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迎春之跳》崔子美散文賞析

《迎春之跳》崔子美散文賞析

梁峁奔湧的陜北大地,祖輩延續著獨特的跳火節,方言裏稱之為“燎幹”。此時,春神剛剛從元宵節的鑼鼓聲中蘇醒,呈現了水走冰上、河柳生色的朗潤之象。

民謠說“正月二十三,蕎面油攪團”。跳火節這天的吃食是有講究的,而且吃法如筵席般排場,滿桌子摞上了蔥花花、油碗碗、蒜泥泥、香沫沫、醬湯湯、碎菜菜以及嫩香韭、青芫荽、赤辣椒、蘿蔔塊、白蔓菁、豆角條等等,色澤誘眼,氣味撓心,仿佛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綻放。待熱格騰騰的攪團出鍋來,妳壹碗、我壹勺,調拌之後就格外的香,饕餮而食,渾身酣暢。正月裏的腥葷太膩了,這頓飯素得精致、素得豐富,猶如久處於霧霾之中忽然藍天敞開所帶來的神清氣爽。

男人們忙碌起來,灑掃了門庭,整理完院落,還要為下午的“炒幹”做準備,從倉窯裏勻出半簸箕毛糙糙的燕麥,用水噴過,倒進羊毛口袋,掄起來往地上嗵嗵摔打,又使手用力揉搓,燕麥脫去了粗殼。再用簸箕上上下下揚篩壹番,殘余的麥芒就清除幹凈了。溫格楚楚的太陽照耀下,燕麥仁兒澄黃澄黃,細長而鮮亮,散出生麥之味和山野之芳。

女人涮洗了鍋竈、拾掇過土炕,也坐到院裏,端了半簸箕黑芝麻,勾著頭細細地剔土粒、撿草屑。時光慢慢悠悠,群山蒼茫寂寥,由不得嗓子癢癢,唱起了隨心的信天遊。歌聲從院子裏翻墻而出,順著幹燥的山坡坡飄去——

甜不過的砂糖美不過的糕,

正月裏的吃喝真比神仙好。

唱腔剛剛落下,旁邊的壹個聲音就接著應和:

走不完的路刮不完的風,

善道人家必定會福滿門。

……

於是,妳來我往,將生活中醉心的歌兒唱答出來。唱著唱著,就有鄰居的歌聲加入,仿佛妳壹掀、我壹扠地在風中連番揚場,直唱得日影兒在院子裏走了幾步遠,才會歇下來。

下午,各家各戶忙著“炒幹”,壹陣又壹陣的嗶嗶啵啵,鍋竈上炒燕麥和炒芝麻的焦香味兒就壹團壹團地漾出來。鏟半碗炒熟的燕麥芝麻,摻上稀米湯,撒幾撮鹽面面,澆幾道黃芥油,用筷子攪攪,滑溜溜地往嘴裏吃,那個味美,直能把腸子香遍、頭發梢香軟;那快頤的咬嚼之聲,仿佛雨點子打在幹燥的黃土上,在心裏洇開壹層層的甘霖。

傍晚之前,長者已經從山裏砍回了壹些枯枝朽木,或是在陽坡上摟回幾抱幹蒿。大門外放壹堆,供神跳;院子裏放壹堆,給人跳。當幽藍的天空滲出晶晶星鬥,大地浮起夜色,村莊裏就蕩開了此起彼伏的人言吵鬧。

“跳火了——跳火了——”,孩子們興奮而稚嫩的聲音,在夜空裏嗩吶般的洪亮。不知誰家,亟不可待地點燃了火堆,轟地壹下,映亮了半道溝;又壹家也燒起篝火,照亮了對面山;各家各戶漸次燃火,村莊上下,火光遍地,交相輝映。梁峁清晰了、大路亮堂了、窯院火紅了、笑臉甜馨了……

總記得童年時的情景。火堆點燃之前,母親先向柴堆撒些鹽、撒些豆、撒些米,然後將使用了壹年的鍋刷刷、洗碗布投入其中。引燃的火苗順著人願呼啦啦地往上跑,繼而烈焰升騰,竄上幾米高,院子壹片明亮。

