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印象中的老人,平時比較註重飲食養生,清淡少油少刺激,少喝酒。
“吃貨奶奶”就不壹樣了,油膩,麻辣,冰鎮,白酒。只要她想吃,基本沒有禁忌。
最讓人羨慕的是奶奶直爽的性格,不愛生氣,從不計較。
用她自己的話說:“心態決定壹切。有些事情不是吃壹頓飯就能解決的,那就吃兩頓吧。”
對於奶奶來說,她的性格比較直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有些不開心的事情也是在那個時候消化的,所以她可以通過“吃壹頓”或者“吃兩頓”來解決。
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吃壹頓”或者“吃兩頓”不僅不能讓自己走出負面情緒,還會因為暴飲暴食而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最典型的就是後悔和失控,恨不得把吃下去的東西都吐出來。
不知道不在裏面是什麽感覺。
人生很多事就像喝水,知己知彼。
有些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根本不是事,但對另壹些人來說,這些事只是他們壹直無法逾越的內在障礙。
當這些負面情緒在體內積累時,人很容易陷入抑郁期。
當我們抑郁的時候,我們在經歷什麽?
當我們抑郁時,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情緒,比如:
悲傷、憤怒、焦慮、擔心、恐慌;
不自信,對什麽都不感興趣;
疲勞、食欲不振、難以入睡等。
甚至,我們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感興趣,就像失去了味覺壹樣,壹切都感覺索然無味。
人在抑郁超過兩周,還沒有好轉的時候,就會變得抑郁。這時,我們會感到:
體驗不到生活中的任何快樂;
人生無望;
做事不能專心;
有自殘或自殺的想法;
我們會越來越沈浸在否定過去的想法中,不斷地批判自己,否定自己,對自己感到失望,對未來失去信心,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
壹般來說,當我們情緒低落或抑郁時,我們的食欲、睡眠、註意力、思想和做事的動力都會受到影響。
其中,情緒暴飲暴食是非常常見的表現。
面對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壓力,負面情緒會讓我們感到空虛,尤其是情感上。因此,不斷地用食物填充我們的身體可以給我們壹種短暫而虛幻的滿足感。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很多人在不開心的時候會有大吃大喝的沖動。
為什麽我們會陷入抑郁期?
那麽,是什麽讓我們長期被困在抑郁期呢?
當我們抑郁的時候,反復被壹些負面情緒困擾,失去做事的動力。就算做了自己原本喜歡的事,也是“食不知味”。
既然體驗不到快樂,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意義,“不想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
這種情緒壹旦開始,就會蔓延到很多事情上,比如不想戴口罩,不想化妝,不想出門,然後放棄節食,放棄運動,放棄自律……最後,放棄自己。
記得看過壹篇文章,其中有壹個道理讓我印象深刻:
有些人覺得運動太累,所以懶。如果他們在生活中能坐著,他們就永遠不會站著。時間長了,身體變得虛弱,經常覺得自己沒有力氣。更不用說費力地站起來,鍛煉身體。
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越不運動,越覺得體力不支。身體越虛弱,越不想運動。
這個循環也適用於抑郁癥的周期性變化。當我們處於抑郁期時,我們的頭腦中會有壹些負面的想法:
“我不會喜歡做這件事的。”
“我沒有力氣了。”
“有什麽意義?”
這些負面的想法,反過來讓我們不想做事,不想和別人交流。最後只能讓負能量牽著我們的鼻子走,繼續沈浸在低落的情緒中,無休止的循環。
是什麽導致我們感到沮喪?
生活艱難,世事多變。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感情上的煩惱,經濟上的問題,生老病死,等等。這些東西會時不時的冒出來錘煉我們的心智。
有時候,甚至在情緒低落了壹段時間後,才意識到自己有病,但回頭壹看,卻想不起來是什麽病了。
除了這些外在的東西和環境會導致我們的抑郁,醫學還證實,基因和性格在這些因素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前段時間壹篇爆料文章裏提到的“巨蟹性格”,指的就是壹類敏感多疑,愛生悶氣的人。
這類人總喜歡往壞處想,長期處於抑郁狀態,導致身體免疫系統受到侵害,所以癌癥的發病率比壹般人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雪芹筆下多愁善感,郁郁寡歡的林黛玉。她才華橫溢,聰明美麗,但卻體弱多病,運氣不佳。
正是因為敏感、偏執、多愁善感,這種“巨蟹座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反復執著於壹件事,並壹直為同壹件事生悶氣、難過。
像“吃貨奶奶”這種直爽,無所掛慮的人,生活是幸運的。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對於“巨蟹座人格”的人來說,性格中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並不意味著可以改變。
心情抑郁,應該怎麽自生自滅?
在成人的世界裏,眾生皆苦,不得不自生自滅。
那麽,當我們抑郁的時候,應該如何自生自滅呢?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註意力是有限的。當我們專註於負面情緒或想法時,我們會忽略其他信息,盲目尋找支持這些負面想法的證據。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信息來證明這些負面的想法是真實可靠的,從而讓這種負能量無限擴散。
換句話說,當我們抑郁時,我們會專註於負面情緒本身,從而為其提供成長的能量。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需要關註自己的註意力,學會控制自己的註意力。這樣才能給黑暗帶來壹束光,讓自己看到希望。
所以,我們要學會把註意力從壓抑的情緒中轉移出來,尤其是當壹些消極的想法出現的時候。
在訓練轉移註意力時,可以試著把註意力集中在感官上,先深呼吸幾次,呼吸均勻後試著做以下練習:
找出妳能看到的五樣東西;
找出4個妳能聽到的聲音;
觸摸3項;
用鼻子探索兩種氣味;
這種註意力訓練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覺察,回歸理性,而且操作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
心情不好的時候,好好和自己談戀愛。
除了這種特殊的註意力訓練,心理學家還提出,改善情緒和做事動機的最有效方法其實是“行為療法”。
在之前發表的壹篇文章中,我談到了動機和行為的關系。不是我們以前認為的“有了動力才能開始行動”,而是“有了行動才能產生動力”。
比如“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我們必須首先下大力氣使輪子轉動起來。轉了幾圈之後,輪子會越轉越快,我們推起來也就越來越容易了。
因為抑郁,沒有精力和動力去做事,所以需要強迫自己行動,找到做事的動力。
還記得前陣子因為跳舞而走紅的農民夫婦的故事嗎?
老公因為壹場意外的車禍,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得了抑郁癥。為了給他治病,他老婆每天都帶他去跳舞。沒想到,她不僅幫丈夫治好了心臟病,還上了央視新聞。
行動是治愈心情的良藥。
他們在專心跳舞的同時,不僅找到了做事的動力,還能輕松轉移負面情緒的註意力,壹舉兩得。
所以,我們在抑郁的時候,不妨找點自己喜歡做的事。
就像電影《遺願清單》壹樣,給自己列壹個夢想清單,給自己壹個機會去做壹件自己壹直想做,卻總是找不到時間,也花不了錢的事情。
抑郁的時候,寵愛壹下自己,和自己談壹場戀愛,幫助自己走出人生的低谷。
人生如白晝與黑夜,黑暗之後便是光明。
正是黑暗中艱難的自我穿越,讓我們在光明中站穩了腳跟。
在低谷的時候,別忘了擡頭看看陽光,告訴自己壹切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