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手抄報不用寫字只用畫畫帶月餅

中秋節手抄報不用寫字只用畫畫帶月餅

無字帶有月餅的中秋節手抄報,希望能幫到妳!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據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農歷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到了。過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圓圓的月餅,寓意團團圓圓,寄托了人們美好的祝福。那麽,月餅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作為壹種面食,餅在我國出現得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典籍裏就有記載。東漢時期,餅的種類已經很多,還出現了比較大的圓形的餅,因為上面加上了胡麻(後世叫芝麻),被稱為胡餅。漢靈帝很喜歡吃胡餅,引得京城洛陽胡餅大為流行。這種胡餅,可以看做月餅的前身。

唐朝初年,中秋節正式形成,月餅的出現也就水到渠成。因為過節不可能只是賞月,肯定要有貢品祭月、食用,那圓圓的胡餅自是最佳選擇。日本和尚圓仁法師於唐文宗年間作為遣唐使到達中國,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在他所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十五日,寺家設馎饦、餅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節。 ”這裏的餅食,雖然沒有明確說是圓形的胡餅,但它肯定是中秋節的節令貢品和食品。

在民間傳說裏,唐朝人已經開始吃起了月餅。據說唐高祖時,大將軍李靖征戰回來,正是八月十五,有吐魯番商人獻胡餅祝捷,唐高祖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胡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便把胡餅分給群臣壹起分享。從此人們有了過節吃胡餅即月餅的風俗習慣。還有壹個傳說,有壹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壹起邊吃胡餅邊賞月。唐玄宗嫌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靈機壹動,說:“那就叫它月餅吧。”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第三種傳說,見於《洛中見聞》,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很美,他聽說新科進士正在曲江舉辦宴會,就命禦膳房用紅綾包上月餅賞賜給他們。

傳說雖然不是信史,但有真實的影子,既然中秋節在唐朝已經出現,人們在節日期間還吃餅食過節,圓圓的胡餅在中原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食品,胡餅成為月餅自在情理之中。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小餅如嚼月”,是說小餅外形如月,吃起來像咬月亮壹樣;“中有酥與飴”,是說小餅中有酥油和飴糖,非常好吃。這種像月亮壹樣的小餅,蘇東坡是在中秋節期間吃的,也是月餅早已出現的明證,盡管和月餅作為壹個名詞出現不出現沒有太大的關系。到了明朝,月餅在典籍裏終於大量出現。這時的月餅不僅是圓的,寓意團團圓圓,而且只在中秋節期間食用,是人們祭月的必用貢品、饋贈親友的必備食品。

按照自然規律,壹種現象在大量出現之前,總有壹個逐漸成長、發展的過程。月餅作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雖然到南宋才出現這個名詞,明朝才大量出現於典籍,但通過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可以確認,唐朝就已經出現實物,宋朝已經名實兼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