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我們都知道未來的龍鳳沒有原型,但實際上並不存在。但千百年來,它們壹直作為抽象的藝術形象出現在各種物體上。為什麽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的東西會深深印在祖先的腦海裏?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我們今天看到的龍鳳形象,絕大部分肯定都經過了持續的藝術加工。那麽龍鳳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心中是什麽樣子的呢?
自1986發現三星堆祭祀坑以來,5000年前的古蜀文化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三星堆東北小聚落考古成果,其中發現了約3200年前的“龍鳳吉祥”圖案:鳳凰振翅,龍遊四方。
最早的龍的形象應該出現在五六千年前。這次發現的龍來自壹個刻有龍鳳圖案的陶制蓋子。基本上形象成熟,龍角、龍須、龍爪都栩栩如生,與鳳凰搭配就是華夏文明中經常出現的“龍鳳呈祥”的形象。
但除了陶蓋周圍盤旋的動感遊龍,中央的鳳凰與常見的不同。眾所周知的鳳凰,翅膀飽滿,尾巴很長,有點像孔雀,但這個陶蓋是壹只冠頭的鳥站在中央,戴著冠渦翼,呈靜止姿態。
出土文物中,龍鳳造型壹般是獨立存在的,龍鳳壹起出現的並不多見。出土陶蓋上的龍鳳圖案證明龍鳳關系密切。隨著時間的推移,龍鳳形象壹直在變化。可見,龍鳳最初是由先民熟知的動物演變而來,後來經過藝術加工,逐漸改變了形象。
從這個陶套可以看出,龍的形象最早是藝術化的,而鳳凰的形象是在龍的形象藝術化到壹定程度之後才開始變化的。相傳龍圖騰原本是軒轅部落的象征。後來隨著黃帝不斷吞並其他部落,龍的形象也不斷被加上其他部落的圖騰。尤其是與炎帝結盟後,龍圖騰和麒麟圖騰融合,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東夷部落的鳳凰圖騰很少發生變化。直到華夏聯盟最終形成,龍鳳形象才開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