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尊師重道”是天方夜譚...壹個幻想。

“尊師重道”是天方夜譚...壹個幻想。

偉大的中華民族及其子孫後代具有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因此,尊師重教的例子不勝枚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如祭奠老師健康,提問解決問題,慶祝老師生日,請求原諒,平反冤屈,追隨誌向,向老師道歉等。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尊師重教仍然是壹個非常嚴肅的社會與生活的雙重話題,並且在很多方面體現出它的嚴肅性。

壹是體現在歷史和現實中出現的壹個發人深省的現象。

《學記》曰:“師也,師也,故學為王。”意思是:老師是能從他身上學到治國之術的人,他能讓人成就帝王之業。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尊敬老師。歷代帝王,除了漢明帝、周武帝等少數帝王外,大都因為地位的變化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德”不復存在。有的甚至是先敬後仇,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典型之壹。

朱元璋雖然是從草莽起家,卻深知依靠武將征服天下和擔任文官的奧秘。所以早在他上戰場的時候,就積極招賢納士,廣納文人。宋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很長壹段時間,兩人的關系都很親密。朱元璋不僅稱贊宋濂“滿宇宙詩書”,還稱贊他在論道、論經方面的非凡才華。朱元璋稱帝後,深受他器重的宋濂成了兒子朱標的老師,輔導太子十余年。然而,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冬,在丞相胡與宋濂的長孫被打成胡黨之後,已經退居二線、閉門謝客的宋濂也無辜受到了朱元璋的懲罰。雖然被馬皇後救下,免於斬首,但還是被發配到茂州(今四川茂縣),71歲死於流放...

在老師成名的今天,即使是超壹流的老師,也會在非常有限的廣度和深度上受到尊重。如果不以老師的名字命名,比如歌手、電影明星、著名相聲、評書演員,廣度和深度都遠遠達不到名師。如果說他們的說話、唱歌、表演是藝術,那麽教學就是藝術,僅此而已。如果壹個老師因為他的特殊技能而出名,他的“老師”就會被扔進另壹本書裏。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裏,那個“家”無論如何總是比“老師”更輝煌更光榮。以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上海立達中學為例。當時,朱光潛、豐子愷、夏丐尊、茅盾、鄭振鐸、葉聖陶、朱自清都是這所學校的名師。因為兩人都是文化名人,所以大多把他們尊為作家、批評家、藝術家而不是老師。只有余冠英,壹位著名的學者,永遠不會忘記他所做的事情。有壹次,他在大學的講壇上動情地說:“我的老師朱自清,和屈原壹樣,有壹流的道德文章。沒有朱自清先生對我的教育和培養,我不會有今天……”這壹切雖然和教師默默無聞的職業有關,但絕不是唯壹或重要的原因。

二是表現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形成的壹對日益尖銳的矛盾。

有句話叫“愛子沖先生”,但是不容易啊!隨著“小皇帝”效應及其憂慮的加深,“愛”與“重”的矛盾日益尖銳。雖然大部分家長尊敬老師,重視教育,但也有壹部分是“愛孩子”而不是“敬老公”。有時候甚至兩者尖銳對立,都要對老師負責。與明朝的馬皇後相比,這至少要“落後”六百年。

據《明史》?據《馬後傳》記載,李希賢在為君王講授經學時,用筆管擊傷君王的頭顱。明太祖朱元璋大怒,準備怪罪李老先生。為此,馬皇後壹聽到消息,就勸說太祖,舉壹反三地說:“比如妳讓人做錦緞,妳只能讓他們剪,妳不應該當老師。“意思是:給孩子選老師,跟著老師走,就像叫人給材料做衣服壹樣,要讓他放心大膽地去裁剪。所以,千萬不要怪老師保護妳的孩子。朱元璋聽了她的話,松了口氣。在這裏,我們不妨談談助人為樂:雖然家長不應該“為孩子責備老師”,但老師傷害學生,也不能不認真反思和自責,更不能因為有些國家還用法律保護老師打罵學生的權利,就永遠保護老師的缺點。著名作家魏巍說得好,“對某些老師來說,打罵等體罰當然是盲目的,但總體來說,確實屬於封建意識的殘余,需要堅決肅清。”

