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粽子是天下第壹。
在廣東,粽子除了可以在端午節吃,春節、元宵節、情人節,都可以做粽子吃。
因為粽子是廣東人日常飲食邏輯的壹種表達方式。
每逢端午,南北方人民就會對粽子甜好吃還是鹹好吃的論題樂此不疲。這個時候,往往只有廣東人會笑而不語。
比方像我的壹位北京朋友楠楠,從小只吃兩種粽子,大棗的和豆沙的:解開蘆葦葉,整個粽子看起來白白胖胖,咬到粽心,糯糯的甜意就會蔓延出來。我用來存放甜品的胃,在端午節的時候會留給粽子這種主食,簡簡單單卻能給人帶來幸福感。
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的味道,就是咬到粽心才有的壹些些甜味,這和吃白飯有什麽區別?廣東人從來不需要借節日之名來召喚什麽特殊的味道。地處適宜甘蔗生長的亞熱帶,食糖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麽稀罕事,甜品糖水即是日日下午茶。
在廣東,粽子除了可以在端午節吃,春節、元宵節、情人節,都可以做粽子吃。因為粽子是廣東人日常飲食邏輯的壹種表達方式。
江浙人小波同學,普遍只愛大品牌:除了五芳齋、三珍齋、知味觀的粽子,我簡直是無法相信別人家包的粽子的了。食品安全是壹方面,但主要還是因為非大牌的粽子味道沒有保證。
在廣東,最好吃的粽子永遠不會出自哪個商家開的店鋪,它最有可能存在於哪個老小區脾氣不大好的阿婆家中,或者妳姑媽同事的親戚的朋友圈裏。
以最常見的四角粽為例,標配是平時早餐用來送粥的鹹蛋黃、最常見的五花肉再稍微腌制壹下、隨便找家超市都能買到的綠豆或花生。
在廣東,四角粽只是基本款。
同樣是簡簡單單,隨手可得的食材,經過糯米和粽葉的加持,就變成了無比和諧的壹道料理。
每壹口咬下,都有超過壹種素材去刺激食客的味蕾,或者是綠豆的沙質感加糯米的柔軟又不失韌度,或者是肥肉經過高溫精華成的湯汁讓粽葉的清香味更加馥郁,當吃到粽子最核心部分,妳會發現壹味味全然不同的味道就仿如君臣佐使,都發揮得恰到好處,讓人回味無窮。
不僅如此,廣東粽子還會放入冬菇、蝦米、幹貝、魷魚、板栗、芋頭、叉燒、排骨、雞肉丁、鴨肉丁,都十分好吃……
不解開粽葉,妳不知道壹顆廣東粽子裏包著什麽。
總而言之,在把糯米算作米飯壹類主食的前提下,除了不適宜長時間蒸煮的新鮮綠葉菜,按照炒菜烹飪的道理去搭配粽子的食材,不會出太大差錯。
而將視角移到長江以北的地區,粽子的形象就變得十分單壹:基本是甜黨壹家獨大,不放太多餡料,最常見的搭配是剝開粽葉後,白生生的糯米團裏躺著壹顆小小的紅棗。
在大多數北方人眼裏,這種食品的定位也非常簡單:端午節的壹種特色小吃,不太會當做主食來吃。端午壹過,大街小巷的餐館食肆,都再難尋到粽子的蹤影了。
作為粽子的老家,南國的壹省壹市壹縣甚至壹個村鎮,都可能對粽子有某種獨特的理解,但從東北華北到西北的廣袤北方,紅棗粽、豆沙粽總是最常見的兩樣。在廣東,也有壹種類似北方粽的堿水粽,幾乎不加餡料。但在嶺南粽子的洋洋大觀裏,它並不出眾——口味刁鉆的廣東人,覺得它太寡味了。
沒有人能在粽子上跟廣東人比創意。
就以東莞林旁粽來說,它的造型就像變形金剛壹樣多變。
傳統的林旁粽,形狀至少有八種:菜籃、魚簍、蝦逕、枕頭、神靴、涼鞋、筆架、狗頭。據說想要學會包這種粽子,得花上半年時間。
還有巨型的裹蒸粽、“包紮起來是門藝術”的駝背粽、長條形的粵西灰水粽、四方造型的鬥門粽、為了滿足獵奇心理開發出的西米粽。
美食家陳曉卿近日回憶自己在汕頭吃粽子的經歷:
“去年我在汕頭,吃到的壹種粽子大概有20多種餡料,在包粽子之前要澆上現炸的蔥油,最後吃的時候還要澆上糖漿或者蜂蜜,吃壹顆粽子仿佛是在完成壹次地形復雜的奇妙探險,這種豐富的口感可能是其它地方的粽子無法比擬的。”
作為廣東美食的壹極,潮汕對粽子有著獨特的詮釋。
不但如此,在廣東,壹天換壹種粽子,壹個月也吃不完。
在粽子的吃法上,廣東人也有很多玩法。青銅選手就直接煮熟或蒸熟,黃金等級的或許會將煮過的粽子煎來吃,鉆石玩家則會把粽子切成牛排壹樣的厚度,裹上蛋液再去煎。
早在網絡上粽子的甜鹹之爭出現之前,廣東潮汕地區就有壹種獨特的“雙烹粽”。
壹個粽子中三分之二的鹹餡、三分之壹的甜餡混和,再用香氣十足的豬網油點睛,壹下解決了喜歡甜還是鹹的問題。但兩種餡料又並非攪勻狀態,這是讓食客在吃甜粽子過膩時,用另壹半的鹹味緩解緩解。
廣東堿水粽,據傳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嶺南人用含堿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來包粽子。用這種方法處理糯米,能夠煮出金黃透明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