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坐”怎麽能叫“坐坐”呢?
“靜坐”是古代最具儀式感的坐姿。
古代的“坐”和現代的“坐”不壹樣。秦漢以前,“坐”的概念比較寬泛。坐、蹲、跪、拜都屬於坐的範疇,是當時最具儀式感的坐姿。坐,又稱坐、坐直、跪,指的就是這種坐姿。
坐是早期最體面的坐姿,即雙膝坐在地上,雙腿平放在地面上,臀部貼在腳跟上。據考證,禪定源於神靈擺放祭品的“坐屍”這種特殊姿勢,是壹種權威姿勢。當時的貴族或者有地位的人在公共場合都是這樣坐的。
同樣的坐姿,卻有不同的“坐姿”。
“坐著有站直的能力,腳就不會掉下來。看平衡,坐經就好。如果妳跪下看,妳會坐在壹起。如果妳擡頭,妳會默默地坐著。頭低了就低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坐直,不要拉長或縮短腿,不要接觸地面。眼睛直的叫“禪定”;頭略低,眼睛盯著對面尊者的膝蓋,叫“坐下”;低頭看周圍不超過幾尺,就是“坐下”;當頭部完全低下,甚至肘部下垂時,稱為“坐低”。
賈誼所說的“坐禪”,其實是有規律的“坐”,即“席地而坐”。據分析,賈誼的《景榮》可能是專門為諸侯編寫的“禮儀教科書”。可見“怎麽坐”在當時真的很重要。
除了固定場合的“坐法”,今天乘車還有特殊要求。秦漢以前,人們坐車有兩種方式,受騎乘和站立能力的限制。
“齊坐”古人最隨意的坐姿
先秦時期,坐或亂坐是不禮貌的。哈拉是孔子的老朋友,有壹次被孔子罵坐以待斃。曾幾何時,故土張開雙腿等著孔子,意思是“故土滅”。根據《論語》中的記載,孔子看到後當場發怒。他用拐杖打了哈拉的腿,罵他:“孩子又不是孫子,長大了也不說話。他們老了,永遠不會死。他們是小偷。”大概意思是妳從小不懂禮貌,長大了就是個廢物。年紀大了浪費食物是壹種害蟲。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都是“正經”的,孔子對農村的詛咒顯然太“上綱上線”了。秦漢以前,除了禮儀性的坐,還有很多日常的坐法,比如蹲,當眾蹲等等。下蹲和深蹲相對舒適自由,是古人壹種隨意的休息姿勢。
“蹲”是指腳底和臀部著地,膝蓋拱起,表示“蹲”。“吉居”怎麽取?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說:“下蹲時坐臀,腳向前伸。”就是腿直,形如八字,看起來像簸箕。地球原來的“易”應該是這種坐姿。
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文物的形制分析,蹲、蹲其實是殷商時期東夷人的坐法。與中原的“文明”相比,他們自然顯得原始而庸俗。春秋時期,土生土長的坐法被稱為“易”,其淵源就在於此。
“雙手坐”古代女性坐姿與“裸光”相對
對於蹲伏姿勢最原始的象征意義,有民俗學者認為是古人生殖崇拜的反映。繁殖力驚人的青蛙就是這樣坐著的,所以蹲伏也叫“蛙坐”,代表雌性。現代考古出土的許多古代圓腹器物上都繪有這種蛙形畫像。
蹲和蹲都容易暴露下半身,伸腿特別容易“脫光”。孟子的妻子曾經被孟子看到像這樣叉開腿坐著,差點離婚。據西漢韓嬰《韓詩傳》載韓嬰所作:
“孟子的妻子壹個人住,住在房子裏。孟子進屋看了看。他媽說:“女的沒禮貌,請妳走。”孟子反應如此強烈是有原因的。當時女性穿開襠褲,沒有穿內衣的習慣。“吉居”怎麽了?孟子很有道德,可能不會小題大做,把老婆趕回娘家。
