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鰻魚產業受到日本等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制約,受到有毒餃子、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影響,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出口連續四年下滑,行業舉步維艱。據悉,2004年中國出口鰻魚產品近110000噸(相當於活鰻魚,下同),創匯8.6億美元;2005年出口量降至8.2萬噸,匯率降至7.5億美元。2006年,出口量增加到8.8萬噸,但匯率下降到7.4億美元。2007年出口量降為8.6萬噸,匯率降為6.8億美元。2008年出口量僅為6萬噸,換匯額不足5.6億美元,為近20年來出口量和換匯額最低。日本是中國鰻魚的主要市場。2004年,日本從中國進口鰻魚制品9.3萬噸,占市場的84.6%。2008年,這壹數字下降到3.5萬噸,市場份額下降到58.3%,僅為4年前的37.6%。2009年,歐洲鰻魚被納入《華盛頓公約》保護範圍,中國鰻魚出口將進壹步受到限制。據相關報道,今年春節後,廣東省烤鰻和活鰻出口量和價格同比下降三成以上。福建和江西省的情況更糟。由於歐洲鰻魚出口退稅政策取消,出口完全停滯,大量鰻魚承壓。目前,鰻魚養殖戶已經虧損兩三年,大部分鰻魚加工和飼料生產企業停產,整個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了渡過難關,保持鰻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福建、廣東、江西等地的鰻魚養殖和加工企業都在積極尋找對策。
首先是試圖打破日本的市場壁壘。國內從事鰻魚養殖生產、加工、經銷的單位,建立健全了壹套以嚴格的技術規範為基礎,從源頭抓起,全程監管的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目前,中國的鰻魚產業已經能夠應對日本嚴苛的“肯定列表制度”,出口日本的烤鰻壹年多來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與日本貿易商合作,邀請日本主流媒體來華進行實地拍攝和如實報道,取得了壹定的效果。日本超市和大眾市場商店的中國烤鰻銷量正逐漸回升。
業內專家認為,中國鰻魚業急需打造自己的鰻魚品牌。目前國內使用的產品標準是日本的,產品口味也是日本的,完全沒有自己產品的特色。因為沒有品牌,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價格甚至只有日本同類產品價格的1/4,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沒有品牌,很容易因為個別不利因素影響中國鰻魚在整個日本市場的銷售。打造鰻魚品牌,首先要打造區域品牌,比如“中國鰻魚”、“順德鰻魚”、“福建鰻魚”。二是培育企業自有品牌,比如最近剛成立的“龍之星”、“建農”。
其次,我們應該加強開發日本以外的國際市場。福建烤鰻出口量約占半壁江山,大部分銷往日本。由於日本市場疲軟,該省龍頭企業長樂市聚泉食品公司大力拓展國際生存空間,實行多邊貿易。去年,雖然中國烤鰻出口總量同比下降40%以上,但聚泉公司出口量仍超過3000噸,其中2/3銷往歐美。目前,福建鰻魚開拓了歐洲、美國、韓國、菲律賓等新市場,對日本市場的依賴大大降低。同樣,廣東順德龍昌烤鰻公司壹改以往向日本銷售鰻魚的單壹渠道,去年開始開拓美國、俄羅斯和東南亞的鰻魚市場,已初見成效。
去年公司出口烤鰻1.700噸,其中日本只占300噸左右,80%以上在日本以外的市場。
業內人士壹致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大力開拓國內鰻魚市場。可以說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吃過鰻魚,對鰻魚營養知識的了解也不夠。甚至有“鰻魚膽固醇和脂肪含量高,不利於健康”的偏見,所以發展國內鰻魚市場非常困難。有關部門要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大力開發國內鰻魚市場,支持行業協會全方位推廣優質鰻魚產品。比如在壹些大城市的壹般超市,參照日本的做法,開展類似鰻魚節的活動,宣傳鰻魚營養知識和鰻魚文化,讓更多的人熟悉鰻魚,了解其生產加工過程。要開發符合國人消費習慣的鰻魚新品,提高鰻魚烹飪技藝,讓營養價值高的鰻魚及其制品首先得到經濟發達地區中高端消費群體的認可。
2008年6月,由龍巖市鰻魚行業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閩西鰻魚文化節暨鰻魚烹飪大賽在長汀縣舉行。中國漁業協會鰻魚產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關靜致辭,表示長汀是長征的起點,在這裏舉辦鰻魚文化節非常有意義,這也將成為中國鰻魚文化宣傳和鰻魚烹飪技藝推廣的新起點。今年年初,廣東以順德被授予“中國鰻魚之鄉”為契機,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舉辦了壹系列大型推廣活動,以在國內市場推廣順德鰻魚品牌。
專家認為,鰻魚產品的開發要註意多樣化,既要滿足日本、歐美、俄羅斯等不同市場的需求,又要開發國內市場八大菜系口味鮮明的產品;根據男女老少的不同需求,開發健身、美容、保健、智能等系列產品。包裝規格和尺寸應根據旅遊、禮品等市場的需求進行設計,形成多樣化的產品格局。
目前擴大內需的主要困難是企業承受能力有限,必須有國家政策支持。比如國家對烤鰻出口有退稅政策,但對內銷沒有扶持政策。近年來,國內市場鰻魚產品銷售價格低於成本,形成倒掛,是制約國內市場進壹步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