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蘇州鹹豆漿的實踐

蘇州鹹豆漿的實踐

油條在不同的地方名稱不同,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關於油條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是賈思勰寫的《齊·姚敏書》。後來到了唐代,劉禹錫以詩詞的形式介紹了油條的制作。夜來春來不要緊,匾美纏臂。"

然而,在杭州人的口中,油條突然成了他們正義的發明。杭州人說嶽飛在風伯亭被秦檜殺死,北京人咬牙切齒。壹個叫丁的小販把面團捏成兩塊,放在壹起扔進油鍋裏,喊著:“吃炸!”“結果老百姓紛紛捐錢,商店也跟著捐。城裏人吃了“炒芝麻”,結果傳遍了全國,流傳至今。

在風景如畫的杭州,人民怎麽會用這種血腥的手段來泄憤?我不太相信。不管怎麽說杭州人是“杭州鐵腦袋”,都不會“鐵”的肆無忌憚。不然怎麽會沒有“鐵”沖上神壇救嶽飛?可見這個“鐵”不是鐵哥們的“鐵”。特別是油條,早在南北朝就有了,杭州人說是六七百年後發明的。除了貪自己的功勞,做人也不現實。“鐵”從何而來?如果是真的,頂多是個會做生意的杭州人。利用人民的仇恨,他做了壹個油條的載體,做了廣告,營業額大大提高。

有句話叫“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人和杭州人畢竟還是有區別的。杭州人是“杭鐵頭”。蘇州人是“蘇熊”。

“蘇熊”就算窮死也要驕傲。還有壹個傳說是蘇州人吃燒餅。吃完後,我發現許多芝麻落在八仙的桌子上,這是壹個遺憾。隨便拿起來吃,邊上的人看到會很尷尬。於是,蘇州人問壹旁的人:“這燒餅怎麽寫?”壹旁的男子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於是蘇州人用手指舔了舔嘴裏的口水,在桌子上劃了壹下。寫完“吃”,我舔了舔手指,寫了“和”。結果桌子上的芝麻用手指掉進了我的嘴裏。蘇州人看見桌子縫隙裏有幾粒芝麻,就問:“這蘇州蘇字怎麽寫?”壹旁的人還是搖頭說不知道。蘇州人假裝絞盡腦汁地想,然後重重地拍了壹下桌面,大喊壹聲“我記住了。”這壹次,桌子縫隙裏的芝麻跳到了桌面上。蘇州人又舔了舔手指,寫了幾個“蘇”。

笑話變成笑話。作為蘇州人的兒子,我是。我覺得這個笑話和“油條是杭州人發明的”壹樣扯淡。尤其是從小到大,我從沒見過父親只吃燒餅。燒餅只用來包油條,當早餐。

父親的早餐是燒餅油條,是儀式性的。

早上起床,洗臉刷牙,先泡壹杯沸騰的龍井,然後出門。在大門外的早點攤,聽到“許老師早”,然後遞過來壹根油條。父親在早餐攤邊把油條對折,放在燒餅中間,再把燒餅對折,穩穩地捧回家。

父親通常在院子裏吃早餐。每天我都會仔細看看手中的油條。看來我每天都要研究從哪裏開始這個重要問題。然後壹大口就下去了。隨著上顎和下巴有節奏的運動,壹股蔥花的香味隨著油條的“沙沙”聲撲面而來。嚼著嚼著,父親就端起茶杯,用龍井把菜咽下去。

壹對芝麻油條,三分兩個。壹天六毛錢的早餐,算是小康水平。至少在我們四兄妹眼裏,早上吃油條就是過年的待遇了。三百六十天* * *就是二十壹毛九,是上個世紀知青兩個半月的夥食費。所以父親在院子裏對著鄰居嚼,很可能是“蘇熊”的作秀。

杭州人不壹樣。他們註重自己的“胃虧”,習慣入不敷出。我吃什麽不關妳的事。有錢就開心的花,沒錢就俗稱“乞丐不留宿”。早點吃油條已經成了家常便飯。

用芝麻餅包油條是壹種常規的吃法。年輕人,對食物的胃口很大,需要兩對才能被打敗。如果胃口不好,或者條件壹般,兩個燒餅壹根油條或者壹個燒餅兩根油條,反正都要九毛錢。接下來,如果是細嫩的,或者嘴只是為了裝飾,就買兩根油條,蘸豆漿,軟了就吃。豆漿分為淡、甜、鹹三種,價格相差壹兩點。鹹豆漿最好吃,裏面有剁碎的油條、榨菜、蝦皮、紫菜,撒上醬油就會凝固成濃稠的糊狀。

油條是杭州家庭“吃”米飯的絕佳上品。

在早餐攤上,經常看到有人拿著壹根筷子,串上若幹根油條,興高采烈地小跑回家,然後把油條蘸上醬油或者發黴的豆腐鹵。壹口油條好“穿越”壹碗泡飯。全家人吃完後,總會剩下壹兩根油條。中午用油條按照鹹豆漿的做法,做壹碗海苔蝦皮榨菜油條湯。壹碗米飯澆上油條湯,三下五除二就“落肚子”了。

中午過後,早餐攤開始關門。總有壹些油條沒有市場。店主們要麽看準機會降價賣給抄底的,要麽先收了攤,明天下油鍋再賣。油鍋裏的油條再壹次炸至焦黃酥脆。杭州人管它叫“老油條”。

杭州人把“跑調”的人稱為“油滑”,意思是炒過之後不是好東西,但是世故圓滑,我的面子妳受不了。私底下杭州人真的很想做“老油條”,因為“老油條”占盡油水,從不吃虧。

杭州人出於對“老油條”的喜愛,公然將其與高檔銀杏、蝦仁、菠蘿等搭配,在鍋裏“叮叮當當”過壹遍,淋上酸甜醬,壹個名為“東南亞風味”的菜品品種就此誕生。

杭州發明東坡肉,和當官的蘇東坡有關。如果硬要說是妳發明了與誣陷嶽飛的秦檜夫婦有關的油條,能說明杭人為了吃可以忠義廉恥嗎?

尤其是那些姓秦的,看到杭州人大嚼油條,自然就想到壹個姓秦的祖先的面粉殘骸被炸後嚼碎吞下去了。這種情況有多可怕。還好現在都說油條是油炸食品,吃多了也沒用。生產過程也汙染空氣,會不會是地溝油?會加洗衣粉嗎?油條市場日漸式微,讓秦姓松了壹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