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壹到十五的風俗:
正月初壹除夕前掃除幹凈,年初壹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壹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裏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壹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壹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壹部分。
正月初三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壹天,我讓誰難受壹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壹家。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竈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壹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壹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壹天,要在家裏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壹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壹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壹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壹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這壹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壹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壹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擡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壹瓦罐凍結在壹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擡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壹民歌中有“十壹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壹是’‘子婿日“,嶽父們在這壹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壹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壹,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裏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遊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