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跟仁和愛認識壹下,家用艾灸可以提高妳的“顏值”!

跟仁和愛認識壹下,家用艾灸可以提高妳的“顏值”!

導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顏值也是現代社會的“高頻詞”。整形手術?微調?想想就心痛。妳不妨試試艾灸。“Ai”流行已久。

艾灸是借助艾草燃燒時的藥力和紅外線溫熱刺激,對特定穴位進行熏燒,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古人說“家有三年艾,大夫不必來”,就是用艾灸進行自我調節。艾灸壹年四季都可以用,尤其是冬天。《孟子》曾說:“七年之病,三年之愛。”孔子還說“自灸無病”,可見艾灸作為壹種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了。

宋朝歷史上還有這樣壹個故事:宋太宗的趙光義生病了,他的弟弟宋太祖·趙匡胤來看望他,並親自為他艾灸。可見艾灸在當時已經是壹種非常普遍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宋代的壹張《艾灸圖》進壹步說明了這壹點。

艾灸的保健作用

艾葉有濃郁的芳香藥味,辛溫,入十二經脈,可達經絡,舒經通絡;野生植物艾葉作為壹種中藥,能調和人體陰陽,調理氣血,行氣驅穢,是壹種功效廣泛的中藥。艾灸在美容保健方面得到普及和應用,具有無損、方便、有效的特點。

實踐證明,無病艾灸可以激發正氣,增加抗病能力,抵禦疾病的侵襲。《扁鵲心書》上說:“人若常灸而不疾,可活百歲以上。”因為艾灸能溫補陽氣,而人體的陽氣有“衛外固本”的功能,如果楊燦保持恒定,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侵入,身體就會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灸可通過經絡調節人體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醫認為其主要功能是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補益氣血,調理臟腑,從而達到防止早衰,預防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陽氣下降,要用艾灸補火助陽,振奮精神。正如扁鵲《心經》所說,“四十而立,則氣弱,起居不足;五十歲,眼睛耳朵不靈光;六十歲,妳的陽氣不行了;妳性無能;妳的九竅不利;妳上半身都是虛的;妳是妳全身的主宰;如果妳的真氣旺盛,就會生病;如果妳的真氣不足,妳就會死亡;保命之法為先。”。

《醫學概論》說“藥不如針,必是灸”。艾灸是我國傳統的壹種外用醫療方法,通過艾火的純陽熱對人體給予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穴位的傳導,調節臟腑陰陽平衡,達到治病防病、維護健康的目的。

艾灸的原料主要是艾葉。《名醫經》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為百病主灸”。艾,純陽性,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的功效。千百年來壹直用於疾病預防和保健。這比針灸的前奏——卞氏要早得多。

艾灸在中國古代早就有了,可以防病延年。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有“強風發汗,灸意愛穴”的預防保健灸法。到了唐朝,艾灸保健的方法更加普及,唐朝長壽的人也更多了。孫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醫生。他在《備千金要》壹書中寫道“某官遊吳蜀,身上常有三兩灸瘡,不能以溫瘧殺人”。

艾灸的應用範圍很廣。艾灸可應用於寒熱、虛實、陰陽、表裏等癥狀。治療效果好,易學易用,經濟安全速效,操作簡單,省時省力。艾灸感覺溫暖舒適,患者容易接受。這是壹種綠色美容產品。下面介紹壹下艾灸在美容美體方面的應用。

艾灸美體美容

健美減肥

肥胖部分與遺傳因素有關,主要是由於暴飲暴食,攝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食物,缺乏運動,造成體內熱能攝入和消耗失衡,形成脂肪堆積,發胖。部分肥胖者可能有肺泡通氣受限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冠心病等。,且女性可能伴有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並發癥。

中醫認為,暴飲暴食甘、肥、膩,貪圖安逸或情誌失調,導致脾胃運化異常,產生水濕、痰瘀、溢皮、積於皮內膜外、肥胖。

艾灸穴位:主要有三焦俞、陽池;穴位有大椎、命門、三陰交、地極。用法:用隔姜片的艾條灸,每次每穴5-6強,每日1次,15-30分鐘/次,30次,1個療程。

方壹:三焦俞、陽池有疏通三交、合三陰交、健脾利水之功,大椎為全陽之會,督滿陽氣,益氣補虛;命門養陽補腎,各穴合起來健脾補腎,化痰利濕,達到減肥健身的目的。

加減穴位:腹部塑形:關元、大腸俞、中脘;腰部減肥:舒天、太乙、帶脈、腎俞。

艾灸豐胸

乳房是女性美麗的重要標誌。女性在65,438+03歲左右,由於卵巢逐漸成熟,乳房逐漸豐滿,但乳腺並不發達。這時候乳房只有壹種硬朗的感覺。隨著月經的開始和卵巢雌激素的分泌,乳房組織和乳液之間的結締組織和細胞增多,乳房會逐漸成熟、豐滿、挺拔。

