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為聖相,贊為禍首”,這是晚清文化名人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由此可見曾國藩復雜的壹生。人們對他的評價壹直是褒貶不壹。有人視他為晚清“中興名臣”,也有人視他為“封建衛士”、“劊子手”。其實從某些個別方面來說並不誇張,只是沒有全面客觀的評價。
在對待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上,大多數人認為曾國藩是鎮壓人民革命的劊子手,並給他起了“曾剃頭”的綽號,來形容剃頭壹樣殺人的殘酷和嚴酷。這確實是事實。他宣稱“亂世要用重刑”,指示官員“多捕速殺”,“不要墨守成規”,“斬斷壹切俘虜太平軍的官兵”。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深深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以殺人為生”。他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當妳長大後,妳絕不能卷入軍事事務。難見功德,易犯罪。我已經坐立不安很久了。”但這並不能完全掩蓋曾國藩的壹些政治思想,比如他的為官之道、修身養性、興辦洋務等。事實上,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並非完全敵視人民革命運動,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馮友蘭先生認為,曾國藩與太平天國的鬥爭,本質上是兩種文化、兩種不同宗教信仰的沖突。曾國藩是壹個道教信徒。他以宋明道學為指導,以封建政權為依托,以湘軍為武裝。與以基督教為基礎,神權為基礎,太平軍為武裝的洪秀全,完全屬於兩種不同文化形態的沖突。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農民革命運動。它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激勵著中國人民對封建主義和外國侵略勢力進行了持久而英勇的打擊,從而奠定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基礎。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太平天國革命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壹次沖擊。但是,這種崇尚“神權”的西方文化並不是社會進步,而是落後了幾百年。
首先,在運動方式上,太平天國實行極左政策。人民沒有私有財產,所有財產都上繳“聖庫”,實行義務兵役制,甚至出現了男女失德、男女不婚、夫妻分房的情況,這在中國歷代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
其次,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進程不能滿足人民的期望。太平天國起義最初的口號是“上帝”“天降”,這是西方早已落後的神權政治。而且在起義軍興盛之後,洪秀全等起義領袖並沒有進壹步提出符合人民期待的政治綱領,這主要體現在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的思想局限性上。即使隨其首都來到南京之後,“中國土地制度”仍然是壹個空心的東西,並沒有真正解決農民與土地、農民與富紳之間的矛盾關系。
第三,太平天國的政治幼稚過早暴露。攻陷南京後,太平天國內部開始出現分裂,尤其是建都稱帝後。太平天國實際上是另壹個次於清政府的封建政權。而且起義軍蓬勃發展後,洪秀全努力擺平內部矛盾,經常被加冕為王。他自己也過著奢華的生活,他沒有寬廣的胸懷,超前的眼光,寬宏大量。他排擠了壹大批有才能的人,並且對他的下屬持懷疑態度。而且太平天國等級森嚴,官僚腐敗。
第四,洪秀全不滿孔孟之道,排斥儒家經典,以基督教經典為立國之綱。讀書人最看重的是“文廟”、“學宮”、“祭祀”,但太平軍和郴州壹起,燒了“學宮”,毀了“柱”,甚至“關帝王月的凜然,都汙染了他的宮殿”
反觀太平天國的政治思想,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道統的是以曾國藩為代表的知識階層。太平天國的知識分子幾乎都不是革命農民階級的盟友。當時雖然有少數最初接受資本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他們仍然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或者說與帝國主義關系密切,與農民革命格格不入。他們寧願把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國的敵人曾國藩和李鴻章身上。比如馮桂芬認為“剿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消失是當前的當務之急;王韜主張太平軍和曾國藩放棄江浙沿海,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英國人的利益。第壹個留學生洪榕拒絕參加農民革命,最終成為曾國藩洋務的得力助手。
曾國藩的政治思想是忠君愛國,崇尚禮儀誠信,信奉聖賢哲人,所以完全是儒家的。以“禮”為中心的治國之道,就是世間萬物都在“禮”中流動,這在封建時代就有所體現。這是曾國藩自身政治思想的核心。以禮治民,以禮治己,對外自稱仁政禮法,實則是“外儒內法”,對農民階級說“禮”並限制其使用,嚴懲敢於反抗和懷疑的人,以真禮治理湘軍,“以善為仁,以禮為用”,實行家規營規,以封建法律的名義教育士兵,培養對封建帝王的忠誠。在項的影響下,曾國藩和軍中的軍官們可以說是情同手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 *的緣分。
首先,曾國藩高度推崇“以禮治國”。他說:“王之道第壹,所謂修機治民,經緯歸何處?”還說:只是個儀式!古代紳士.....其修身,治國,平天下,是禮之事。從內心來說,放棄禮物是沒有道德的;如果從外表上嚴格,放棄儀式也沒關系。”他還主張“禮”是“解決世界爭端”的重中之重。在他看來,天下大事要研究的有14類:“官制、財政用途、鹽政、水務、錢法、冠禮、婚禮、葬禮、祭祀、軍事制度、刑法、土地與土地、運河。”曾國藩的“禮”實際上指的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統治秩序的儒家道統。太平天國時期,農民革命浪潮沖垮了封建統治的堤壩,對封建正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沈重打擊。曾國藩指責太平天國詆毀孔孟,壹掃前年的禮儀禮教,指出:歷代聖人擁戴名教,名教所述禮教,君臣父子,秩高達冠;攻擊太平天國單純平等的思想共同摧毀封建等級制度,是“開放以來著名宗教的奇變。”顯然,曾國藩在這種形勢下宣傳“以禮治國”,是為了配合對農民群眾的軍事鎮壓,用道統的枷鎖禁錮他們的思想,消除他們的反抗精神,從而維護和加強地主階級的思想統治。
