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的內容和材料
1.除了中國大陸賽龍舟的習俗外,清朝乾隆年間,臺灣省也舉行龍舟比賽。當時,臺灣省的行政長官江在臺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舉辦了壹場友誼賽。現在,在臺灣省,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舉行龍舟賽。在香港、澳門等地,賽龍舟的習俗是端午節。
2.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萬分,紛紛湧到汨羅江邊祭奠屈原。漁民劃著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壹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扔到河裏,說魚龍、蝦蟹都吃飽了,不會咬醫生的身體。人們看到後紛紛效仿。壹個老大夫拿了壹壇雄黃酒倒進河裏,說要用藥把龍水獸打暈,才不會傷到屈大夫。後來,人們怕飯團被龍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葉包裹米飯,再用彩色的絲綢包裹,使之發育成褐色的種子。
3.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壹天有許多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抽蒼術、喝雄黃酒,據說可以辟邪。到目前為止,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心中壹個非常盛大的節日。
4.人們應該在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粽子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叫“益智粽子”,裏面摻有大米、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5.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與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並列。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的壹樣,就像第五天。端午的“五”字也是和“午”連在壹起的。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午”月。因為正午是“太陽”,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稱五也是稱午。
6.屈原,中國著名的愛國詩人。看到他的祖國被侵略,我心痛,但又不忍心壹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寫完《懷沙》,我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7.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古代,楚人對賢臣屈原戀戀不舍,很多人在他之後劃船救他。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非常流行。它最初是古代越人祭祀水神或龍神的壹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八
8.粽子有很多種形狀,比如三角形粽子,枕頭粽子和菱形粽子。據說還有元寶形、秤砣形和壹種“小腳粽子”。顧名思義,形似女人的“三寸金蓮”,尖尖的頂,圓圓的跟。包小腳粽子就是把兩三片葉子疊在壹起,把寬大的葉子卷成漏鬥狀,舀起糯米,裝滿漏鬥,順手蓋上葉子,放壹片葉子在上面,左右翻動,用棉線綁住,壹個又小又壯的粽子就包好了。
9.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是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最受歡迎的,達到20多個,如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中元節、端午節、端午節、五月節、菖蒲節、玉蘭節、女兒節、正午節、迪拉節、正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唐朝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朝以後,“端午節”取代了“五月初五”等其他別稱,成為主流名稱。
10,端午節前後的端午節習俗活動,以祈福、抑邪、抗災等形式出現。,豐富多彩,生動喜慶,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全國各地都會舉行許多特殊的節日,如包粽子、掛艾草和菖蒲、劃龍舟、九獅拜象、遊龍等,這些節日既有傳統元素,又有創新元素,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端午節文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受端午節文化影響的國家有韓國、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國、德國、英國等。
11.在端午節,孩子們要在手腕和腳踝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來辟邪。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把它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也就是說它可以辟邪,可以挑起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