乳房下垂已經成為女性衰老的重要標誌,不僅影響了外形曲線的美觀,也給女性在生活中帶來了很多不適。西醫認為乳房過小或下垂是因為內分泌失調,雌激素分泌減少,而中醫認為是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或脾胃陽虛,皮膚脫落所致。

豐胸穴位:關元、肝俞、硬闖。

用法:用艾灸儀或艾條作用於上述穴位。艾灸時間為15-30min/次,每日或隔日壹次,15次為壹個療程。

方壹:關元培養元氣,肝俞養肝腎,假窗為足陽明胃經穴位,可健脾益胃、豐胸。

面部皮膚皺紋

人到中年,皮膚的膠原蛋白和激素分泌開始減少,皮膚逐漸變得粗糙無彈性。雖然女性的年齡會更迷人,但是皮膚的松弛會讓人臉色蒼白。這時候如果不保養,皺紋會加深,臉頰下部會慢慢松弛。

面部皺紋增多的主要原因與各種慢性疾病、內分泌失調、皮膚血液循環障礙有關。皮膚張力彈性纖維減少,皮脂腺變弱,皮下脂肪減少,局部組織缺氧可產生和加重皺紋。

中醫認為“陰血不足,皮膚失養,瘀血阻絡,皮膚失容。”皺紋的發生與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過度勞累導致營養不足,精血下降少,皮膚失去滋養,促使皮膚表面出現皺紋有關。艾灸能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疏通經絡,滋潤肌肉,消除皺紋。

艾灸穴位:百會、柏楊、唐寅、二休、下關、前鋒、浮圖、舒歌、腎俞、神闕、阿是穴。配穴:舒菲、脾俞、三陰交、曲池、合谷。

用法:用艾條或艾條作用於上述穴位,每次選5-6個穴位,15-30min/次,每天或隔日1次,30次1個療程。

方壹:阿是穴及其鄰近穴位,可疏通局部經絡和氣血,消除皺紋;百會益氣升陽;舒歌養血,活血化瘀;腎俞滋補精血;神闕補脾胃,固本培元。

黃褐斑

黃褐斑主要是內分泌失調、性激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其他的身體因素,如壹些藥物和疾病,日曬等,也會引起或加重這種疾病。

中醫認為多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並不僅僅是面部皮膚局部病變所致。腎氣不足、肝氣郁結、血瘀;脾氣不好,肝血不足不能滋潤面部,虛火溫濁熏蒸面部,都會引起褐斑。因此,只有內外結合,標本兼顧,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正常,陰陽協調,黃褐斑才會消失。

艾灸穴位:四白、項英、肝俞、脾俞、氣海、足三裏、三陰交、太溪、褐斑。用法:用艾條或艾條作用於上述穴位,每次選取5-6個穴位,15-30min次,每日1次,15次,1個療程。

不留疤痕艾灸:在褐斑區艾灸3-7次,以局部皮膚溫熱舒適,皮膚潮紅為度,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方壹:褐斑局部及鄰近穴位有疏通氣血、活血化瘀、祛斑的作用;肝舒疏肝解郁,調理氣滯;脾俞、腎俞補益脾腎,清熱利濕;氣海益氣補腎,調理崇仁;足三裏健脾益氣生血;三陰交調理三陰經,行氣活血;太溪滋腎,清虛損,轉火沖任。

斑點

除了遺傳因素,雀斑還是壹種光損傷性皮膚病。中醫認為,此病多因腎水不足,不能榮於面部,或虛火引起炎癥,日積月累,熱毒蘊結,或皮膚不夠致密,外守不穩,感冒之外搏,皮膚失去光澤,出現雀斑。

艾灸穴位:雀斑、大椎、曲池、三陰交。用法:艾條灸每穴10-20min,以局部皮膚紅潤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乘以1療程。

方壹:疏通經絡和斑內氣血,祛風散熱祛斑;大椎、曲池,疏風清熱,行氣活血;三陰交補肝脾,涼血活血。雀斑、黑斑等。往往是由感冒引起的,曲池、大椎這壹側是預防感冒發作、祛除感冒效果較好的穴位。三陰交穴是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厥陰經和陰三經相交的點。經常艾灸可以調理陰三經絡的陰血,平衡陰陽。這組穴位既能祛風護臉,又能調陰養血養顏,是壹個標本兼治的美容艾灸藥方。

