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金壇市探討了河蟹養殖池塘多品種合理搭配技術,成功地提出了“631”池塘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即以河蟹為主,科學搭配青蝦、鱖、翹嘴紅鲌、異育銀鯽及鱅、鰱等其他水產品種,實現畝產河蟹60千克,青蝦30千克,優質魚類100千克的養殖模式。
(1)養殖條件
①地點選擇:養殖池要求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質清新無汙染,符合國家漁業用水標準,鄰近區域無汙染源。並要求交通便利,電力供應有保障。
②池塘改造:養殖的池塘是以灘面為主,池水比較淺。池內要有養蟹溝,灘面要有隱蔽物,面積在20~30畝為宜,池深1.5米左右,坡比1∶3,池底保持有淤泥5厘米。
③排灌設施:蟹池的排灌設施要求完善,灌得進、排得出,池水若不能排幹,對後期的河蟹捕撈和曬塘均會帶來不便。進、排水口應用篩絹紮緊,並設弧形防逃網加以防護。
④防逃設施:防逃材料要求表面光滑,使河蟹難以攀爬,且堅固耐用,耐老化,來源廣,構築簡單,修補方便,通常使用鈣塑板或防逃網做成防逃設施。
(2)放養前的準備
①清塘消毒:冬季抽幹池水,凍曬1個月,清除過多淤泥。池塘清整工作結束後,註水10~2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50~200千克或茶粕素2千克(用濃度2.5%的食鹽水40千克,浸泡2小時)全池潑灑,翌日耕耙底泥,加水浸泡2~3天,再排空池水,沖水、洗池2次。
②種植水草:在清塘消毒7天後,每畝施生物有機肥50~100千克,培肥水質。采用復合型水草種植方式進行水草種植。全池以伊樂藻為主,采取切莖分段栽插。在伊樂藻中間搭配種植輪葉黑藻、苦草等其他沈水性植物,全池水草覆蓋率保持在50%左右。
③設置暫養區:在池中用網圍成圓形或長方形河蟹暫養區,網上貼有防逃膜,面積約占池水面的20%,用於暫養蟹種。
④移殖螺螄:在清明前後,每畝投放優質活螺螄200~250千克。在7~8月,每畝補放螺螄150~200千克。
(3)放養模式
合理安排不同生態位的品種,進行科學混養、套養,是實現蟹池生態高效養殖的有效途徑。主要要求及做法是:
①放養自育蟹種:合理放養本地自育蟹種,是實現河蟹質量、產量同步上升的前提和保證。蟹種要求體制好、肢體健全、無病害的本地自育長江水系優質蟹種,規格為100~200只/千克,投放量為600只/畝。先放入蟹種暫養區強化培育,5月以後,青蝦基本捕撈結束,再全池散放。
②輪養青蝦:蟹池在5月前較空閑,主要為水草生長,利用此階段進行輪養青蝦,能較好地提高池塘綜合效益。具體做法是:在池塘清整消毒後,(即1~2月),每畝放規格1000~2000尾/千克的蝦種10千克。
③套養鱖魚、翹嘴紅鲌:為合理利用蟹池底層小雜魚類,於5月底至6月初,每畝放5~7厘米經強化培育的鱖魚種30尾;翹嘴紅鲌是以中上層小雜魚及膨化顆粒飼料等為食,屬雜食性,若苗種規格過小,則易被鱖魚捕食,於4月底至5月初,每畝放10~15厘米大規格翹嘴紅鲌種20尾。
④合理搭配鰱、鱅魚和異育銀鯽:2~3月,每畝放養花鰱、白鰱魚種各10尾,畝放規格為15~20尾/千克的異育銀鯽魚種5~7千克。在獲得部分產量的同時,異育銀鯽還可產卵繁殖,為鱖魚提供充足、適口的餌料魚。
(4)飼養管理
①餌料投餵:由於池塘養殖品種較多,生物載重量較大,因此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進行科學合理的餌料投餵是關鍵。具體要求做到“統籌兼顧、各有側重”。
壹是在冬季輪養期間,蝦種放養在暫養區外。待水溫上升到10℃時,全池施用100~150千克/畝的有機肥,培育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為青蝦提供天然活性餌料。同時,堅持投餵青蝦專用顆粒飼料,投飼量以存塘蝦體重的5%計算。
二是當蟹種在暫養區內時,為強化培育,每天投餵切碎的新鮮小雜魚等動物性餌料,每畝投餵量為1千克。在小雜魚等動物性餌料不足的情況下,適當補充河蟹顆粒飼料。
