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養生?
養生是指通過長期的鍛煉和實踐,合理選擇各種保健方法,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的技術和方法。養生是為了自我生存和健康長壽,按照生命發展的客觀規律,維持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的壹切物質和精神活動。
2.什麽是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總結我國歷代心理、生理保健經驗,研究養生理論和技術,達到增強人體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中醫特別註重“未病先防”,註重防病。
3.保健的對象
除了正常的健康外,以下三種人是主要的健康對象:
(1)年老體弱者:在人體衰老的過程中,器官、臟器的功能逐漸衰退,會嚴重影響其健康,因此需要延緩衰老,提高年老體弱者的生活質量。健康會導致長壽。
(2)各種慢性病患者:這類患者病程進展緩慢或反復發作,導致功能障礙,加重原發病病情,形成惡性循環。養生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功能,還有助於防止原發病的進壹步發展。慢性病患者的保健壹定要有針對性,要有相應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3)各類殘疾人:包括因肢體、器官、臟器損傷造成的各類殘疾人,也包括精神病人的保健。
精、氣、血、神是養生的基本要素。
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有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先天之精來自父母;人出生後,從飲食中獲得的營養精稱為後天精,先天精和後天精相互轉化,相輔相成,成為生命活動的動力基礎。
氣是推動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也是推動人體內各種生命物質源源不斷的動力,是生命活力的根本保證。人體生命力的強弱,壽命的長短,完全取決於氣的盛衰。生命是氣的產物。
血液是滋養人體器官、組織和器官,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物質。也是精、氣、神、乳、經血、精液、津液等生命物質的物質來源。血總是和氣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相互滋養,* * *生* * *榮。
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運動、知覺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精氣充盈,神就健康興旺。所以,生命的健康可以通過神的狀況來判斷。
“精、氣、神是人體的三寶”,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壹榮俱榮,壹損俱損。
可見,生命活動是由精、氣、血、神、臟的功能狀態決定的。只有精氣氣血精神充足,臟腑功能保持正常的動態平衡,人體才能健康無病,不易衰老,延年益壽。
5.影響生活的因素
長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而衰老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合理的保健和康復措施可以延緩生理衰老,阻斷病理性衰老(早衰)的進程,從而延長人的壽命。影響壽命和導致早衰的主要原因如下:
(1)對中醫的了解
①精氣不足:沒有腎精,生命就會早衰。精氣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母體內發育不良)、性生活過度(縱欲)和疾病消耗。
②營養不良:飲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來源,營養不良包括攝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兩個方面。
③五臟受損:心藏神,肝藏血,肺主全身之氣,五臟受損,會影響全身機能,必然影響壽命。
④情緒過度: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或突發的嚴重精神創傷,會造成體內陰陽氣血失衡,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從而加速衰老。
⑤勞逸結合倦怠:過度勞累或過度勞累不利於健康,不利於健康長壽。
⑥遺傳稟賦:先天稟賦強,就是身體強壯,精力充沛,不易衰老。反之,衰老會提前或加速。
⑦不良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會危害健康,促進早衰。
(2)對西醫的了解
西醫認為,自然環境汙染是許多疾病的病因,也是早衰的重要原因;還有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刺激;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營養不當、遺傳、疾病、意外傷害都會導致早衰。當代科學提出了許多關於衰老原因的理論。
6.順應自然,天人相應——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理念。
在傳統醫學的理論體系中,順應自然是養生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養生還是疾病康復,所有的方法和作用都體現了順應自然的特點,充滿了辯證的觀點。
(1)天人合壹
中醫認為,生命在天地之間,壹切生命活動都與自然密切相關,必須隨時隨地與自然保持和諧。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在養生實踐中,必須遵循這壹基本規律,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但在養生領域不應該提倡“改造自然”、“挑戰自然”、“對抗天地”等思想和行為。我們要適應季節,把握時間,服從地理,適應社會,這樣才能順應自然,享受歲月。
(2)形神統壹
形是指人的整體形態結構,即肌肉、血管、筋骨、臟腑經絡、四肢等基本營養,以及氣、血、津液等,是人的物質基礎;神是指情感、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也是指生命活動的壹切外在表現,是人的機能的反映。兩者的辯證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神由形而生,依附於形而存在。形式是上帝的基礎,上帝是形式的主人。
形為本:形是精神的物質基礎,中醫的五神(神、魂、神、誌、意)和五感(怒、樂、思、憂、懼)分別由五臟(心、肝、脾、肺、腎)產生。“神”需要大量精微的氣血滋養。
上帝是統帥:在人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頭腦。生命活動的總體特征、功能、行為和規律都是由頭腦來管理、協調和統壹的。所以養生的時候要以“養性”和“調神”為第壹要務。
身心修養:身心修養,即不僅要註意身體的保養和康復,還要註意精神的保養和康復。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使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統壹的發展。
(3)動態與靜態的互動
陽動而陰靜:臟腑屬陰,特點是靜,功能活動屬陽,特點是動。只有保持動靜協調的狀態,各器官才能充滿活力,從而延緩各器官的衰老變化。
動靜結合:大部分養生者都提倡動靜結合,達到身心合壹的效果。動靜並重,動靜相宜,是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原則。
(4)協調與平衡
協調人體的生理功能及其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平衡各系統、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實現機體與外界的物質交換,也是中醫保健的重要內容。
中和是養生和康復的最高準則。中醫所有理論的核心是《內經》提出的“觀察陰陽位置,將其調整到壹個水平”的概念,即強調“中和”,協調平衡也是這壹思想的體現。
人體功能失調、對稱性失衡、狀態不穩定,是導致生理機能低下、早衰、疾病的重要原因。
除惡是平衡協調的重要環節。中醫非常重視“祛邪”,而養生更重視體內正氣以祛邪,這其實也是調節平衡思想的體現。
(5)正氣是基礎。
現代養生觀念不再只強調補充身體的營養。真正的健康狀態應該是人體器官各種功能的正常運行。以正氣為基礎,從中醫的概念分析,就是充分發揮和強化臟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排泄廢物有條不紊,這是養生的基礎。只有扶正祛邪,才能延年益壽。
7.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瑰寶--太極拳。
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抓住了精、氣、神“三寶”,調神養神,以意引氣,以氣活血,以氣導形,通過筋骨的運動,疏通全身經絡,滋養全身。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體育養生的瑰寶,上述中國傳統養生原則在太極拳中得到充分體現。太極拳與五臟、氣血、形神密切相關,所以養生效果明顯,深受大眾喜愛。太極拳能增強心、肺、脾胃、肝、腎的功能,使氣血在體內順暢流動。從而使人體形神合壹,脈象通暢,內外相扣,臟腑協調,使機體達到“陰陽相秘”的狀態,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