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壹,也是25個規劃的舊城保護區之壹。然而,近年來,它已經成為許多時尚雜誌報道的熱點。許多電視劇都在這裏拍攝,許多外國遊客將它列為北京的必看景點。事實上,從明清以來,這裏壹直是富人區,居住著許多達官貴人和名人,從明朝的將軍到清朝的王子,從北洋政府的大總統到國民黨的大總統,從文學大師到繪畫大師。這裏的每壹條胡同都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歷史文化背景
南鑼鼓巷:古都北京保存完好的碧玉。
南鑼鼓巷南北走向,長約800米,東西有八條胡同。西邊的八大胡同從南到北依次是福祥胡同、索衣胡同、雨兒胡同、貓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千谷源胡同。東邊的八大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花棉胡同、北冰木寺胡同、秦老胡同、乾元恩寺胡同、侯元恩寺胡同和菊兒胡同。這些胡同在元代沒有名稱,但在明代以後名稱逐漸演變。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菊兒胡同,後來改名為克萊門汀音樂家胡同。清朝宣彤建都時,這裏叫菊兒胡同,壹直延續至今。整個街區就像壹條大蜈蚣,所以也叫蜈蚣街。
李芳是中國古代聚落組織和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先秦時期稱李、呂或呂李。從北魏開始,方這個名字就出現了。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建有108個廣場。在元朝的規劃設計中,仍然延續了李芳制度。整個城市被分成50個方塊,方塊之間有又寬又直的街道,就像壹個棋盤。
在明朝,北京被分為28個廣場,兩個廣場合並,稱為趙輝龔景廣場。清朝是黃旗。南鑼鼓巷曾被稱為羅國巷,乾隆15 (1750)繪制的全城地圖更名為南鑼鼓巷。
目前南鑼鼓巷街區的北面是鼓樓東大街,南面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面是地安門外大街,東面是交口南大街。這四條街圍成的長方形地塊,正是元代的兩個廣場。以南鑼鼓巷為界,趙慧芳在東面。西邊是龔景廣場,南鑼鼓巷是兩家作坊的分界巷。
唐代長安的李芳早已消失,元代的李芳結構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已經面目全非。然而,南鑼鼓巷地區仍然完整地保存著元代李芳的歷史遺跡。胡同的格局是如此的完整,胡同內的各種豪宅、民宅五顏六色。真的是保存完好的北京古都風格的碧玉。
在北京炎熱的夏天,在壹個難得的涼爽的下著毛毛雨的下午,我又來到了南鑼鼓巷。南鑼鼓巷近年來吸引了時尚達人和外國遊客的目光,因為新世紀以來,這條古老的小街上不經意間出現了許多酒吧。現在已經成為北京繼三裏屯、什剎海之後的又壹條酒吧街。
有人說三裏屯酒吧街是彩色的,什剎海酒吧街是深紅色的,南鑼鼓巷酒吧街是翠綠色的。這樣的評論可能不僅僅是指大自然的顏色,還會指向它不同的文化內涵。這裏的每壹條胡同都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每壹棟房子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僧格林沁宮,橫跨炒豆板廠胡同。
南鑼鼓巷南口往東第壹條胡同是炒豆胡同。77號門旁邊,朝鬥胡同西口不遠處,有壹個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面寫著和尚宮。僧宮是清代僧欽的宮殿。桑格林沁是蒙古族科爾沁旗。1825年攻封科爾沁郡王,1855年加冕太子。他能善戰,但在歷史上是個毀譽參半的人。1859年參加大沽海戰,打敗英法聯軍。1863後,奉命鎮壓山東、河南、安徽的撚軍。1865年5月,在山東曹州與撚軍激戰中陣亡。他死後,他的兒子伯顏·諾莫繼承了爵位,所以這壹帶的老居民也稱這座宅邸為博王宓。王博曾任主簿,當過光緒的師傅,教光緒騎射。