值得註意的是,這種坐姿不僅僅是“脫衣服”和粗魯的問題。如果有人這樣坐,那簡直就是對對方的侮辱。用《史記》漢高祖的話來說,叫“不善其事者。”荊軻知道刺秦王失敗後,是“倚欄笑罵”。
女人怎麽坐才不失禮?從“女”字的由來就可以知道。“女性”是壹個象形文字。從甲骨文和篆書的字形來看,是坐姿的意思:雙膝著地,雙腳叉腰,雙手交叉,垂於身前。“手朝下坐”可以防止“裸光”,類似於“女”字。“母”“妾”也是這種坐姿,是當時女性最優雅的坐姿。
“吊腳坐”——漢末最新的坐姿
今天的床是壹種睡眠裝置,但早期它的第壹個功能是坐。許慎《說文解字》說:“床是坐的地方。”。在椅子出現和普及之前,古人主要躺在床上或席子上。這種床也叫沙發。坐在沙發上和“坐在地板上”基本壹樣,只是膝蓋還是在地上,臀部在地上。但魏晉以後,由於“胡床”的出現,坐法有了新的變化。
所謂“胡床”,就是壹種簡易的折疊椅,因從西域胡人傳入而得名。宋代詩人在《清樂作》中說:“胡床要翻身過銷,凳要穿坐,縮片刻無重。”坐在胡床上的姿勢和現代人很像。古人稱之為“腳朝下坐”,是當時最新的坐法。
最早有記載的用腳坐下的名人是東漢的劉虹。0755年至79000年,記載“靈帝愛胡夫、胡璋、胡闖、左虎、範胡、胡孔侯、胡棣、胡武,京都王公大臣皆爭。”因為皇帝的喜愛,這種時髦的坐法首先在北京的貴族中流行起來。目前最早的胡床坐像發現於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7窟,坐在胡床上。
隋朝楊迪皇帝楊光嫉妒胡人,發動了“除胡運動”。所有帶“胡”字的名字都被改了。比如大家經常吃的黃瓜的名字就由“黃瓜”改過來了。胡的床改名為“腳床”。
在鋪床的基礎上,李隆基的隨行人員為他做了壹把“安樂椅”,以便在旅途中乘坐。此後產床不斷改革,靠背和扶手慢慢設計成可以“靠”的樣子,於是“椅子”出現了,而且
五代以前,雖然出現了“胡床”,“腳朝下坐”也屢見不鮮,但“席地而坐”仍被視為壹種高貴的坐姿。比如唐代畫家嚴的作品中,唐太宗不是“吊腳”,而是盤腿而坐。
五代時期,傳統的“坐在沙發上”和新潮的“坐在椅子上”開始在社交場合齊頭並進。這兩種坐姿出現在南唐顧的《秋宴圖》中。五代以後,人們的坐姿基本統壹為“垂足而坐”——在坐姿上,中國古人從此實現了“現代化”。
但是,傳統的坐姿並沒有因為“腳朝下坐”的流行而完全消失。相反,它被視為壹種健身和保持健康的手段。到了宋代,“坐”甚至上升到了壹個境界。著名的《行圖》據說是宋代著名的“睡力”大師、道教人物陳摶所創。根據12個月二十四節氣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坐姿,達到養生的目的。因陳摶曾被稱為“伊Xi老師”,江湖上又有“坐在地圖上的陳僖儀”之稱。
比如即將到來的漢祿節氣中,就有《漢祿九月節坐功德圖》,其坐法為:“每日坐於陰涼處,舉臂,後仰,左右叩三五度為宜。80年後可以搭上金融快車,呼吸吞咽。”據說可以治療風濕、頭痛、痔瘡等疾病,但是否可靠還沒有研究過。
這種“禪定”其實就是古代方士所提倡的“內丹術”,也被後世養生專家推崇。明代韓熙載《夜宴圖》的作者高皎,積極倡導“坐力”,編著了《陳拓坐力》。需要註意的是,這種坐法不同於佛教的坐禪,即“坐在盤子上”和“靜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