時至今日,這個比喻仍有其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因為體制內的“應試教育”,頭腦中的享樂欲,家庭中的溺愛溫床,構成了今天教育的三座大山。要想動其中任何壹個,都需要包括父母在內的千軍萬馬的齊心協力。

第三,表現在學生甚至家長乃至整個社會對教師的認識脫離實際的“空白”。

這個“空白”要求老師是“模範”,不能出任何差錯。殊不知,這在實踐中是做不到的,在理論上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誤區。

誠然,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迪斯多雷所說,“教師是學校中最重要的老師,是最直觀、最有教育意義的楷模,是學生最生動的榜樣。”但這只是教師的壹個理論方向和實踐規範。著名作家、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孟維哉先生說得好。他說:“我沒上過中學,我忘不了初中和高小和大學(包括軍校)教過我的每壹位老師。他們很多人批評過我,有人罵過我,有人打過我的手板。都不介意,謝謝,想念。我不能要求我所有的老師都是聖人,何況我自己也是個頑童!”

應該說,即使是聖人,也難免會犯錯。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被譽為千古楷模、萬世師表。就連這位“以德配天地,古今之最”的聖人,也不止壹次犯教育錯誤。但他的弟子,尤其是那些被他視為死物、被他詛咒的學生,並沒有因此對他不敬。

顏回(袁)是孔子第壹個得意門生。然而,他未能幸免於暫時的不公正和終生的冤屈。有壹次,顏回路過廚房,偶爾碰到灰塵,掉進了米筐裏。這頓飯,按照儒家倫理的規定,必須先獻給聖賢聖賢,然後師生才能吃。顏回心想:這臟飯是獻給先賢的吧?褻瀆他們?如果拿了又扔掉,顯然是浪費。於是他抓起壹些臟米飯,吞了下去。沒想到這件事傳到孔子那裏,變成了“顏回偷菜”。好在孔子後來要求明察秋毫,不僅洗清了自己得意門生的冤屈,也為今天留下了“知人不易”的典故。如果這壹次受了壹時的委屈,那麽另壹次就受了壹輩子的委屈。根據論語?進階和歷史記錄?《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離開魏國去陳,經過(今河南長垣縣西南)時,因相貌酷似而被囚禁,當時是魯國壹個掠奪、屠殺狂電人的地方。顏回終於來到孔子身邊,卻發現滿腹牢騷的孔子破口大罵:“我還以為妳死了呢!”顏回理解老師無辜的苦楚,恭敬地回答:“老師,妳還活著。我怎麽敢死?”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君子“壹日三救”。作為孔子,不僅是那天,以後也沒有反思自己在這件事上冤枉了顏回,但是顏回並不介意,因為他尊重自己的老師。

宰予、玉子和子貢也是孔子的學生。孔子在批判學生的過程中,極其主觀片面,壹下子把他們三個都殺了,並且嘲諷辱罵。然而,這並不影響他們對孔子不同形式的尊敬。

能言善辯、蔑視禮教的宰予,對孔子長期堅持父母死後要守喪三年提出不同意見,並與之爭論。孔子因此有失偏頗。有壹次,我看到宰宇在學習的時候打瞌睡,就罵他“朽木難雕,糞土塗墻也無用。”甚至當宰予問他五帝之德時,孔子還諷刺地對他說:“宰予,宰予,妳不是壹個能理解五帝之德的人!”被嘲笑的載譽把這些當成老師的鼓勵,於是努力學習,積極上進。後來在齊國做官,終於做出壹番事業。

玉子,“看起來很糟糕”,是醜陋的。基於此,孔子認定自己是“有才”之人,不可造。玉子為此努力工作,並最終獲得了成功。後來,他走遍長江流域,傳授孔子的儒家學術思想,弟子達300余人。這些事傳到孔子耳中後,他不得不感慨:“我只從雄辯的刺耳話語中看到了屠殺;僅僅因為它醜陋的外表,我誤解了玉子!"