原僧院規模較大,前門在炒豆胡同,後門在板廠胡同,橫跨兩條胡同。王宓分為三條路,即中路、東路和西路,每條路有四個入口。其中,除主院外,東路有四個入口通向東院,形成壹個大型建築群。
民國以後,大宅逐漸被太子的後代拍賣,分成了很多院落。現有的炒豆胡同71至77號(單數)和板廠胡同30至34號(雙數)均在原王宓範圍內。
炒豆胡同西入口是僧沁家的祠堂,也是壹大群建築。祠堂和宮殿都建在壹條巷子裏,這在清代很少見。現已改建為綠松園酒店。在美麗典雅中很少能找到這麽安靜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酒店。
中央戲劇學院原是段政府代總理、軍長金的舊居。
沿著南鑼鼓巷往北走,東邊第三條胡同就是東花棉胡同。入口不遠處就是著名的中央戲劇學院。作為國內頂尖的學習舞臺和影視表演的機構,它的面積真的不算大,包括實驗劇場在內,只占了東花棉胡同和北米裏思胡同之間的壹部分西。但是,廟不大,神是有靈性的。這裏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戲劇和電影明星。陳、陳、姜文、鞏俐、章子怡都曾在這裏學習生活。
這曾經是金的老房子。金(1877-1951)早年畢業於北洋軍事裝備學校,在雲南19鎮擔任清軍參謀。後來受到袁世凱的信任,擔任山東巡撫。1919後,任段政府陸軍參謀長、代總理。
金買下這裏後,拆除了壹些四合院,建了幾棟西式建築。1921年底,金辭職,長期居住在天津。上世紀60年代,院內還有幾棟老樓,當時作為單身教師的辦公樓和宿舍。又過了40年,舊樓都拆了,不見金府的蹤影。
中國畫大師齊白石曾住在魚兒胡同,這裏曾是壹位清朝內務府首席大臣的私人住宅。
東花棉胡同的西邊是雨兒胡同,中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在這裏住過。離胡同不遠處,路北13號院門旁掛著北京美術家協會的牌子。大門是開著的,左邊是壹個傳達室。壹個中年人向他打招呼。他照例問我找誰,我解釋說想去看看齊白石故居。這位先生比老幹部活動站的服務員還要好。他說這是壹個單位,不應該被參觀,但妳大老遠跑來,就簡單看看吧。
院子很寬敞,保護得很好,院子中央有壹個大魚缸。這裏沒有重新粉刷,透著老房子門的原汁原味。壹邊看,這位先生還跟我說。他說,這裏曾經是壹位掌管大清內務府的大臣的私宅。因為宮殿的材料在建造時被私用,建制越級,所以被解體,房子被分幾部分賣掉。13號院只是壹部分。解放後,文化部買下,齊白石先生住在裏面。但老人在西城住了不久就搬到了跨車胡同,所以現在齊白石故居多指跨車胡同。
尊貴的貓兒胡同
出了雨兒胡同,順著南鑼鼓巷,繼續往北走。魯西就是貓兒胡同。
我在南方的幾個胡同裏見過幾個背包客,但數量不多,不像有些報道。我覺得可能是這幾天下雨,南鑼鼓巷正在修路。路面凹凸不平,泥濘不堪,使旅行者無法行走。但是剛拐進貓兒胡同,就發現自己錯了。貓兒胡同的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熱鬧。幾十輛胡同三輪車停在胡同旁,壹波又壹波的外地遊客或在聽導遊圍著講解,或拿著旗子看著遊覽,拍照、攝像,個個神情專註,興致盎然。
科苑:晚清大學士虞雯的宅園,被認為是晚清北京私家園林中最具藝術氣息的園林。
路北7號至15號(奇數)的院落,原是壹組大型建築群,是清末大學士虞雯的住宅和花園。五個醫院並聯,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虞雯是清朝滿洲正藍旗人。歷任四川按察使、山東巡撫、直隸總督等要職。他是光緒10年的武英堂大學士。他積累了大量財富,精心建造了自己的房子和花園。花園於1861完成。這是壹個著名的花園,占地約4畝。雖然不是很大,但分布均勻,被認為是晚清北京私家園林中最具藝術感的園林。
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未對外開放。幾個人聚在院子前商量:恭王府花園已經開放好幾年了,但是什麽時候能對外開放,讓大家領略壹下它的本來面目。