清澈的黃色氣體

我們中國人是黃色的,我們正常的膚色應該是淺黃中帶紅,淺黃中帶白,淺黃中帶紅,白中帶亮,含蓄。這說明陰陽平和,氣血充盈,精氣內蘊,光芒四射。但在中國南方,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的女性面色蠟黃,有的則是灰黃或黃褐色。當地人管她們叫“黃氣”,也有人嘲笑她們是“黃臉婆”。有黃氣的女性壹般不是病態,與肝炎等疾病無關,但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美麗。

穴位:神闕、足三裏。配穴:如關元、中脘、中脘、命門、大椎。

功效:滋腎、活血、健脾和胃、化瘀。

用法:將新鮮生姜切片,直徑2-3cm,厚約0.2-0.3cm,中間刺孔,吸姜汁,然後放在灸頭、神闕穴、雙側足三裏穴,灸後皮膚溫熱。65438+每天或隔天0次,持續20-30分鐘。10次就是1個療程。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面色明顯好轉,變黃變紅。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面部光澤像變了壹個人,大部分膚色紅潤,臉上的黃褐色也去掉了,身體上的問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精神飽滿,倦意消失。第三個療程後就痊愈了。為了鞏固效果,壹周1次,效果穩定。

趕走痘痘

西醫認為,痤瘡是由於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所致。

中醫認為,暴飲暴食肥甘,使脾胃濕熱;或者肺經積熱,受風邪;或者冷水洗,血熱積聚,都可以引起痘痘。

穴位:曲池、合谷。功效: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炎的作用。操作:用艾條或艾絨作用於上述穴位,15-30min/次,每日或隔日壹次,10次為壹療程。

去眼袋灸

眼瞼是全身皮膚中最薄、最脆弱的部分,厚度只有0.06毫米,加上汗腺和皮脂腺分泌量低,連續眨眼動作和長時間接觸輻射和陽光,最容易松弛下垂,產生眼袋。眼周血管循環不暢會使淋巴代謝變慢,還會使多余的水分和血液堆積在眼睛下方,形成浮腫和眼袋。

治法:健脾利濕,補中益氣,運水養顏。眼袋穴位:脾俞、足三裏、三陰交。用法:艾條或艾絨作用於以上各點,第二遍效果最佳。每天壹次或隔天壹次,10次為壹個療程。

消除黑眼圈

眼眶周圍的皮膚不僅很薄弱,皮下組織也很少,而且這裏聚集了很多血管,所以皮膚下血流的顏色很容易出現在眼瞼上。皮膚的功能需要靠血管輸送的氧氣和營養來驅動,但由於眼周的血液循環容易停滯,當血液流經這裏的大靜脈時,皮膚表層附近就會出現藍黑色的眼暈——黑眼圈。

中醫認為脾不健,水濕瀦留,眼瞼濕,皮膚腫。腎水不足,虛火發炎,房事過多或者產後失調,都會導致黑眼圈的形成。滋陰補腎,清虛火,補虛潤膚,祛瘀通絡,是消除黑眼圈的最佳方法。

祛黑眼圈穴位:水、脾俞、三陰交、腎俞。功效:增強人體吸收營養的能力,使新陳代謝功能旺盛,促進血液循環的加快和造血功能的提高。操作:用艾條或艾絨作用於上述穴位,壹次,1次壹天或隔天壹次,10次為1。

艾灸養生駐顏

中國古代用艾灸來延年益壽,稱為長壽健身。《靈樞經》記載:“灸為生食之壯”,指能刺激食欲,促進人體正常發育。唐代名醫孫思邈年輕時體弱多病。中年開始用艾灸健身的時候,經常感覺“渾身發燙”。93歲高齡,依然“耳聰目明,精神抖擻”。即使100多歲了,他還是精力充沛,還寫書。

艾灸對30歲以上的人尤其重要。王導在《外臺秘笈》中說“凡人若年過三十,不灸,則目暗,陽氣漸衰,故亦抑郁”。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在逐漸減弱,艾灸足三裏穴可以益氣壯陽,否則就會出現氣短、視物模糊。常年堅持,妳會得到特別的好處。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相關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紅細胞和白細胞數量,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長期純陽火溫灸具有補腎益氣、調和陰陽、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長期艾灸保健穴位,可扶正固本,使正氣生生不息,補脾腎水。土、水、氣可以萬物生長,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

艾灸安全可靠,適合長期使用。經常艾灸可以對人體產生良性作用,使人保持年輕,延年益壽。以下是最常用的強身健體的艾灸方法和穴位艾灸:養生艾灸穴位:關元、命門、足三裏、中脘,是人體四大養生穴位。常用穴:氣海、高壹俞、神闕。

足三裏

它在外側膝蓋下3英寸,距離脛骨前脊壹個水平手指。這是壹個著名的成人保健點。壹般認為艾灸不適合青少年,必須30歲以上才可以選擇。艾灸足三裏具有健脾和胃、調和氣血、扶正培本、祛邪防病的功效。如《漸江心身鍛煉法》記載“無病久法,每月須灸足三裏十天”。

