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說“食色,性也”?

為什麽說“食色,性也”?

在中國古代哲學和人文倫理中,無論是孔孟的儒家,還是老莊的道家,都追求人生的快樂和享受,所以被稱為“人生哲學”。這壹思想尤其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主張“食不厭精,食不厭精”,孟子則認為“食、色、性亦重要”,“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皆存在”是人性使然。

熟悉中西飲食文化的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壹書中對中國飲食的評價是:中國飲食文化是壹朵奇葩,集色、香、味、形、味(食物的質地、口感)和營養(食物的健康、養生)於壹體,使人在視覺、觸覺、味覺上得到全面的享受,構成了以美味為核心、以養生為目的的中國烹飪特色。它用料考究,刀工精細,造型逼真,色彩鮮艷,組合巧妙,與食物營養、食物滋補、食物調節同源,具有無可爭辯的歷史地位。

孫先生也認為:“烹飪藝術是文明的產物。不深懷文明種族,就分不清口味。”口味不精,廚藝不行。中國烹飪之美也顯示了文明進化的深度。“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的傳統文化最吸引人們和世界的目光,是中國的烹飪文化和飲食文化。多姿多彩的文化、神奇的烹飪魅力、美妙的風味特色以及吃喝中蘊含的文化哲學價值,吸引了全球眾多學者的關註。

川菜大師評判宴會質量

食物,也就是人的食欲,是為了生命的生存和成長;色,即男女性欲,是為了生命的繁衍和延續;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從人類進化開始,中國人的食物,從幾萬年前,北京人吃植物,花,水果充饑,捕捉野生動物,活吃。從“火上燒肉”到“石上燒肉”,從明火烤到煮、燉、炸;經歷了石烹、陶烹、銅烹、鐵烹,到現在的無明火電烹時代;從天然的鹹、甜、酸、辣、苦五味,到壹菜壹格,各種菜都好吃。中國的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也與時俱進,不斷進化、拓展和豐富。早在兩三千年前,中國人的飲食就從原始單調的物理烹飪,發展到了追求風味口感的化學烹飪的變革時代。

另壹方面,雖然西方烹飪和西方飲食在社會上是現代的,在經濟上是發達的,在人性上是文明的,但大多數西方飲食仍然停留在原始認知和物理烹飪的階段。另壹方面,西方烹飪和西方飲食主要以古代燒烤、油炸、烘焙和生食為主。常用的調料只是鹽、糖醋加胡椒粉、酸辣醬、番茄醬、紅酒、奶酪。我對動植物成分的了解就更淺了。雞肉、魚肉、牛肉唱主角,面包、土豆掌管我的生活,讓我驚嘆於五顏六色的中國美食。他們不知道,幾千年前,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國人就對地球上的動植物有了豐富的認識。兩千多年前,食材中就提出了山八寶、水八寶、海八寶、禽八寶、草八寶的概念。烹飪技藝從單壹種類發展到今天的幾十種,調味也從“鹹、甜、酸”發展到百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