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閱讀經典養生書籍的思考

閱讀經典養生書籍的思考

看完壹部作品,妳有什麽感悟?這時候讀書最關鍵的感覺就是不能忘記。妳想好怎麽寫妳的評論了嗎?以下是我整理的經典養生書籍的範文,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看過經典養生書籍,對養老防治的研究,在孔孟、老莊的理論和《內經》中都有記載,並有詳細論述,在歷代名醫著作中也有論述。這說明中醫的養生之道源遠流長,通過養生來延長人的壽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與中醫各學科的宏觀臨床思維和診療方法有很多共同點,所以很多著名的中醫專家都精通養生方法,並有自己獨特的經驗。

從開始看中醫書籍開始,我就對中國古代的壹些傳統療法很著迷。

食療也是中國古代中醫的偉大貢獻之壹。常說藥補不如食補,足見食補對人體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天從各種食物中獲取大量的營養,因為腸道是人體的主要吸收器官,壹日三餐對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補對我們的健康尤為重要。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還沒有生病,但是飲食調整可以讓我們更健康;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太虛弱了,壹個人用重藥根本起不到治療作用。這時候飲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總之,民以食為天,如果能用養生的方式來補充普通的壹日三餐就太好了!

經典養生書籍讀後感範文2《中醫體質健康》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付傑英教授撰寫。傅教授為《黃帝內經》碩士研究生,針灸博士研究生,中醫養生專家。長期從事中醫美容、中醫養生、中醫體質教學和臨床工作。在這本書裏,傅教授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人與人的性格差異很大。有的人265,438+0天來壹次月經,有的人45天來壹次月經,但都能正常懷孕生子。有些人的基礎血壓是80/60mmhg,有些人是120/80mmhg。差別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謝強,喝涼水都恨不得擠出點“油”來儲存。有些人吸收差,分解代謝強,即使吃海藻也很難長胖。有的人壹年四季怕冷,怕冬天,有的人去了,手腳壹年四季熱,怕夏天。這既不是亞健康,也不是更不用說病,而是反映了壹個人的生命特征——體質。

“中醫體質”中的體質,用學術語言表達,是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習得的基礎上,在人體生命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人格心理等方面的綜合的、內在的特征。她大致將體質分為八類: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氣滯體質、痰濕體質、血瘀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每壹種體質都有其固有的特點。要認識體質,接受體質,尊重體質,順應體質,不傷害體質,預防體質易感疾病。這是我們醫療保健的出發點和歸宿。

生活是復雜的,體質作為壹種生命現象也是如此,但還是有壹些必要的性規律必須遵循。

壹、養生* * *特點。

養生的目的是為了健康快樂的生活,不生病或少生病。人類之所以會有各種疾病,原因是相當復雜的,除了從遺傳學的角度來判斷外,還與性格、情緒、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性格來源於遺傳,由家庭和社會塑造。生活方式是妳自己選擇的,不容易被醫學和醫生操縱和幹預。所以在防病治病的時候壹定要對自己有壹個基本的認識。所以這本書的第壹講是客觀的“認識妳自己”。無論妳是高官、富商、白領精英還是小卒,都需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客觀的看法。

傅教授認為,單純的軀體疾病相對簡單,醫生可以自行解決這些疾病。但養生的關鍵是——調神養心,這永遠是養生的前提和基礎。妳有什麽樣的心,就會不由自主地選擇什麽樣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會接受健康的果實,不好的生活方式會承受疾病的國度。這叫因果報應,很準確。

養生有三大“萬能原理”,適用於各種體質。

壹、運動,適度的運動,對各種體質都是必須的。當然,如何鍛煉因人而異。

第二,無論什麽性格,喜怒哀樂恐懼等情緒都要相對平穩,不要壓抑。

第三,三餐要規律,食物要安全。

二、保健的人格特征。

養生不僅是性的,也是個人的。不同的人壹定要註意養生方法的差異,這是本書的核心和重中之重。“體質”的概念可以預防疾病,減少過度治療。體質不同,健康標準不同。對於某些體質來說,壹些小病可能是機體對環境變化的正常反應。

其實道理很簡單,人不壹樣,後天對應的方法應該也不壹樣。同樣的養生法,從哲學角度來說是錯誤的,要具體分析。對應每種體質,傅教授從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包括:主要表現(形神)、形成原因、主要優點、常見組合體質、易感疾病、養生方法(形神)。

