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河南,想必很多人都是會先想到河南最具特色的燴面的。眾所周知,南北方的飲食文化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很明顯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而我們北方人的主食就是面食。而燴面就是面食中的壹種,燴面是壹種集葷素湯菜壹提的河南的傳統美食,味道鮮美且經濟實惠。
燴面的鮮美主要體現在它的湯汁裏,用羊肉或者是羊骨熬制出來的高湯,全部都是精華。而燴面的面是高筋面粉制作出來的寬面條,在煮之前是需要廚師拉的,拉燴面也是壹門技術,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拉成功的。而為什麽說燴面實惠呢?因為河南的燴面幾塊錢就壹大碗,壹邊吃面壹邊喝湯,就算是壹個男勞力,壹碗燴面下肚也就吃飽了,是不是很實惠呢?
胡辣湯胡辣湯又名“糊辣燙”,源於河南北舞渡胡辣湯和河南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的“逍遙鎮胡辣湯”,是壹種湯類小吃,胡辣湯比較稠,裏面有肉丁、木耳、豆腐皮等,雖然是湯類,但是只喝壹碗就可以飽了,需要1000道經典菜譜、1000多種小吃和500道醬料配方的。
芝麻蓋燒餅登封“芝麻蓋燒餅”河南的特色風味小吃,是由漢代的胡餅演變而來。河南芝麻蓋燒餅分甜、鹹兩種,甜的裏面包的是白糖,上面要抹層蜂蜜;鹹的裏面包的是調料或油酥,上面蘸上芝麻。成熟後外酥裏嫩,可單食,但河南民間多視豐儉,或夾食牛羊肉,最適合配的湯有胡辣湯、面條湯、豆腐腦及各種鹹湯。
河南芝麻蓋燒餅有很多種,不同的地方,風格不同,新鄉芝麻蓋燒餅焦香適口、鄢陵芝麻蓋燒餅入口酥香、開封芝麻蓋燒餅外酥裏軟、鄭州芝麻蓋燒餅色澤柿黃,尤其以登封芝麻蓋燒餅和鄭州芝麻蓋燒餅比較出名。芝麻蓋燒餅入選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河南榜名單,還有雞蛋灌餅、羊雙腸湯、雙麻火燒、酸漿面條等也被評為河南“中國地域十大名小吃”。
道口燒雞河南安陽市滑縣道口鎮,素有"燒雞之鄉"的稱號。"義興張"的道口燒雞,象金華火腿、高郵鴨蛋、北京烤鴨壹樣,在全國食品中獨占鰲頭,並且譽滿神州,名揚海外。道口燒雞具有五味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的特點。
道口燒雞始創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原址在道口鎮十字大街口,現址位於道口鎮教育路口西南角。清宣統二年(1910年)第六代義興張傳人張和禮接手經營燒雞店鋪生意,1954年參加公私合營。1980年,義興張第七代傳人張恒文恢復道口義興張燒雞老字號經營, 並且在滑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註冊。1998年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授予“河南十大名食”,1999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開封灌湯包開封灌湯包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食品之壹。灌湯包皮薄,潔白如景德鎮陶瓷,有透明之感。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壹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湯如詩歌,肉餡是為散文,面皮為小說。因為小說是什麽都包容的,散文精粹壹點 ,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故此,吃罷灌湯包子,率先記住了湯之鮮,肉餡是近乎於湯進入味覺感觀的,面皮除去嚼感,幾乎可以忽略。
壯饃濮陽壹代,流傳著壹種特色美食——壯饃。壯饃的起源,有兩個版本的傳說,壹個與宋代抗金故事有關,另壹個則是關於狀元及第的傳說,而壯饃真正風光的歷史,則是從清末民初開始的,它在壹個叫王五輩的手中發揚光大的。
王五輩的每個饃用新鮮豬後腿肉半斤,切成薄片,和大蔥、綠豆粉皮、雞蛋等加各種天然香料壹起調成餡,把醒好的面用搟面杖搟成餅狀,攤上餡心,再覆蓋壹層。放入盛滿香油的雙層鏊子內,最後做成壯饃。每每壹出鍋,就被人排隊買光。壯饃在豫魯蘇皖交界諸地流傳,有著極具有震撼力的外表,堪稱是餡餅界的巨無霸,中國式的大披薩。直徑三十到六十公分,厚度壹寸半,生動立體地展示了什麽叫做霸氣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