具體方法是:經常用艾炷或艾條灸小腿兩側足三裏,每次用艾條灸3-5周,或艾條灸20-30分鐘。艾灸也可以在每年的夏天進行。由於夏天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容易被調動起來,所以夏天艾灸有“陽會陽”的作用,比較適合體質弱、陽氣弱的人,可以防病強筋壯骨。

關元和齊海

氣海位於臍下1.5寸,關元位於臍下3寸。這兩個穴位對調節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和人體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關元穴又稱田單,是元陽、任脈之穴,位於肚臍以下三寸處,是人體重要穴位之壹。是女人保養子宮,男人儲存精氣的地方。因此,艾灸兩穴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扁鵲心經》中說:“夏秋之交,正是燒關元十強之時。久而久之,人不畏寒熱,人可達三十,卻能隔三年灸肚臍下三百強;五十,可以隔兩年在肚臍下艾灸300強;六十,可以壹年壹次在肚臍下艾灸三百強,使人長生不老。”張介賓在《論語·經》中說:“我沒有別的養生之道,但不使元氣加氣,使氣海室溫。”。

氣海、關元穴艾灸的方法是用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強,或艾條灸30min左右,每周灸2次即可。

神闕

位於腹部肚臍處,具有調理脾胃、溫腎壯陽、回陽強身、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中風虛脫、四肢昏厥、屍厥、癲癇、肚臍周圍腹痛、腹瀉、久病、尿失禁、女性不育癥、男性不育癥、體力不支、年老體弱。同時,此穴還有防病治病、抗衰老保健、延年益壽的功效。中老年人保健要點。

此穴多用於艾灸。《論語》說:“艾灸若達300-500壯,不僅治病,還能延年益壽”。《醫學概論》上說:“壹年抽壹次,生命力強,不會生病。”

具體方法是用藥粉填滿肚臍,放上艾炷艾灸。艾草為3-5年生,可選用肉桂粉、烏頭糊、蒜泥等作為藥粉。

位於第四胸椎棘突下3英寸。此穴在網狀內皮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益陰扶陽的作用。《錢進方》說:“膏者不可治,主體瘦弱。”說明艾灸舒高對無病患者可以強身壯骨;對於體質較弱的人,可以幫助正氣,促進身體健康。

具體方法是: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強,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命門穴

又稱,督脈之穴,與第二腰椎下的臍相對,其氣與腎相通,腎是生命之本,是維持生命的門戶。主治:五勞七傷,體虛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癥。

操作:艾條灸:每穴15分鐘,3天1次,10次,1次。

經常在書房

又叫太倉,任脈穴在肚臍上方四寸。具有和胃、調中、補虛、益氣、健脾、祛濕的功效。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惡心、腹脹、腹瀉、消化性潰瘍、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癥等胃腸疾病、乏力、四肢無力等癥狀。

操作:艾條灸:每穴15分鐘,每日4次,10次,1個療程。

艾灸註意事項

01艾灸時,應使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以免患者自行移動時燙傷或灼傷衣物、被子。

使用艾條灸時,壹定要註意點火的距離。太近容易燒傷,太遠效果不好;隨時詢問病人的溫熱感,觀察局部潮紅程度。艾條灸要小心看守,註意觀察,避免燙傷。

03如果艾灸後出現水泡,壹般不需要治療,讓其自愈;如果有大水皰,應先消毒,然後用無菌針穿刺,瀝幹水分,塗上龍膽紫或金萬紅軟膏。

艾條灸完後,應將剩余的艾條放入玻璃試管中或浸在水中完全熄滅,以防復燃。

05如果床上有絨屑脫落,要清理幹凈,以免復燃,燒壞被褥。

艾灸後要給患者蓋好衣服,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

07面部、五官、大血管、粘膜和發熱的地方;或因陰虛發熱、邪熱等癥,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核晚期、大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病、皮膚癰癤並伴有發熱等不適於艾灸療法。

器質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艾灸。吃飽、餓、醉後不宜立即施灸。

09疤痕灸後,局部應保持清潔,必要時可貼敷料,每日換藥1次,直至結痂形成。艾灸前應用溫水或酒精棉球將選定的穴位擦洗幹凈,艾灸後應適當保持局部皮膚溫度,以防受涼,影響療效。

如果10艾灸後身體不適,如體熱、頭暈、煩躁等。,可以適當鍛煉身體,喝少量溫水或合谷、後溪等穴位,癥狀可以很快緩解。

實踐證明,艾灸對長壽保健簡單可行,是促進人們健康長壽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