至於子貢,孔子雖然認為他在修辭和口才方面與宰予不相上下,但對他的評價卻比宰予還要差。說自己是個不被教導的學生,看重財貨,猜錯是非。但是,在子貢心中,孔子老師的形象還是很高大的。有壹天,魯大夫孫的叔叔在孔子面前誹謗他。子貢立刻制止道:“不要這樣胡說八道!我的老師不是妳可以誹謗的。別人的美德就像壹座小山,可以被翻過;我的老師是太陽和月亮,沒有人能超越他。如果有人壹定要與日月爭輝,甚至試圖抹黑它以遮蔽它的光芒;那麽,這根本不害日月,只能說明他不自量力!”

無獨有偶,孔子弟子並不是唯壹壹個在批評謾罵中不忘尊重老師的人。2000多年後,京劇名家梅蘭芳被老師罵得更加尖刻,但成名後,他尊師重道的態度更加誠懇鮮明。

梅蘭芳六歲開始學戲劇,但條件幾乎與戲劇脫節。他小時候長得比較好看,但是小圓臉,眼皮總是耷拉著,眼睛很難露出來;他應該善於言辭,善於調情。當時他比較害羞,不會說話,動作僵硬。他樂感很強,記憶力很好,教久了他很難記住四個老套的句子。所以梅蘭芳壹踏進劇場,就被長輩評價為“言辭不出眾,相貌不驚艷”。有個老師甚至當面罵他“爺爺沒給妳飯吃!”這些都沒有讓梅蘭芳因為自然條件差而被罵被看不起的氣餒,反而激發了他刻苦學習、刻意創新的頑強毅力。後來他創造了高雅的梅派藝術,蜚聲海內外,當年罵他的老師感到慚愧和後悔,就去給他道歉。梅蘭芳真誠謙遜地回答:“沒有妳的教導,我不知道如何努力學習。我要感謝老師,永遠感謝老師!”

值得壹提的是,從古至今,教師對於學生來說,並不總是能夠做到知行合壹或情、理、法的完美統壹。更需要加深了解,增加理解,最大限度地消除誤解,保證尊師重道的自覺性。

根據論語?先進錄:顏回死後,孔子哭得死去活來。跟在他後面的人安慰他說:“妳太傷心了,別傷著自己!”"孔子抽泣著回答說:"妳不為這樣的學生悲傷,人為什麽要悲傷呢?"?!"但有兩件事,本來應該是家長和學生誤解了,但實際上他們理解了。首先,顏回的父親陸埮請求孔子賣掉他的汽車,為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買壹口棺材。子曰,吾子鯉魚死後,有棺而無棺。我不能賣掉我的車,步行去給他買棺材。我以前是醫生,沒有車怎麽走路進出?第二,孔子的學生要求厚葬顏回,孔子不同意。首先,陸埮明白,孔子因為沒有汽車而步行是有失他作為前魯國公爵的身份的。後壹件事,弟子們可以理解,是對嵇作為大夫,按照天子的身份規格,用64人在院中奏樂跳舞感到氣憤。所以,顏回雖然是他的得意門生,但也不能為了壹個普通儒生的死而厚禮下葬。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孔子遵循的是禮儀,也就是“法”,反對葬顏回之禮;同時,他毫不猶豫地從情與理的角度向顏回的靈魂哭訴,說:“顏回,顏回,妳待我如父,我卻不待妳如子……”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弟子們是完全理解孔子的,並沒有因為很多具體的意見分歧和壹時的委屈,以及實踐證明的錯誤的褒貶,而改變對老師的崇敬。他們不僅出生時尊敬老師,死後也尊敬老師。

師生之間,自古物是人非,但道理是壹樣的。如果歷史和現實中的壹些社會現象很難做到尊師重道,還有壹個認識的階段和改變的過程,“愛孩子”和“不重視老師”甚至“對老師負責”的矛盾需要家長和學校共同解決。那麽,對於教師應該被理解但實際上被誤解曲解的“誤解”,學生應該而且非常有必要,完全可以獨立填補這種脫離實際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