面對高高的焰頭,我們這些小娃娃,妳推我搡,不敢躍越,只在火堆邊上繞圈兒。還是大人最先帶頭,朝火堆緊跑,剪腿而躍,霎時身影被火焰吞沒,眨眼間又從火光中飛掠回來。哥哥姐姐們按捺不住,爭先恐後地上前,怪異的跳火姿勢總會惹得家人大笑。輪到我跳火的時候,火焰僅有壹尺來高,蹦過的剎那,感到火堆灼烤和熱浪撲臉。隨著長大,心也變大,會沖向更高的火焰,跳躍更大的火堆,不斷收獲克服困難和跨越坎坷的自信。雖然,童少時發生過落入火堆、燒傷腿腳的事故,但不會就此退避,因為跳火節給陜北孩子的心裏埋下了勇敢的種子,壹直在生命的行程裏翠綠。

家裏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也要參與跳火的,被兒孫們從窯裏扶出來,簇擁到火堆邊,慢慢蹺腿而過,也就算是燎去病疚和災難,贏得了壹年吉祥。這時候,給火堆添加柴禾,火舌再次高高地彈起來,院子又滿地彤亮了。這時候,要舉行跳火節最神聖的儀式:家裏十多口人,面向火堆,圍成壹個圈,相互手挽著手,緊緊地挽著、堅定地挽著,跟著母親壹起吟唱:

燎幹了、燎幹凈,壹年四季沒病了;人人都在火上跳,能把百病燎去了;來年風調又雨順,四季平安豐收了;我們家人都燎了,安康幸福沒煩惱……

全家人的歌吟,讓夜晚無比深情,壹種真實的幸福感就會漫上心頭,美好得讓我熱淚盈眶。親親的家,風雨同舟的家,骨肉相連的家,相親相愛的家,我們永遠在壹起!

後來,我到城市工作,回老家過年,僅幾天就收假了。懷著特殊的感情,不得不帶著孩子專門回老家過跳火節。白天美食,夜裏熱鬧。全家人圍著火堆歌吟之後,白發蒼蒼的母親緊緊握住我的手和我的孩子的手,特地走到火堆前,呢喃著為我的小家和孩子祈禱平安、順利、幸福……聽著聽著,我禁不住淚水滾滾,完美無瑕的母愛成為春夜裏最燦爛的照耀。火堆將熄,父親用鐵鍁把灰燼鏟出大門,揚向四面八方,壹邊揚撒,壹邊說:送臟哩、送瘟哩、送病哩,兒子孫子都吉祥……

城鎮化建設的快馬加鞭,不少農民兄弟得以入城而居,傳統的民俗也隨之在城市生根開花。現在,每至跳火節,各個小區就呈現出壹種新奇的熱鬧。華燈初上時分,有人在小區樓下用搪瓷臉盆燃起火焰,恰似壹搖壹擺的旗,招來了大人和孩子,很快聚起幾十號人,開始了熱熱鬧鬧的跳火。平時不相往來的鄰居親切了,往日冷傲的臉色微笑了,人們分外的友善和團結,營造著迎春的吉祥。看那跳火,歡樂無比:小孩兒像活潑的小鹿,從火盆上奔跳而過;姑娘們似風中妖嬈的桃枝,壹擺而過;中年男子好比壯實的熊,撲騰而過;老人則是被人攙扶著,跬步而過;間或,跳火者撞了懷,激起潮水壹樣的笑。

從窗戶望下去,樓下火焰閃閃,人影幢幢。人們形成細長的橢圓,進行有節奏的跳火。而沈寂了壹個春節的廣場舞大媽們,用音箱播放著信天遊旋律,在旁邊整齊地舞蹈。鄉土與城市、傳統和現代,在這裏和諧交融,民俗文化就此伸展蔓延。在我看來,跳火節是陜北人生命的蝶變,從過年的佳肴和舒適所構成的慵懶中破繭而出,自覺地撲向春天,追尋生活的精彩。當然,跳火節也是壹次決絕的轉身,有意識地關閉上年的大門,摒棄享樂,崇尚勞動,朝著心中的目標辛勤奮進。

而且,我深信不疑,陜北的男兒和女子,壹定從跳火節裏獲得了勇氣和力量,帶著祛病免災的精神自信,飽滿地直面生活,以致形成了大氣、豪放、淳厚、果敢的群體性格,縱使貧賤也能頂天立地,永遠不輸於權貴和 *** ,以鮮明的品格被天南地北的人稱贊。所以,才會出現揭竿而起和所向披靡的農民起義,也才有了紅色陜北時期廣大老百姓的深明大義和前赴後繼。

星亮亮,火紅紅。陜北人以跳火節的迎春之躍,抖擻起精神,開始了不負光陰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