的森林裏舞拳弄劍,或者去郊外踏青,遊山玩水,賞花唱歌,登高望遠,身心融入大自然,無形中增強了身心健康。
5、雨天節氣按摩按摩三點:
(1)揉捏足三裏滋養脾胃;
經常按壓足三裏穴,可以起到調虛養胃的作用。足三裏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壹,是強身健體的大穴。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裏可以調節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扶正祛邪。現代醫學認為,按足三裏對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可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
足三裏穴位於膝外側,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和脛骨之間,從脛骨側量1橫指。按壓時拇指和指面在足三裏穴上發力,並垂直發力,邊按壓邊下壓揉捏,其余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協同發力。讓刺激充分到達肌肉組織深層,產生酸、麻、脹、痛等感覺。幾秒鐘後逐漸放松,這個操作重復幾次。每天按摩2-3次,每次15分鐘。
(2)推揉肋骨疏肝理氣:
年初工作繁忙,對於壓力大的工薪階層來說,難免會有肝氣郁結的時候。我們做什麽呢試試疏肝推拿法,揉揉肋骨。即雙手按於腋下,沿肋間隙推揉,直至雙手觸胸返回,來回推揉30次。最好是雙肋有溫暖的感覺。
(3)暖腰活腎:
中醫講究天人相應。說到雨的節氣,也要註意腎水的調理(中醫認為腎主水)。只有活躍的“水”才更有利於健康。如何通過運動強身補腎?中醫認為,腰是腎之府,不要忘了保護腎臟。有空的時候,雙手搓到手心發燙,放在腰部兩側,手掌貼著皮膚,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感到溫熱為止,每次200次左右。呼氣時加肛門收縮運動,吸氣時放松,重復30次左右,可以起到強腎的作用。
學會1的遮蓋原理,穿厚衣服穿薄衣服;
三月乍暖還寒,要註意給孩子的下身保暖,尤其是腿腳,不要覺得冷。
原則2,抓住機會覆蓋“好寶貝:
春季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是最好的遮蓋時間。感冒、消化不良等很多疾病的高峰期,與冷空氣南下降溫的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媽媽們要在冷空氣到來的前壹兩天適當給寶寶添加衣服。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需要遮蓋。當溫度保持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可以不蓋。但是氣溫升高後不能馬上摘下來,最好蓋7天左右,而免疫力弱的寶寶最好蓋14天以上,讓孩子的身體逐漸調整適應氣候的變化。
原則3。根據氣溫及時加減衣服:
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需要蓋好,給孩子加衣服,避免著涼。氣溫升高,脫衣服不能太快。氣溫繼續升高後,要蓋7天左右。身體虛弱的孩子堅持14天是合適的,這樣可以讓孩子的身體逐漸調整適應氣候變化。當溫度保持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可以不蓋。
原則4,“三暖兩涼”很重要:
壹、背部保暖:背部保持適度的溫暖有利於小兒陽氣的生長,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感冒的機會。
二、腹部保暖:腹部保暖,最好給孩子戴上棉質肚臍,既能維護孩子胃腸道的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預防因受涼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癥狀。
三、足溫:足部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且遠離心臟,血液循環差。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對外界的寒冷最為敏感。腳涼後,會通過神經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抗病能力下降,易患傳染病。所以要註意腳的保暖,孩子的小腳是暖的,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的溫暖,抵禦寒冷,預防疾病,保護健康。
第二個降溫是指頭部和胸部要涼:孩子通過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頭部散發的。如果頭部過熱,容易引起頭暈、煩躁。因此,在室內,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為了讓孩子感到神清氣爽,保持頭部涼爽是必要的。頭腦冷靜是指孩子穿的衣服不能太厚太臃腫,以免壓迫胸部,影響正常的呼吸和心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