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雲南特色臘板油

雲南特色臘板油

雲南美食》

雲南菜,簡稱滇菜。正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樣,滇味是兼收並蓄而自成壹家的地方風味。以擅長烹制山珍、淡水魚鮮和蔬菜見長,具有鮮嫩回甜,酸辣微麻,重油味厚的特點,適合邊疆多民族人民的口味,在國內也自成壹格。

雲南省,地處雲貴高原,山脈綿亙,平壩與江河湖泊鑲嵌其間,形成多姿多彩的地理風貌和幹濕分明的立體氣候,極有利於動植物的生長。雲南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香料王國”和“藥材之鄉”。“花木之鄉”的美稱。全省有淡水魚類366種、兩棲類動物92種、爬行類動物143種。鳥類782種。獸類274種,分別占全國的45.7%、39.8%、37.1%、65.9%和53.3%;野生食用菌200多種,野生花果蔬菜更是品種繁多。 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烹任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雲南是人類的重要發祥地之壹,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為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劍川海門口出士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銅器,為當地制造,由此證明在3200年前銅在雲南已開始冶鑄。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滇池區域已處於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至南朝為止,炊、餐銅器有釜、甄、壺、洗、尊、錐鬥、案、杯、盒、罐、勺、碗、筷、盤;陶器有竈、庖廚俑;鐵器有刀。餐銅器的出現,促進了古代烹調方法的變革,即由水烹階段進入油烹階段。烹調的食物逐漸多樣化。據文獻記載,西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田廣用兵益州,“獲畜十萬余頭”。2000多年前《莊子》已記載雲南食用雞縱,說它的形狀就像鳥飛行時把足收束起來壹樣,故稱雞菌。

雲南自古就是壹個多民族的地區,生息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世代沿襲的菜肴則是當今滇菜的源和流。秦漢時漢族始人雲南墾殖。唐宋時期,雲南出現了南詔。大理地方政權。在南詔時期,唐朝用兵南詔,喪師刀萬,至少有10萬人流落雲南。當時在壹給田,二不謠役的優惠政策下,促進了雲南的經濟文化發展。雲南刀、大理馬享譽中原。在流入雲南的能工巧匠中不乏扈廚名師,滇菜異常興盛。明代沐英治滇,推行軍屯。民屯和商屯,中原人民至滇約有四五十萬之多。從明代中期開始,雲南漢族人口超過當地民族,滇菜起了質的變化。《滇南本草》有大量的醫食同源的記載。明末徐霞客到保山,友人饋贈雞縱;到麗江,納西族土司木公以80味相待,內有柔豬(乳豬)。牦牛舌等,此外,他還吃過竹鼠等。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余部及吳三桂的部屬等,留滇不下數十萬人。特別是南明桂王人滇,改雲南為滇都,名師成批湧人,滇菜技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清代學者師範為家鄉的弓魚吟下了“內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的詩句。鴉片戰爭後,騰沖、思茅。昆明開關和滇越鐵路通車,內外貿易興旺,各地餐館雲集雲南,形成了以漢族菜為主,兼具備少數民族菜的滇菜。抗日戰爭時期,滇緬公路通車,雲南成為大後方。在昆明和交通沿線的滇東北及滇西,雲集各幫的名廚,加速了烹任技藝的交流,促進了滇菜的進壹步發展。這壹時期,在廚師隊伍中分化出行廚,以滿足達官貴人。富商名流的要求。

滇菜主要匯集了三個區域的風味名菜

滇東北地區,其中昭通地區和東川市,在清代以前交替歸四川、雲南管轄。該地區因與四川、貴州接壤,其烹調方法和口味受川菜影響較深,類似川菜。雲南當代名廚羅富貴解德坤、彭正芳均屬昭通人,所烹制的湯爆肚。酥紅豆、竹蓀、羅漢筍、雲腿、牛幹巴等均屬這壹地區名菜。 滇西南和滇西地區,少數民族眾多,歷史上的南詔國。大理國均建都於大理。唐宋時期佛教盛行,寺院較多,因而該地區的菜肴,除具有民族特色外,還受清真菜、寺院菜的影響,如回族的壯牛肉湯、冷片、涼雞、臘鵝;傣族以調料做餡的香茅草雞;白族的乳扇、洱海魚蝦、素菜;彜族的乳餅、火燒豬;納西族和藏族的火鍋。蟲草、天麻、貝母、豬膘;哈尼族和苗族的狗肉;壯族的野味、三七;普米族、怒族的醉雞。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各有千秋,形成了地方上的傳統菜。 滇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自然資源豐富,自明代以來經濟文化發展較快,是雲南漢族菜的發源地。如過橋米線、汽鍋雞、雞絲草芽、菠蘿雞片、石屏豆腐以及杞麓湖、星雲湖、撫仙湖、異龍湖的魚類,玉溪的鱔魚、泥鰍、蔬菜,開遠的甜藠頭等,均源於這壹地區。

昆明菜肴則集中了上述三個地區的烹調精華,在總結繼承滇南菜的基礎上,汲取了壹些川、魯菜的技藝而形成。昆明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其菜肴集滇味之大成,頗具滇菜的代表性。 地方口味的形成,與其地理位置、氣候、水質和食俗密切相關。雲南地處高原,海拔高,水質含堿重;四季不分明,濕熱與寒冷並存,各少數民族又好客喜酒,從而產生了飲食消費的以下特點。

