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腸出血多為暗紅色或黑便,由於表面覆有壹薄層粘液,故常帶有光澤。但若出血速度較快、出血量多、腸蠕動增快時,血便可呈暗紅色或鮮紅色。結腸與直腸出血時,由於血液停留於腸內時間較短,往往排出鮮紅色或較鮮紅色血便。右半結腸出血,血液常與糞便相混合,可排“果醬樣”血便。直腸、乙狀結腸出血,血液常附著於糞便表面。急性大量便血,患者可出現急性失血性貧血與急性周圍循環功能不全的表現。便血的診斷除依據病史、體檢資料外,消化系內鏡檢查是首選措施。 必要時還可作X線鋇劑造影、核素、血管造影等檢查,以幫助診斷。胃腸實熱:大便下血,兼見唇幹口燥,口渴喜冷飲,齒齦腫痛,口臭口苦,口舌生瘡,大便秘結,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癥。
濕熱交蒸:先血後便,下血鮮紅,大便不爽,肢困脘脹,納呆,口苦,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脾胃虛寒:先便後血,或血便混雜,或下純血,血色紫暗,或便如柏油,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脘腹隱痛,納呆,便溏,形寒肢冷,口淡而不渴,舌質淡,苔白潤,脈細弱。
肝陰虛:大便下血,癥兼頭暈目眩,兩顴紅赤,五心煩熱,夜寐不安,骨蒸盜汗,夢中失精,腰酸肢倦,形體消瘦,舌質紅絳,脈細數。
痔瘡便血: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舌紅苔黃,脈弦數。多種肛門直腸疾病會出現便血,應根據發病年齡、便血的方式、多少、顏色及伴不伴有痛疼等癥狀綜合分析加以判斷。如果大便呈柏油狀或呈黑色,出血部位多在於上消化道,也就是說,胃和十二指腸出血的可能性居多。如果血色紫紅,混有粘液,並伴有惡臭,應考慮腸道腫瘤,特別是直腸癌的可能。如果便血呈鮮紅色,且成滴狀附於大便的表面,那麽出血部位大多在肛門或距肛門不遠的部位,應考慮痔瘡、肛裂、直腸癌的出血。但值得註意的是,如果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由於血液在消化道停留時間短,血色也可以是鮮紅的,這壹點需要認真鑒別。
兒童出現便血,多由直腸息肉引起,壹般息肉引起的便血,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兒童出現陣發性腹疼、右下腹部可摸到腫塊、血便呈果醬狀,則應高度警惕小兒腸套疊的發生,有以上癥狀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成年人出現粘液狀血便,並伴下腹部痛疼、便頻等癥狀,壹般多是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癥狀。
便血呈鮮紅色,常掛於幹硬大便的壹側,大便後肛門出現周期性痛疼的,多見於肛裂。
值得壹提的是,有些疾病引起的便血量很小,常常用肉眼不能發現,而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是早期結腸癌的重要癥征,如能盡早發現便血,對確診疾病及取得治療的良好時機有著重要的意義。臨床上壹般以大便潛血試驗來檢查糞便中混有的少量血液。當病人發現自己有便血的癥狀時,就應盡早去醫院就診,經臨床檢查,並通過化驗、X光、內窺鏡等各種檢查,確定疾病,及早治療。
引起肛門直腸出血的疾病壹般按部位區分為四大類。
(1)肛門疾病:肛門疾病是引起便血最常見的原因,痔瘡、肛裂引起的便血都是便後滴血,嚴重的可以噴血,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和,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排便後肛門痛疼。痔瘡出血,常常是在排便用力怒掙時,有小腫塊由肛門內向外凸出,並有滴狀或噴射狀鮮血排出,出血量可大可小,內痔出血常常無痛。
(2)直腸疾病:直腸息肉是直腸的良性腫瘤,大便帶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癥狀,距肛門很近的直腸息肉有時也會脫出肛門以外。此種疾病常見於兒童。
如果有人持續便血,有下墜感,大便次數增加,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情況,同時有體重在短期內明顯下降的情況發生時,則提示可能有直腸癌發生的可能,這樣的情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尤其是老年人。
(3)結腸疾病:結腸同直腸壹樣,也可有息肉與癌癥的發生,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病也可引起便血,此類大腸炎性疾病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呈膿血便,並伴有腹痛、發熱、裏急後重等癥狀。此外,壹些比較少見的疾病,如腸傷寒、腸結核、腸套疊等,也會有便血的癥狀發生。
(4)全身性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凝血機制紊亂、膠原病、尿毒癥以及某些少見的傳染病如鼠疫、斑疹傷寒等,都會出現便血。但在這些疾病中,便血僅僅是全身出血的壹部分,便血的同時,會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因此,鑒別起來並不困難。
酒後為什麽便血?
1、酒後痔瘡發作便血:臨床上,多見第Ⅰ、Ⅱ期內痔,常以便血為主,多發生在排便後,有時滴血、射血或僅在手紙上帶血,血與糞便不混,色鮮紅,壹般無裏急後重和疼痛,大便幹結時,出血量可增多。
2、酒後腸炎發作便血:
慢性結腸炎:常有粘液血便,伴下腹部或左下腹部疼痛及腹瀉史,有疼痛-便意-便後緩解的規律,出血量不多,累及直腸者有裏急後重癥狀,腸鏡可見粘膜水腫、充血、粗糙的顆粒狀質脆而易出血,附有膿性分泌物,有的可顯示有大小不等的圓形多發性淺潰瘍。
阿米巴性結腸炎:以便血為主要癥狀,大便為粘液膿血便,呈果醬樣,有腐敗腥臭味,伴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較輕,雙下腹常有壓痛。結腸潰瘍侵及粘膜下血管可引起腸出血,有的可反復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