其次,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國藩的政治思想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忠君愛國,他認為自己在政治上要爭取的是讓自己成為壹個好的大臣。這也是儒家的政治中心。這種觀點經常在他的信中顯露出來。當他榮幸地邀請盧偉時,他說:“壹門之內,極其尷尬,無所作為無德。有什麽丟人的?”但如果齊心協力,還是會盡力救國橫著練,認認真真的去做。“他還認為君主與臣民坦誠相見,不應有絲毫隔閡。”如果妳心裏有什麽想說的,隨時都可以放出來。追悼會是當官最重要的事,哥哥壹定要努力。“當好‘賢臣’的第二個要義是‘愛民’。他曾說:“似乎世界上沒有理由去觀察最近官方對人心的管理和各省的督撫、將軍。我只以勤政壹字回報老公,以愛民壹字回報親人。“這壹點雖然與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殘忍行為相沖突,但忠君愛國首先是他的精神領導,實際情況下有時會身不由己。
第三,在同情農民起義的人看來,曾國藩政治思想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對人民革命運動充滿仇恨。他非常強調用嚴酷的法律殘酷鎮壓人民的反抗。他認為“赦不能治民”,即使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而被“封為苛武術家”“不敢退出”,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曾國藩早在湖南組織應永時就以勇猛著稱,率領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也是極其苛酷殘酷的。當然,曾國藩在這方面暴露出的反動面目是不可否認的,但這壹思想的產生也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具體來說,曾國藩要結合儒法的統治思想,其最終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政治思想離不開儒學的範疇,在崇儒的同時,實際上也是主張法治的。因此,他的思想與太平天國有著根本的沖突。
曾國藩的家世也可以用“農讀書”來形容。曾的“自古以來,天下為農,積慈孝,而不顯於世。”但他的家庭無疑是鄉村貴族。曾國藩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從小接觸到長輩們節儉樸素的生活,禮義廉恥的教導,以及書中讀到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此外,他在湖南土生土長,理學氛圍濃厚,理學也給了他深刻的影響。
儒家思想自漢唐以來壹直是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表現出以生命為中心、強調主體性和道德性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根植於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中國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孕育了道德意識。個人對社會強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也是儒家強調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所以,在這種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下,當太平軍崛起,國家處於鵝卵石的秋天,曾國藩以天下為己任,出發去打土匪。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德治國,不管事故是怎麽發生的,聖賢的書壹定要讀,聖賢的遺產壹定要留。洪秀全排斥孔子經典,也難怪曾國藩等人以基督教經典為立國之綱,將其視為“名教之奇變”。把“龔雪”燒了,把“木主”之類的文人視為重中之重的東西毀了,難怪曾國藩等人看不下去了,帶領誌同道合的胡林翼、左、李鴻章等人“衛道”。
清朝以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曾國藩這個漢人自然清楚。但當時距離清朝建立已經有200年了,清朝入關時的傷痕已經平復。曾國藩生長在壹個家庭,成長在孔孟“忠君愛國”的思想中。我以為這是天意,如果不是他的選擇,上帝絕不會把天下同誌的建議托付給他,所以他們只對君主有信仰,沒有懷疑。當農民起來反抗封建朝廷的時候,為了做忠誠愛國的大臣,鎮壓造反的人是理所當然的。
太平天國摻雜了西方的“崇神”宣傳思想,在其統治區域內引起了壹場巨大的思想浪潮,破壞了傳統的儒家經典。在對國家進行簡單解釋和梳理太慢的情況下,主張經世致用思想的儒家傳統文化代表曾國藩等人,站在思想的先鋒地位捍衛“聖道”,維護“正統”的臉面有學者說:“如果太平天國只是號召推翻路虎,而沒有反對儒學,宣傳異端,侮辱禮法 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正直和恥辱”,這可能不會引起文人階層的不滿,也可能不會引起曾國藩的武裝抵抗,但事實並非如此 ..."
雖然儒家思想有力地維護了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專制,也極大地限制了民眾的思想自由,但曾國藩對推崇儒家思想、政治思想離不開儒家思想的太平天國的鎮壓,至少保護了整個封建社會不至於倒退到西方已經落後幾百年的神權時代。此外,相對於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洪秀全所傳播的“崇神”,也是壹種迷信落後的文化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曾國藩是在捍衛中國文化的智慧,避免西方文化滯後的入侵。因此,曾國藩在太平天國時期的政治思想並非完全反動,而應從維護傳統倫理、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客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