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將壹些酵母伴侶倒入面粉中,攪拌均勻。在伴侶和產品面前酵母的用量在產品包裝上都有說明,但是我懶得隨意倒壹些。
3.將酵母水倒入面粉中,慢慢倒在左手邊,右手用筷子打圈,以使面粉濕潤均勻。
4.然後用我的右手在盆裏揉面團3-5分鐘,然後我把它移到案板或其他平面上。把面條用力揉成壹團很方便。我在家裏幹凈的大理石上擦了擦。
5.在彈珠上揉5分鐘左右,停頓壹會兒喚醒大概15分鐘,如果壹直揉下去會比較困難。
6.15分鐘後繼續揉面團,妳會發現面團更好揉。再堅持五六分鐘,就可以達到流暢均勻的效果了。如果太幹,濕手繼續揉。不要壹下子加太多水。揉面後,面很幹凈,連手也很幹凈,說明面團剛濕。
7.放在鍋裏發酵。發酵時間與溫度有關。夏天高溫壹個小時左右,低溫會更長。
8.蓋上蓋子發酵,保持濕潤,否則面團表面會風幹形成硬殼。
9.發酵的面團是原來的兩倍大。
10.用手輕輕拉開,裏面全是蜂窩,說明面團很成功。
11.取出煮好的面條。繼續揉面,把裏面的氣泡趕出去。揉捏時可以聽到排氣的聲音。在大理石上撒壹點面粉,防止它粘住,但不要太多。畢竟我們要做的食物需要發酵的面團。這是因為如果撒了太多的幹面粉,會影響後面食物的口感。
12.再把面團揉好後,10分鐘左右就可以做各種食物了,比如小籠包,饅頭,花卷。
1.活化酵母:將酵母粉放入容器中,加入少許溫水攪拌至融化,靜置3-5分鐘後使用。
2.調節水溫:溫度在28-30度之間。面粉與水的比例:500克面粉的含水量不得少於250毫升,約等於2:1的比例。
3.面團處理:將面粉和酵母、清水混合後,充分揉搓面粉,盡量使面粉和清水充分結合。
4.發酵的條件:發酵的最佳環境溫度在30-35度之間,最好不超過40度,濕度在70-75%之間。
5.二次發酵: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工序,關系到成品面團的柔軟度。將面團放在面板上,揉出面團中的空氣,然後放入相對密封的容器中,讓其在室溫下發酵30分鐘左右。
1.將酵母用溫水浸泡2-4分鐘,將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雞蛋和適量的鹽。
2、提前準備好,涼開水和酵母和成面團。混合面團。
3.將混合好的面團放在觸摸處,用保鮮膜封住盆口,靜置兩小時。
4.取出面團,在砧板上反復揉搓,以便擠出面團中的氣泡,大約200次。
5.把揉好的面團粘成圓餅,註意不要粘得太薄。
6.將棒狀面團放入電餅鐺,兩面烤至金黃色。
7.把烤好的面包拿出來切成片,香噴噴的面包就做好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面條。
1,酵母:我用的酵母是超市買的安琪酵母粉。有5g裝的,用起來方便。酵母的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取決於面團環境的溫度和速度。使用前將酸母溶解在溫水中,靜置5分鐘;如果環境涼爽或者想長得更快,可以多點酵母,常溫下每500克面粉加5克就夠了。
2、水量:面粉用多少水的問題,其實這個可以分幾次放,最好用溫水發酵快壹點。饅頭面條要拌硬。正常是面粉500克,水250克。肉包子的面條稍微微軟壹點,包上餡後容易封口;剛開始揉面團很不容易。可以揉面團,蓋上蓋子靜置10分鐘,等水和面粉充分攪拌後再揉。很容易揉成光滑的面團!
第二,說壹下發面。
1.壹次發酵:將揉好的面團放入盆中,蓋上保鮮膜,進行壹次發酵。面團在熱天容易發酵。壹般可以發酵到原來面團的兩倍大小。
2.成型:面團倒出放在面板上,要揉壹會兒,排出裏面更多的空氣。面團切好後斷面上的孔洞越小越均勻,饅頭就越光滑,饅頭表面也就越光滑。包子也是如此。然後,妳可以做饅頭或者小籠包,放在蒸籠裏。
3.二次發酵:蒸之前最好進行二次發酵,讓坯體在蒸鍋裏靜置20 -30分鐘左右。建議不要忽略這壹步。二次發酵後蒸出來的饅頭或者饅頭肯定會比沒有這壹步的好。天氣熱,蒸籠裏裝的是冷水,因為高溫容易發酵;天氣冷的時候,蒸籠裏裝的是熱水,更有利於二次發酵。
第三,最後說說蒸。
放入蒸籠的水量剛好在蒸簾和蒸籠底部之間壹點點。水太多容易造成下面壹層饅頭底部被燙粘。水太少會幹蒸籠,饅頭會死。在將蒸汽簾放入坯體之前,先在上面倒壹些油,用手或刷子將它擦開。全程大火蒸,出鍋後算時間。壹般根據面食的大小蒸15~20分鐘。蒸好後,等2-3分鐘再開蓋。
想蒸壹個成功的包子,總結三點:
1、和面——充分揉好,我們需要壹個光滑的面團;
2、面團——壹次發酵和二次發酵壹定要完全到位,這個真的很重要;
3.蒸——面食做好之後,需要用火蒸。蒸的時間壹定要充足,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面食的大小。關火後壹定要蒸三到五分鐘,不能馬上下鍋煮。
【例題】蒸肉包子步驟舉例:
1.首先將酵母在溫水中融化,靜置5分鐘;
2.將面粉、糖、鹽和酵母水倒入盆中,然後加水,用筷子攪拌。沒有幹粉的時候,用手揉面;
3.光滑的面團發酵壹次,至兩倍大小(約1小時);
4.準備肉餡;(例:將豬肉剁碎(前腿,7分瘦,3分肥),加入醬油、鹽、雞粉、蔥花,攪拌均勻);
5.將面團排出的空氣分成小面團,用搟面杖將面團搟成中間厚邊薄的面團,裹上肉餡。
我總是往面團裏加壹些糖。蒸出來的饅頭又松又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