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三)

川楝子的功效與作用(三)

……

治療陽明胃經實火發作,用兩枚印楝果從牙縫中流出鮮血,連肉和核都搗碎,用絲棉包裹。先用溫湯洗去淤血,放在牙縫裏,血就止住了。(《正宗外科學》梅莉婭·阿紮達拉赫)

川楝子120克用於治療凍瘡。水煎服後,用熱熏患處,然後浸泡藥物。(湖北中草藥誌)

茴香湯茴香500克,川楝子250克,陳皮250克,甘草250克,鹽200克。將小茴香、川楝子、陳皮、甘草和鹽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儲存在瓷缸中。每日早晚1次,每次5 ~ 10g,開水沖服。功效:溫肝散寒,行氣止痛。主治:肝經寒凝氣滯所致的疝氣疼痛。

川楝子有毒,應慎用。

川楝子川楝子是楝科落葉喬木川楝子的幹燥成熟果實。是中醫疏肝理氣的代表藥物,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脅痛等不適癥狀。但該藥物的安全性並不完全可靠,川楝子已成為中藥引起肝損傷的常用藥物之壹。中國藥典和中藥著作中都有記載,說川楝子“微毒”。川楝子有很好的殺蟲效果。曾被用於治療蛔蟲等腸道寄生蟲病,但被發現有毒,特別是對肝臟。現在很少用於驅腸蟲治療。作為疏肝理氣的主藥,仍廣泛用於心痛等疾病。

使用川楝子時我們必須註意:

(1)適量服用。根據藥典明確要求,該藥煎劑每日口服劑量為3 ~ 10g;

(2)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臟累積毒性;

(3)兒童慎用,肝腎疾病患者不宜使用;

(4)川楝子不宜用鐵煮炒,因為藥物中所含的鞣質可與鐵反應生成鐵鞣質,降低藥性。很多中成藥中也含有川楝子,需要註意:療程要短,劑量要適中。

治療胃痛是壹個誤區。

因為古代疾病的描述比較宏觀,膽痛、胃痛位於上腹部,劍突下,屬於中醫上腹部。後來有人把上腹部和劍突下的疼痛理解為胃脘痛,把川楝子理解為治療胃病的常用藥。川楝子有胃毒性,長期服用會損傷胃黏膜,加重炎癥和潰瘍。臨床上早就發現川楝子能加重胃痛和惡心的癥狀。因為中醫是復方治療,有時候很難區分是什麽藥引起的,所以壹直沒有引起重視。

治療肝炎是壹個誤區。

清代名醫魏的名方壹貫煎,由五六味養陰藥和壹兩味不香燥傷陰的理氣藥組成,《柳州醫案》中多數醫案如此。魏本人並沒有為這個方子命名,但後人認為他的醫案壹致,故將其命名為《醫關健》。魏的養胃陰、養肝陰的治法是對中醫學的壹大貢獻。

柳州醫籍中,除了川楝子,還有延胡索、白芍、枳殼。

還有很多理氣類的藥不太香也不太幹,比如玉瑾、佛手、青皮、陳皮、枳實、八月薩格勒布、檳榔皮等。,可以選擇使用。

川楝子具有肝毒性和肝損傷。壹貫煎和川楝子是臨床治療陰虛型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的常用方劑。特別是對於濕熱重的慢性肝炎患者,川楝子排便時,患者會感到腹脹和肝區疼痛減輕,可以起到暫時的作用。

因為是復方治療,所以在很多降酶藥物中盲目加入川楝子,只是延緩了轉氨酶的下降,影響了輕度肝炎患者的療程。如果長期使用,會加重肝損傷,影響轉氨酶和膽紅素下降。特別是對於那些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頑固患者,川楝子會加重肝損傷,千萬不要隨意使用。?

脂肪肝現在是很常見的疾病,也有轉氨酶升高的情況。川楝子用於排便時,癥狀會有所緩解,但如果長期使用,會影響轉氨酶下降。

用川楝子治療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是壹個誤區。

上壹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