這棟房子也幾易其主,歷經滄桑。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死後,代理大總統的馮從南京來京上任時買下了這套房子。日本占領北平時,馮家把房子賣給了偽軍司令張蘭鳳。解放後,9號至11號院曾是朝鮮駐華大使館,後改為招待所和單位宿舍。雖然幾經變遷,但這棟房子壹直保存完好,整體格局變化不大。
路北35號和37號院是末代婉容的娘家。
再往西,路以北的35號院和37號院是郭伯樂家的宅院。沒多少人說郭伯樂家可能知道。壹般來說,它是末代皇帝宣彤皇後婉容的娘家。在清朝,它應該被稱為侯迪。宣彤結婚的時候是民國11年,但還是履行了民國初年頒布的對清廷皇室的優待條件,所以花了很多錢對這座後宅進行了大幅修繕。婉容的父親容元被她已故的父親按照禮制授予了三等恩人的稱號,而這座宅邸也成了恩人的宅邸,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建,以符合宅邸的規格。比如把原來的院門改成了三個衙門門,重新修建了內外屏墻和左右屏門。
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子,有三個政府大門,已經被圍墻圍起來,變成了三個倒置座位供人使用的房子。在七間南房的後檐墻上,開了兩扇門,成了現在的35號和37號。
有資料顯示,西面45號是清太守衙門。我興致勃勃地向前走去,卻沒看到什麽衙門之類的東西。突然看到45這個數字,但裏面是壹棟六層宿舍樓,像七八十年代建的那種。街上有壹座高達十層的大樓。我的心沈了下去。這可能是這個街區唯壹的壹棟高層建築,就像壹首優美的樂曲中突然出現了壹個不協和音。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被譽為文物國寶的我國文物和清史專家賈珠_先生,曾在貓兒胡同13號、15號、35號、37號和朝鬥胡同71號的院落中居住過,對這些宅邸有過詳細的描述。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住在倫敦。13和否15,他還見證了侯迪的修復和重建。朱先生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他對北京的歷史、地理、文物、民俗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於2003年9月29日逝世,真是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壹大損失。
秦老胡同和黑芝麻胡同的幾棟房子
出了貓兒胡同再往北走,路的東邊就是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35號,也是壹棟漂亮的房子,曾經是清朝內務府首席大臣索甲的住所。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很精致。他的書房前有壹個小花園,名叫憩園。園內有假山、遊廊、亭臺,還有壹條船形敞廊,雖小但意境深遠,頗有江南園林的意境。站在大門前,只有大門上層的磚雕已經讓我驚嘆不已。這件雕刻品非常精美,保存完好。真是磚雕的稀世珍品。
出了秦老胡同,往北,往西就是黑芝麻胡同。進了胡同,突然下起了大雨。我趕緊走到13號,躲在門口避雨。門在高高的臺階上,前面有石頭上下,門對面是高高的影壁。有兩個男孩在門口玩球。我問他們:妳們住在這裏嗎?是的,這個院子大嗎?真大!妳認識曾經住在這裏的偉人嗎?他們搖搖頭說,沒聽說過。幾句話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離。我告訴他們,這是清末四川巡撫兼兵部尚書魁拔的府邸,他們很感興趣。我說,我能進去看看嗎?我們邊走邊聊。男孩子們熱情地把我帶到院子裏。
院子裏雖然建了壹些茅屋,但大致格局還是能看出來的。* * *五進院子,都比較完好。我想拍些照片,但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告別了熱心的孩子,回到門口避雨。下次想多拍點照片,但是下次還會遇到這麽可愛的孩子讓我再進去嗎?
