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的概念在中醫最早的經典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被廣泛使用。有人認為它是《內經》哲學和醫學理論的基石。應該說《內經》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本質理論,從而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氣論。從人類生命的產生和身體的組成,各種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精神活動等。,闡述了不需要氣的理論。比如《蘇文包全明行論》說:“人生而有天地之靈。”“天地和合之日。”六臟象說:“氣和,津液互補,神自發。”《靈樞決氣篇》更具體地指出“為氣而發焦,宣五谷之味,熏膚,補身,潤發,灌溉若霧露”。
綜上所述,氣的概念有兩層含義。壹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細微物質。即氣是比精小,運動能力更強的物質。比如水谷之氣和呼吸之氣,因為來源和分布部位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名稱,如元氣、祖氣、養氣、衛氣等。二是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如五臟之氣、六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精氣通過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顯示其存在。
精和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所以中醫認為“精能化氣,氣能生精。”
氣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都與氣的盛衰和運動變化有關。《難經·八難》說:“怒則人之根本,根除則莖葉雕零。”
概括氣的生理功能,可以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氣的動態功能: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的循環和津液的輸送都依賴於氣的刺激和推動。如果氣虛導致動力不足,人的生長發育就會緩慢,臟腑經絡功能下降,或血液循環不暢,或水液不溶,津液不散,痰濕內生。這種機械的動力,中醫認為是氣的作用。
2.氣的溫熱作用:人體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不會因為外界溫度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維持相對恒定的體溫取決於產熱過程和散熱過程之間的相對平衡。這種保持體溫恒定也是氣的作用。具體來說,這是由楊琪的暖效應維持的。《二十二難經》雲:“氣主溫。”《靈樞·本藏篇》說:“衛氣者,所以溫肉,……”指的是氣的溫補作用。如果陽氣不足,氣的溫煦作用下降,就會出現畏寒、皮膚發涼等陽虛癥狀。
3.氣的防禦功能: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危害人體的因素數不勝數,而且經常存在,如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甚至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因素,如陽光、空氣、水等。,在某些情況下會因異常變化而對人體有害。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體的防禦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侵害,或者攔截、圍堵體內的這些不利因素,從而保證人體健康。這種防禦入侵、維護健康的功能也被中醫認為是氣的功能。例如,氣可以保護肌肉表面,抵禦外邪的入侵。《蘇文·遺風·點穴論》說:“義在內,惡不可為”。這裏說的“邪”是傷害人體的因素,“正氣”是身體的防禦功能。另外,如果邪氣已經侵入體內,氣可以與之對抗,或驅邪,或圍剿,從而恢復其健康。故《靈樞刺真邪》壹章說:“虛邪亦深於身,有結,氣歸;有結,深入骨中,氣因骨。”這裏所說的“氣歸其所”和“氣歸骨”,都是指正氣積聚在邪氣侵入的地方,發揮其抵禦和消除外邪的作用。臨床上常見的正氣充滿邪氣的證據表明,正氣在抵禦邪氣入侵中起著重要作用。
4.氣的固攝主要是指氣對腹腔臟器、體內某些物質、某些代謝產物等的控制和調節。可以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氣能固攝臟腑的位置是相對穩定的,壹旦氣虛削弱了固攝,臟腑的位置就會下移。其病理機制為“中氣郁結”,如子宮、胃、腎等臟器脫垂、脫肛等。此外,還表現在:氣能控制血液,使血液不溢出血管外;固腎精不會造成滲漏;控制汗液和尿液的排泄。如果氣虛不固,不受控制的血液會溢出脈搏,導致出血綜合癥,而精子不固會導致遺精、遺精和早泄;汗和尿不受控制,導致自汗或尿失禁。。
5.氣的氣化是指構成人體的物質,如精、氣、血、津液等的轉化。,這些都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其實就是體內新陳代謝的生理生化過程,也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這個復雜的過程,中醫認為是氣在起作用。王冰註解《蘇文音楊穎象大論》說:“氣化精,味和,所以長。”這是指精氣相互化生,從而維持人體的生長變化。有時,中醫中“氣”的概念僅限於膀胱排尿,即《蘇文靈蘭秘典論》說:“膀胱,州府之官,津液藏,氣可出。”
6.氣的營養作用主要是指水谷中營養豐富的物質——“戚穎”,即水谷精微之氣,能運行於血脈,成為血液的壹部分而到達全身,發揮其營養作用。所以《蘇文碧論》說:“營者,水谷之精也,與五臟相和,灑於六腑,故能入脈,故隨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
以上六個方面的作用各有不同,但都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