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香菇的栽培技術有什麽要求?

香菇的栽培技術有什麽要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清苑縣食用菌研究中心研究成功的代蘑菇栽培技術迅速向全國推廣應用,為脫貧攻堅和蘑菇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在代蘑菇生產中,菌棒滅菌、接種操作、人工切袋等工序需要大量的勞動,菌棒產量低、出菇不規則、菇體異常等問題壹直制約著蘑菇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對集約化生產造成很大的障礙。為此,我中心對代蘑菇的省工、低耗、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進行了多年研究,完成了四項關鍵技術改進,總結形成了壹套代蘑菇輕型栽培技術。現在技術改進如下。

1半成品的殺菌技術

接種前,香菇菌種應加熱滅菌,滅菌溫度應達到98 ~ 100℃,並保持在12h以上。常規滅菌需要連續操作30 ~ 40h,對菇農來說勞動強度大。即便如此,由於滅菌爐內溫度不均勻,滅菌不徹底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栽培蘑菇的經濟效益。采用無毒滅菌劑“克美王”,物理滅菌與化學滅菌相結合的半成品肉類滅菌技術,可在60 ~ 80℃中溫範圍內實現完全滅菌。滅菌能耗和滅菌時間降低50%以上,生長速度、菌絲競爭力和存活率大大提高。其應用效果十分顯著,已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

生產香菇1000袋(15cm×55cm袋),即0.85t幹培養料,添加新壹代“克美王”粉4kg。先將“克美王”粉末均勻溶於水中制成藥液,再將藥液加入培養基中反復攪拌使其均勻。也可以采用幹料混合的方法:先將“克美王”的粉末連同石膏直接加入麩皮中混合均勻,再將含藥的麩皮與鋸末混合均勻,最後加水充分混合,反復攪拌,但這種幹料混合方法必須將結塊的粉末完全粉碎後才能使用。這個過程的關鍵是將培養物混合均勻,使所有培養物含有相同濃度的藥物成分。如果培養基中有棉籽殼成分,應先用配制好的藥液預浸泡棉籽殼,再與其他培養基混合。培養料混勻後,要裝入時裝袋,加熱滅菌,按常規操作裝袋。半熟物料殺菌的溫度控制:如果廚房中最低溫度區域的物料溫度達到80℃以上,可以穩火4 ~ 6h,然後停火,利用廚房中的余熱堆積12h以上才出廚房。

半熟物料滅菌技術的優點:①避免了最困難的80 ~ 100℃的升溫過程,省工、省時、省燃料:與常規方法相比,滅菌時間縮短壹半,節省燃料50%以上。②提高成活率:菌袋成品率可穩定達到95% ~ 100%。③出菇性能好:試驗和生產應用結果表明,與常規基本相同或略有提高,但單菇重量明顯增加。

2蘑菇膠囊菌種應用技術

香菇莢膜菌種是在日本、韓國先進的木質接種技術基礎上,結合我國生產實際,選育出的適合接種菇棒的新菌種。每株菌有600個錐形菌種,設計科學,標準化,便於運輸、儲存和接種。特別是菌種為固定形狀,取種極為方便,與空氣接觸時間短,汙染機會少;接種時菌絲不受損傷,可以直接吃,先抓住培養基。自帶密封透氣罩,既能防止雜菌感染,又能保持種塊水分,促進菌絲生長。壹般比傳統菌種增產5% ~ 10%,接種快捷,工效提高1 ~ 2倍,生產菌種的原料消耗降低80%以上,生產出的蘑菇質量和產量與傳統菌種無異。

