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恢復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加強管理的過程。
第壹,科學管理。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之壹是長期以來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強載畜量、畜牧業生產最佳模式、科學管理技術等草原生態學基礎理論的研究,是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對策中首先應重視的問題。包括改革壹些落後的管理政策,實行適度放牧,以草定畜,開展季節性畜牧業以減輕對草原的壓力,提供牧草休養生息的機會等可以恢復和發展草原植被的措施,實行科學的管理方法。
第二,人工幹預和恢復。由於畜牧業的發展和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使用人工草地和種植飼料,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目前,我國人工草地面積僅占草地總面積的0.4%,僅為美國和蘇聯的1/25。據專家估算,種植0.5-1%的飼草,可使總生產能力提高0.5-1.0倍。可見,發展人工草地產業是壹項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措施,也有利於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
第三,升級系統。現代草生產是壹項包括種植業、畜牧業和養殖業的綜合事業,也是壹項知識密集型產業。比如在飼草生產過程中,涉及到天敵的繁育、引種、防治等科研問題。在畜牧業中,涉及放牧方式、育肥與飼養、畜草平衡等。畜產品的加工利用應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綜合加工獲得有價值的產品,如栽培食用菌、飼餵廢棄物、生產沼氣等。因此,發展牧區現代草業,將形成符合生態規律的畜牧業生產新體系,保護和促進草原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