三是在5月,青蝦基本捕撈結束,拆除蟹種暫養區,進行全池散養,由於放養了異育銀鯽,為防止異育銀鯽與河蟹爭食,在投餵河蟹餌料前,先投餵異育銀鯽飼料,2小時後再投餵河蟹飼料,以保證河蟹正常攝食,河蟹餌料有植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和配合飼料3種,以顆粒餌料為主,按照“前後精、中間青、葷素搭配、青精配合”的投餌原則和“四定、四看”的科學投餵方法進行人工投餵管理。6月中旬,動、植物性餌料比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動、植物性餌料比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動、植物性餌料比為65∶35。日投餵量3~4月為蟹體的1%左右,5~7月為5%~8%,8~10月為10%以上。並根據天氣、水色、晴天多餵,陰雨天少投。在高溫季節,實行兩改,即投餌地點由淺水區改為深水區,改投餵高蛋白飼料為低蛋白飼料,以保證河蟹安全度夏,在河蟹性成熟時,由於河蟹活動量加大,下午吃食量減少,改下午投餵為上午投餵,以防河蟹體質減弱。
四是翹嘴紅鲌攝食水體中上層小型野雜魚為主,為補充野雜魚類不足部分,確保翹嘴紅鲌正常生長,應補充投餵翹嘴紅鲌膨化飼料,起初以馴食為主,采用魚糜和膨化飼料定點投餵,少量多次,以後逐漸減少魚糜用量,直到使用膨化飼料。日投餌量以投餵2小時內吃完為宜,與河蟹顆粒飼料同時投餵。
五是因池塘中放養了異育銀鯽,再加上其他小型野雜魚類產卵繁殖,基本能滿足鱖的生長需求,如餌料不足,則需補充異育銀鯽或花鰱、白鰱夏花,提供給鱖攝食。
②水質、水位調節:在水質調節方面,要使水質達到“鮮、活、嫩、爽”。具體達到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40厘米以上,pH 7.5左右,氨氮0.1毫克/升以下。應堅持5~7天註水1次,高溫季節每天註水10~20厘米,特別是在河蟹每次蛻殼期,要勤註水,以促進河蟹正常蛻殼生長。在全池水質較好的情況下,利用水草,螺螄等生物的自凈功能,實行零排放,註重蟹池增氧機的運用,高溫期晴天中午、半夜後至黎明前勤開增氧機,陰雨天全天開機,以保證河蟹及魚蝦正常生長,蟹池不缺氧。
在水位調節方面,按照“前淺、中深、後穩”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進行水位調節。3~5月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控制在1.2~1.5米,9~11月穩定在1~1.2米,河蟹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水溫為25~28℃,水溫在33℃以上時便停止攝食,處於半昏迷狀態,前期氣溫和水溫較低,采取淺水位有利於養殖水體水溫的迅速提高,使河蟹、青蝦盡快進入正常攝食狀態並蛻殼生長。中期高溫季節,加深水位有利於降低水溫,讓河蟹正常攝食和蛻殼,後期穩定在壹個適中的水位,有利於保持正常水溫,讓河蟹有壹個穩定的增重育肥、順利生長的水體環境。
③日常管理:結合投餌察看河蟹蛻殼生長,以及病害、敵害情況,檢查水源水質,清潔養殖環境,查看防逃設施,及時修補裂縫。
④病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生態調節與科學用藥相結合,積極采取清塘消毒,種植水草,自育蟹種,科學投餌,調節水質等綜合技術措施,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註重微生態制劑的應用,采用“上下結合”的方法,每7~10天用光合細菌、EM等微生物制劑全池潑灑,改善水質。用生物底質飼料投餵,提高河蟹的免疫力,由於生物菌耗氧,所以潑灑生物菌時應開啟增氧機,防止池塘缺氧,提早做好藥物預防,全年著重抓住“防、控、保”三個階段,4月底至5月初,用藥物殺纖毛蟲1次,相隔1~2天後,使用溴氯海因或碘制劑進行水體消毒,並用1%中草藥制成顆粒藥餌,連續投餵5~7天,做好預防工作,防止病害發生,梅雨結束高溫來臨之前,捕殺纖毛蟲,並進行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控制高溫期病害發生。9月中旬結合水體消毒和內服藥餌,捕殺纖毛蟲,同時,加強投餵,增強河蟹體質和抗病能力,確保河蟹順利渡過最後增重育肥期。
(5)銷售運輸
10~11月以網具張捕為主,燈光誘捕,幹塘捕捉為輔,將捕捉上來的河蟹放入帶蓋網的防逃網箱中暫養。網箱設置的位置應選擇在水質清新的大塘中,暫養區用潛水泵抽水循環,加速水的流動,增加溶氧,經過2小時的網箱暫養,吐泥濾臟後分規格,分雌雄,分袋包裝,加貼商標,保溫運輸至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