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端午節其實是古人的衛生防疫日。

端午節其實是古人的衛生防疫日。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段”字有始有初的意思,“午”與“五”諧音,故稱“端午”。中醫也把農歷五月稱為五毒月,民間有句諺語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得安寧。”

端午節期間,氣候多雨潮濕,蚊、蠅、蟲、菌活動頻繁,繁殖迅速,容易滋生疾病。此外,5月以後,白天變短,夜晚變長,陽氣下降,人的陽氣也隨之降低,陰邪之氣發作,容易患病。

古人把農歷五月視為“衛生防疫月”。最早的端午節是人們聚集在壹起“保持健康,趕走邪靈,避免瘟疫”的日子。端午節的壹系列傳統習俗都與防疫有關。

五月屬火,午火旺,金氣傷。所以古人獨居,食之無味,用之有度,養生不潔,正是火的太旺了。

——《寶生新鑒》

1,吊菖蒲和艾草

“五月五日端午節,石天騎著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回到陰間。”這首歌謠生動地描述了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上插艾草、菖蒲以驅除瘟疫的習俗。

菖蒲和艾草都是芳香植物,可以入藥。菖蒲有清海關、醒神、祛濕、化痰、除穢的作用;艾草的莖葉中含有揮發性芳香油,產生的特有香味能提神醒腦,開竅醒神,殺蟲殺菌,驅蚊、蠅、蟲,凈化空氣。端午節正值夏季高發時期,所以古人經常在門口擺放菖蒲和艾草,辟邪治病。

2.避開五毒

北方古人視端午節為“毒日、惡日”,避之不及。其實這是因為北方夏季天氣炎熱幹燥,瘟疫容易傳播,蛇蟲容易咬人,使得北方古人逐漸形成了“避五毒”、“躲端午節”等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這五種動物就是古代華北廣為流傳的五毒。

3.穿五色絲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行的五種顏色“藍、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五色絲是由紅、綠、黃、白、黑粗絲線制成的五彩繩,是壹種色彩鮮艷的長壽線。這是宋代的古老習俗。古人用它來祛病辟邪,讓孩子避開蛇和蠍子的傷害。

4、佩戴香包:

據陸記載,端午節時,“繡包極小,形似荷包,中間裝雄黃,稱為雄黃荷包...所有這些都系在翻領之間,以辟邪”。端午節“戴百草袋不怕五蟲”。現在,香囊通常裝有壹些芳香中藥,如白術、白芷、菖蒲、川芎、川芎、甘松、山奈、冰片、樟腦等。,使其具有更好的解毒防疫效果,並具有芳香、驅蟲、防瘟、防病的功能。

5.木蘭湯

這裏的“蘭花”是菊科澤蘭屬植物。端午節正值盛夏,是皮膚病多發的季節。古人常用蘭草湯洗澡去汙。飛機草的香味可以祛汙辟邪,“浴蘭”可以祛病除疫。從現代角度來看,香草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殺菌抑菌作用。用香草煎劑清潔身體,防病保健有效。

端午節的這些習俗與端午節前後潮濕的氣候有關。為了防止瘟疫流行,這些中藥被用來驅穢、解毒、驅邪。這些習俗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養生智慧、天人相應、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具有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