操作要求;(1)裝袋很重要。(2)防止冷卻過程中粉塵汙染棒材表面。(3)冷卻和接種可在同壹房間內進行,房間應清潔,無灰塵和空氣。(4)接種前應進行菌棒氣溶膠消毒,消毒時不得將細菌放入消毒空間。⑤接種前,應用“接種靈”或70% ~ 75%的醫用酒精擦拭和消毒操作人員的手、菌種蜂窩板和接種專用打孔棒。⑥鉆孔後立即接種菌種,菌種和孔洞在空間的暴露時間應盡可能短。打孔器不能放在任何地方。⑦取籽時,用右手食指輕按通氣帽,左手食指從底部向上托起。然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握住種蓋取出種子,迅速插入菌棒的接種孔中,輕輕按壓蓋使其與管袋表面密封。註意不要用手觸摸蓋子下面的細菌部分。⑧接種後,將袋蓋好,袋口不用紮緊。⑨毛菌經6 ~ 8 cm,1次穿刺放氣後,由於膠囊菌種比常規菌種更密封,應比常規菌種更及時,並應適當增加穿刺孔數。

3.開放式接種技術

常規的蘑菇接種主要使用接種盒,速度慢,費工費時,成活率低。我中心總結了菇農的寶貴經驗,經過認真研究,引進了開放式接種技術。

操作要點:①菌棒離開廚房前,提前清理好將要堆放菌棒的場地,最大限度減少汙染源。(2)滅菌後,菌棒水平放置,堆成壹堵墻。壁式菌堆的高度不超過1.2m,墻的長度和間距視堆放場地而定。及時用塑料薄膜覆蓋堆體,防止灰塵和孢子掉落。(3)接種前用氣溶膠消毒劑對棒進行消毒,1000袋菇段(15cm×55cm袋)使用4箱(每箱40g)消毒劑,消毒時間不少於2h。(4)接種時,壹人從塑料薄膜中拉出菌棒並塗上接種靈,壹人打孔,壹人放種子。⑤接種時,用棉花將“接種靈”藥液塗於待接種部位,塗處寬度約5cm,待藥液幹透後再打孔接種。不要塗太多藥液,以免藥液流入接種孔。⑥接種後的其他操作程序同常規。

膠囊菌種開放式接種:只要用接種靈擦拭無菌菌種塞、接種器械、接種員的手和桿的接種部位,在相對幹凈的環境下,甚至可以不用氣溶膠消毒,直接進行全開放式接種。

4.免切袋蘑菇栽培技術

在花菇栽培過程中,手工切袋是最復雜的壹道工序,耗費大量人力,容易造成菇體畸形。菇棒保水技術避免了手工切袋的繁瑣過程。去除菇棒後,施用保水劑凝結保水膜層,使蘑菇自然生長。具有省力、菇形好、菇質高、出菇率高、保水、操作方便、對人體和菇體無毒副作用的特點。無切袋香菇生產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4.1菇棒的選擇①選擇青原9015、青科20、939、135等香菇主栽品種;(2)選擇無雜菌、無黴變、變色正常、菌絲生理成熟的菌棒;(3)棒的含水量適中,較輕的棒在刷保水劑前要補充水分。

4.2刷菌時間為1或第二次潮菇出菇前1周內,此時菇蕾尚未長出(選擇溫度較低、濕度略高的天氣時段)。如果有幾個蘑菇芽,就要去掉,塗上顏色。不要把保水劑直接塗在蘑菇芽上。

4.3塗刷法蘑菇的保水劑有固體保水劑和液體保水劑兩種。固體保水劑使用前加熱至完全融化,液體保水劑用木棒攪拌後直接使用。使用時,將菇棒拆開包裝,浸泡0.5秒或用油漆刷均勻塗在菇棒上。

4.4蘑菇生產管理在使用保水劑時,壹定要特別註意“保濕促芽”和“保濕休息培菌”的管理環節。塗抹保水劑後,避免皮膚板結是關鍵,除了菇蕾長到2cm後需要通風促花,其余時間不要太通風。(1)加濕促芽:要求在大棚內覆蓋塑料薄膜或不定時在菇棒上覆蓋塑料薄膜,防止菇棒表面幹燥,有利於菇芽生長。當溫室內幹燥空氣的相對濕度較低時,可在菇棒上噴灑清水,使菇棒含水量適中,菇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85%。(2)出菇保濕和休息:出菇潮期間(出菇期間)要覆膜保濕,8天後要保濕,促進芽長菇。蘑菇棒光了,就要及時補水。(3)當菇蕾長到2cm以上時,揭膜通風,形成花菇。

作者單位:慶元縣食用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