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甘草在《神農本草經》中首次記載,並被列為上品,是最常用的中藥,有著悠久而廣泛的應用歷史。根據現代研究,烏拉爾甘草的根和根莖中含有三萜皂苷甘草酸,即甘草甜素,是烏拉爾甘草的甜味成分。此外,它還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即甘草素、異甘草素、甘草素、新異甘草素、芒柄花素、甘草甜素、甘草素、5-0-甲基甘草素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潰瘍抑制作用、抗炎、抗過敏和解毒作用,並能促進高血壓患者的脂質代謝,增加膽汁分泌。以及鎮咳、止痛、抗驚厥、抗腫瘤和抗HIV。現代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愛迪生氏病、席漢氏綜合征、結核病、支氣管哮喘、傳染性肝炎、急性血吸蟲病、瘧疾、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腓腸肌痙攣、先天性肌強直、血栓性脈管炎、子宮糜爛、眼科炎癥、皮膚皸裂、艾滋病等。特別是甘草酸,具有防治病毒性肝炎和高脂血癥、抗癌、作為幹擾素誘導劑和細胞免疫調節劑的作用,適用於制備各種生物堿、抗生素和氨基酸的復方制劑,常具有協同、增溶和增效作用。甘草可用作飲料調味劑,根和根莖粉末及其提取殘渣可用作動物飼料。因此,甘草用途廣泛,發展前景廣闊,急需進壹步開發研究。
在中藥的寶庫中,甘草是壹種常見而重要的藥物。它之所以常見,是因為它的藥物資源豐富,價格低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許多中藥方劑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甘草自古以來為醫家所重視,我國現存第壹部中醫專著《神農本草經》將甘草列為“上品”。公元5世紀的名醫陶弘景稱她為梅草、蜜草、“老郭”。陶弘景曰:“國之長者,謂之禦師。雖非君臣,但為君臣所治,因其能與草石講和,解諸毒。”。他還說:甘草是“多藥之主,少人不用。”七世紀時,珍泉還稱其“調和多藥,故有故國之名。”
但甘草不僅負責調和各種藥物,也不僅限於解各種毒。確實有很多影響。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甘草具有強筋骨、增力量、解毒的作用,可治寒熱邪於五臟六腑、膿腫。名醫別錄說甘草能溫中下氣,止咳止渴,解除各種藥物毒性。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它能組合各種產品,有老將出馬之功,能包治百病,化為王者。贊帝而不知,集神通而不與己和,可謂良藥。生甘草和烤甘草的區別。中醫早就總結出甘草可以生吃,艾灸輔助的經驗。因其味甘,長於清熱降火解毒,治瘡瘍、濕疹、發熱,必用生甘草。比如用蜂蜜烘烤後,性味變甜,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具有溫中散寒、祛邪清熱、滋養脾胃、潤肺益氣的功效。甘草的根和莖入藥,其成分含有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素、還原糖、澱粉、膠體和礦物質。甘草的甜味主要是由甘草甜素引起的。
甘草能抑制胃酸過多的胃腸潰瘍的胃酸分泌,從而具有壹定的治療作用。甘草提取物口服後可覆蓋發炎的咽部黏膜,減輕炎癥,起到鎮咳作用。甘草的解毒功能主要是甘草酸分解的葡萄糖醛酸與毒素反應的結果。實驗表明,甘草及各種制劑能消除或降低氯化銨、組胺、水合氯醛、苯砷、氯化汞的毒性;對河豚毒素、蛇毒、白喉毒素、破傷風毒素也有壹定的解毒作用。其解毒的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水解後可釋放葡萄糖醛酸,與含羥基或羧基的毒物結合解毒。另外,甘草甜素可以吸附毒物,其解毒效果與吸附率成正比。和藥用炭壹樣,吸收胃裏的毒物,減少毒物的吸收,解毒。甘草醇提取物和甘草次酸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桿菌、大腸桿菌、阿米巴原蟲和滴蟲有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在體外能增強小檗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甘草制劑對各種皮膚炎癥和過敏性疾病有壹定療效,如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濕疹、皮炎疹等。在眼科也用於治療皰疹性結膜炎、鞏膜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治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壹定療效。此外,甘草對高血壓患者還有降低膽固醇、鎮痛解痙的作用。
最近有報道稱,烏拉爾甘草中的甘草甜素能抑制HIV斑點的形成和感染細胞的變化,從而抑制艾滋病的繁殖,抑制率達98%。前蘇聯的土庫曼斯坦艾滋病防治中心等單位分離並制備了壹種藥物奈格列宗,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專家認為,其結構與美國研制的疊氮脫氧胸苷相似,但無副作用,臨床證明是治療艾滋病極其有效的藥物。艾可可是由連雲港天慶制藥廠生產的壹種口服片劑,由甘草提取物制成。已用於60例艾滋病患者的治療,取得了改善癥狀和軀體癥狀,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效果。同時,該制劑的效果已被藥理實驗所證實。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如果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高血壓、低鉀血癥等癥狀,以及腹脹、厭食等消化系統紊亂。如果能適當控制劑量,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綜上所述,甘草的作用是相當廣泛的,自古以來在臨床應用中就表現出多種預防和治療作用。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利用生物學、化學、藥理學等學科和技術深入研究甘草的藥用價值和作用機制,更有利於甘草的開發和臨床廣泛應用。讓甘草這個“古老的國度”在傳統藥學的寶庫中更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