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在社區適應老齡化,轉型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房企和物業企業如何向“第二軌”發力?

在社區適應老齡化,轉型成為大趨勢的情況下,房企和物業企業如何向“第二軌”發力?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築和設施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再啟動改造壹批城市老舊小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

其中,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在中國房地產領域並不陌生。早在今年,不少房企已經積極布局養老產業。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形成壹定的規模效應,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可以成為房企的“第二跑道”;而物業公司在這方面有先天優勢,也可以發展成增值服務的亮點。值得註意的是,未來房企和物業公司應該如何在這壹領域發力?商業模式將如何調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圖片來源/IC photo

舊住宅區的老齡化改造更為迫切。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城市、社區和家庭的空間急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化改造,從而為居家和就近養老提供支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市政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開展老舊建築和設施隱患排查整治,再啟動改造壹批城市老舊小區,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

2月21日,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時期全國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提出“十四五”期間,城市新區和新建居住區養老配套設施達標率要達到100%。同時,提高社區和家庭的老齡化水平,有序推進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完成路面平整、出入口無障礙改造、地面防滑處理、樓梯沿線安裝扶手、樓層間安裝壁掛式休息椅等。,並做好緊急避險等安全防護工作;有條件的小區可以建亭子、休閑座椅等。

事實上,雖然壹些品牌開發企業已經在地產細分領域做了多年的規劃,也嘗試了壹些配套養老功能的地產項目,但在大多數項目中,以老年人口為主體的空間設計很少,無障礙設計也很少,這在老舊社區尤為突出。

政協委員莫天全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壹些老舊小區沒有物業服務,或者物業服務比較簡單,只提供保潔、垃圾清運等基本項目,不足以助力老齡化改造。“這類住宅區在大中城市中占比較高,也是最難改造的。但同時,這樣的社區老年人口比例非常高,轉型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在莫天全看來,適應性老齡化轉型應該循序漸進、分層次、因地制宜地推進。新社區在開始建設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老齡化需求的建設,為未來的養老做好準備,而不是等到後期的改造。對於難以適應老齡化的老舊小區,建議項目市場化,選擇條件適宜的小區,引入專業養老機構進行改造設計,打造老齡化樣板工程;然後總結經驗,擴大適老項目成果,以點帶面。

適應性老齡化轉型可能成為房企的“第二跑道”。

目前適應老齡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從房企的角度來看,安信楊康集團董事長E·於君認為,存量物業和老齡轉型是房企必然的發展路徑。房企如果沒有意識到這是壹個長期趨勢,就不會為這個趨勢做內部儲備,包括人才結構和運營模式的相應變化。沒有存量轉化的能力,在房地產增量收縮的背景下,他們可能會逐漸退出市場。

近年來,不少房企紛紛布局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但養老領域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更為細分。對於房企來說,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無障礙環境建設和老齡改造,本身就有很多機會。如果形成壹定的規模效應,可以成為房企的‘第二跑道’,提高房企的收入來源,拓展市場空間,也有助於提升品牌溢價率。”全國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勁波說。

不過,姚勁波也強調,與開發行業相比,適應性老化改造,特別是在舊住宅區,是壹個不小的挑戰。對於房企來說,面臨著資金缺口大、各方利益難以平衡、長期維護壓力大等諸多問題。他們想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統壹的運營模式,通過規模優勢取勝的可能性極小。

在E於君看來,房企切入老齡轉型領域,最關鍵的是戰略和觀念認知的轉變,即從過去的金融銷售型物業形態轉變為持有運營型,從原來的高投入高周轉,可能伴隨高利益高風險的模式轉變為投入小、周期長、賺錢慢的模式。“這需要看房企在戰略和認知上是否有決心,是否有足夠的耐心深度介入這個機會。此外,在財務指標方面,房企也需要重新定義團隊考核指標。如果他們還是用原來的思維或者模式去考慮,可能很難適應和堅持。”於君說。

在具體發展路徑上,姚勁波指出,房企因地制宜很重要。“北方和南方的老齡化適應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壹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老齡化適應性需求不同,有共同的養老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個性化需求。在了解了各地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的諸多差異後,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建議,不斷落地和優化改造方案。”

材料企業“前期準備”不充分,未來有望突破。

值得壹提的是,物業企業在適應老齡化轉型方面有其先天優勢。正如江蘇三三得久物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誌偉所說:物業服務可以零距離接近,可以改變“不舍得花錢養老”的傳統觀念,把養老變成養生;也可以改變商業服務模式,倡導老年社會化、公益化。另外,在政府決策的引導下,可以實現小投入大產出,引導社區養老形成共識。

然而,時至今日,物業公司在居家養老、老齡轉型方面,尚未探索出較為成功的先例。那麽,目前物業企業面臨哪些挑戰?怎麽調整?

e·於君指出,物業企業介入楊康社區服務,居家養老,適應老齡化,是壹種較好的方式。目前的問題是,物業企業對老化改造這種特殊模式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針對客戶需求和服務標準,可以選擇的合作夥伴範圍較窄,尤其是在沒有大規模的樣板和示範時,物業企業可能會嘗試。“物業公司需要有耐心,將其作為壹個重要的選項或長期業務,才能迎來更成熟的發展模式。”於君說。

姚勁波指出,目前,物業企業的主要工作仍然體現在清潔和安全。壹些品牌物業企業雖然在不斷推出各種增值服務,但收入占比很小。同時,提供支持居家養老的專業服務,對專業性要求很高,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很難勝任這類工作。對於物業企業來說,要想大規模進入,前期需要大量的人員和資金投入,但現實中,物業企業在這方面所做的前期準備並不充分。

“隨著裝修標準的不斷提高和居家養老配套服務標準的逐步建立,物業公司的參與度肯定會大幅提高,壹批以高品質養老服務為特色的企業品牌也將誕生。”姚勁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