去過的豪宅都在兩邊的胡同裏,不在南鑼鼓巷?當時的房子都是朝南的,所以多在東西向的巷子裏,大房子都在巷子的北面。但是南鑼鼓巷也不是完全沒有。南鑼鼓巷59號就有壹座,是明末清朝後裔名將洪承疇的住處。洪福當時很大,沙井胡同和黑芝麻胡同之間的大部分院落都屬於翟紅,壹直到方磚廠的東門。這裏還有姓洪的人。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洪承疇的後代?
茅盾故居與蔣介石行轅
黑芝麻胡同對面,東面是侯元恩思胡同。離胡同不遠,13就是茅盾故居。與這壹帶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太過普通,不起眼,只是壹個有兩個入口的小院。今年7月是茅盾誕辰110周年。故居翻修後重新開放。我走進故居,前院立著壹座茅盾先生的半身像。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的展覽。後院的臥室、客廳、書房也是按照王先生生前的樣子布置的。解放後,茅盾住在東寺頭203號文化部宿舍,與周揚、楊漢生相鄰。他於1974年遷到後元恩寺,於1981年去世,在那裏度過了他最後的七年。
出了茅盾故居,往東走,過了幾個門,就看到壹個大院子,圓恩寺胡同7號。這裏曾是清代清親王次子的住所。建築是中西結合的風格,包括四合院、西式建築和壹個大花園。園內有西式的拱形亭臺和噴泉,還有圓明園的石刻,也是中西合璧。這棟房子也換了好幾次主人。民國時賣給了法國人。抗戰勝利後,這裏成為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來北平時就住在這裏。解放後,先後成為中央華北局辦公室、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現在它是壹家友好的酒店。
蜚聲海內外的菊兒胡同。
菊兒胡同是南鑼鼓巷最北端東邊的壹條胡同。據說他之所以聞名中外,是因為建築師吳主持了菊兒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1992獲亞洲建築金獎,1993獲世界人居獎。
在胡同的中間,北面有壹座2-3層的小樓,四周是黑瓦白墻的小院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美,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韻味,與周圍的建築風格也很協調。這是改造後的菊兒胡同新四合院。吳教授根據有機更新的城市規劃理論,認為在舊城改造中,應保留好的、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修繕危房,拆除危房,逐步過渡,既保留歷史文脈的連續性,又形成有機的整體環境。這些新四合院兼具公寓樓私密性強和四合院鄰裏感強的雙重特點。它們與老胡同格局有機統壹,保護了古都風貌,是北京舊城改造的成功探索。
菊兒胡同東口,現在的壽比胡同3號、5號、7號、6號,原是清代直隸總督榮祿的府邸。
菊兒胡同東口,現在的壽比胡同3號、5號、7號、6號,是清代直隸總督兼兵部尚書榮祿的住所。原來的房子很大,分為三部分,西邊是西式建築,中間是花園,東邊是中式四合院。解放後,這所房子的壹部分被用作阿富汗大使館,後來被分成幾部分,改為工作人員宿舍。格局已被破壞,保護狀況較差。
南鑼鼓巷酒吧街
南鑼鼓巷是北京很有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護最完好的四合院區。整條酒吧街以四合院平房為主,門前高掛紅燈籠。裝修風格回歸傳統簡約,符合四合院的氛圍和風格。
與三裏屯、後海不同,這裏的酒吧大多安靜、和諧、自然,住在鬧市區卻遠離鬧市的喧囂,更貼近生活。客人主要是外國遊客,明日之星的中戲學生,成熟的酒吧愛好者。客人可以在這裏體驗老北京四合院的氛圍,遠離喧囂,享受身心的放松,或看書,或帶電腦加班,或朋友聚會,甚至洽談業務。
值得壹提的是,南鑼鼓巷的每個酒吧都提供免費無線上網。酒吧價格普遍較低,店內還提供各種精致的小吃,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老板和服務員都很隨和,有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