比如陽虛的人,主要表現為怕冷,四肢冰涼,手腳冰涼,大便腐爛,容易發胖,月經周期長,脈沈細。易感疾病有肥胖、骨質疏松、關節痛、慢性胃腸炎、甲狀腺功能減退、痛經、不孕等。但無論患什麽病,受涼、降溫、舌嫩、脈沈細,癥狀肯定會加重。

養生的方法有:生活和工作中,最大限度不傷陽氣,少吹空調,避免衣服過於暴露單薄,根本不能熬夜。我們應該增加運動量來壯陽。萬物生長靠太陽,戶外曬太陽就是養生。也可以用艾灸、食療、腹式呼吸等。

限於篇幅,其他構造此處不贅述。

除了身體疾病,傅教授詳細闡述了影響身體狀況的比較關鍵的性格和情緒問題。

傅教授說:當妳沒有生病的時候,人生體驗的快樂取決於妳的性格和心情;是否生病,得了什麽病,是否治療好,很多時候取決於妳的性格和心情。很多疾病其實都是性格和情緒在身體上的深刻印記。七情適度通暢,有助於氣的升降。七情郁結,擾亂氣機升降。好人做好事,奮鬥了也活不長;壞人做壞事,如果不掙紮,可能會活得更久。長期扭曲自己,活在厭惡、抱怨、無奈中,是非常不好的。養生就是奮鬥,炫耀自己的力量,被書本壓服,人只能自救。不管是什麽樣的體質,只要妳有壹個相對良好的性格和心態,體質就是人生最好的載體,揚長避短,妳會得到很好的人生體驗。

想了解更多養生知識,不生病,少生病,健康快樂的生活,請閱讀《中醫體質學》,會給妳意想不到的驚喜!

中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最早的黃帝開始,經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流傳至今。,可以算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裏約奧運會上,中醫拔罐風靡全球,被外媒視為中國運動員奪得金銀的秘密武器,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由於壹些歷史原因,中醫壹度被視為糟粕,也被壹些江湖騙子用來行騙,讓大眾對中醫產生了深深的誤解。相對於西醫,中醫的診斷和治療更依賴於經驗。好的中醫大多是老醫生,中醫療效不如西醫立竿見影,所以大眾對西醫持懷疑態度。

但妳仔細想想,五千年來中國發生了多少大病小災?如果中醫真的不靠譜,也不會流傳至今。去年有壹本書《談醫生》,用輕松幽默的漫畫方式普及了中醫基礎知識。《談醫》這本書延續了《談醫》的搞笑風格,但更加實用,涵蓋了41個家庭常見疾病的解決方案,列舉了120個中醫經典方劑。面對小病,可以在家“偷懶”。

西醫有時治標不治本。中醫雖然療效慢,但是可以去除病竈。西醫治療頭痛腳痛,中醫把人體看成壹個整體。人的內臟、經絡、穴位是壹個圈。如果人是健康的,說明這個圈子在正常運轉。如果身體出了問題,說明這個圈子已經停止轉動或者反轉了,所以要促進這個圈子的正常運轉。

比如書中提到,西醫認為腳氣是細菌感染,用激素藥膏擦拭。過壹段時間腳氣沒了,但是有很大幾率會復發;但在中醫眼裏,腳氣是身體濕氣過盛,身體自行調節,自行排出濕氣。所以,腳氣不是病,不是細菌感染,而是濕氣的癥狀。根除濕氣,需要從全身做起,調整身體素質。頭痛不壹定需要治療。止痛片可以停止暫時的疼痛,但藥效過去後疼痛可能會加重。從身體整體來看,其實是膽經的問題。酸梅湯可以抑制膽火,療效很好。當然,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早睡,讓膽囊和身體得到足夠的休息。

除了睡個好覺,還要有個好心態,因為心臟病是最大的病,有了心臟病,肯定會生病。“想多了傷脾,怒多了傷肝,太傷心傷肺,太喜太悲,太怕傷腎。”身體問題是情緒問題在身體上的反映。

我們要學會放下,沒有誰比誰活得更好;我們要學會傾聽和陪伴。傾聽和溝通是最好的治愈,陪伴是對家人愛的最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