壹是講究鮮嫩。因雲南特有的立體氣候,故有“常年蔬菜不斷青”之說。時值冬季,卻蔬菜不斷,如在昆明,此時蒜苗。豌豆尖等為時鮮蔬菜。蔬菜引人筵席,常做素菜或用於點綴,體現清淡純樸。原汁原味、鮮嫩回甜的風味。如“炸洋蔥”、“釀百合”、“油炸仙人掌花”等為當地的傳統名菜。動物人撰,吃生、吃活,講究滋嫩。膾炙人口的“過橋米線”,廚師巧用雞油能保溫的特點,將雞燉爛,用雞湯氽生肉薄片和米線,配上各種調料,吃起來鮮嫩可口,成為吃生、吃鮮的典範。還有乳豬、乳鴿、童雞、仔鴨常與蟲草、天麻、三七、貝母等滋補藥材為伍,既吃鮮嫩,又能強身健體,壹舉兩得。通觀整個滇菜,在以鮮嫩為主的同時,註重味濃郁香。肉類入肴,或烤或燒乃至燉燜,烹制的菜肴濃中有味、味中見鮮。“雲腿”等腌臘制品,因腌漬後肉質收縮,味更濃。在烹調時,除去部分鹹味後,用油炸、油煎或酥燉,加上其他調料,成品菜肴濃郁之中添鮮香,待客佐酒,尤為佳品。

二是適應氣候,酸辣為主。雲南調味品非常豐富,家種。野生都有。特有的香茅草、香多草。草果。香菇、香椿籽等香料引人菜式中增添了誘人之感。野生香菜與苤菜的應用,使菜肴辛香味美。辣椒種類齊全,以涮辣椒為烈。名醋有祿豐香醋、東川米醋。廣南剝隘七醋。昆明麩子醋,還有少數民族的梅子醋、酸木瓜醋等,已成為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日常的調味品。苦瓜、陳皮入味,苦而發涼,苦中回甜,苦中有味。滇菜廚師運用上述這些調料,因人、因地制宜,或加或減,可烹制出酸、甜、鹹、苦、辣等多種單純和復合口味的菜肴。其中,以酸辣微麻為主味。雲南地處高原,濕熱與寒冷並存,而酸辣則有法濕、驅風和開胃之功效,因而受到群眾喜愛。如傣族、阿昌族的酸煙菜,苗族、彜族的酸菜偎四季豆,都是當地的家常名菜。

三是技法多樣,古風猶存。在滇菜擅長的烹調技法中,可分為漢族的蒸、炸、溜、鹵、氽、燉,具有原汁原味、酥嫩、鮮醇、清爽、濃香的特點;少數民族的烤、春、悟、腌、隔器鹽(火局)等,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反映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在諸多的烹調方法中,有的以壹種為主,有的氽、炸、溜聯合使用,烹制不同風味的菜肴。滇菜技法多樣,傳統的烹飪方法仍占壹定比重,古風猶存。如:烤,用明火烤羊、烤野雞,這在少數民族中較為普遍;焐,利用柴薪燒後的炭灰余熱,焐制各種菜品,獨具壹格;舂,將食物制熟,與調料壹起入石臼,舂細而食,渾為壹體,便於消化;隔器鹽局,是在鐵鍋內放上壹層鹽巴,鹽上放炊具,用鹽傳熱,隔器燉熟而食,風味特異;腌,為適應雲南氣候特點和冬季宰殺年豬的習俗而積累出壹套加工、貯藏和食用的傳統技法,如白族的圓腿(火腿),納西族、普米族、藏族的琵琶豬(整頭腕制),彜族的鹿子幹巴,傣族的腌牛蹄、酸魚,拉枯族的血(魚乍),回族的牛幹巴、臘鵝等等,有“雲山牧野牛畜肥,肉成肉幹分外香”的美譽。

“彩雲萬朵煥南天,景物迷人勝昔年”。自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雲南飲食業的廣大廚師在繼承傳統菜技藝的基礎上,創制了壹批名菜佳點,如雞縱、鵪鶉、紫米、竹筍、雲腿全席等;同時發揮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將其引人飲宴中,可謂“彜族苗笛傣家情,昆明客宴亦創新”,“壹丟荷包歡聲動,酒不醉人情醉人”。自70年代雲南汽鍋雞、過橋米線等步入“廣交會”起,80年代進京參加全國烹任比賽,1990年亞運會期間,杭州西子湖畔掀起“過橋米線熱”,以及雲南廚師選調出國,傣味捷足先登,開進北京,被譽為“金孔雀飛進北京城”等壹系列活動,滇菜沖出雲南,在國內外都有了壹定影響。

未來的雲南烹壇,屬於雲南的26個民族兄弟,他們將在中華民族的大花園中,爭奇鬥艷!

過橋米線:過橋米線,是雲南著名的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作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裏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進餐時,以大“海碗”盛湯,加味精、胡菽、熟雞油。湯滾油厚,不冒壹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磕入碗內,繼而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壹攪,霎時變得雪白、細嫩。然後再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

宣良烤鴨:宣良烤鴨是別具壹格的美味佳品,尤以狗街烤鴨為佳。早在60多年前就在滇中壹帶享有盛名了。宣良烤鴨制作考究。先將“湯褪”幹凈的鴨,從腋下開洞,剔棄內臟和腳爪,配以佐料,在鴨的皮肉間吹氣,把鴨身吹鼓,再用鐵絲鉤吊住鴨脖將鴨掛於爐壁內側慢慢燒烤。烘烤時,以松毛結為燃料,待其燃到煙盡,適時翻轉鴨身,塗沫蜂蜜水、豬油和鴨唷撲於表皮。這樣烤出的鴨,皮黃脆不焦,肉酥松軟,甜嫩離骨,色鮮味美,香氣四溢,非常可口。烤鴨又分仔鴨和肥鴨兩種:仔鴨,肉質細嫩,食味香甜;肥鴨油脂較多,肉質老香,若配以蔥白、花椒或醬制品食用,那更是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