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臘八節的六個傳說

臘八節的六個傳說

臘月最重要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月”,俗稱“臘八節”。從先秦時期開始,臘八節就被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好運。人們不僅祭祀祖先,崇拜神靈,還與流行病作鬥爭。這項活動起源於古代的儺。史前的醫療方法之壹就是驅鬼治病。作為壹種巫術活動,臘月敲鼓驅疫的習俗至今仍存在於新化、湖南等地區。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所以臘八也是佛教節日,又稱“佛教節”。傳說壹:臘八節是臘月初八,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朱元璋在獄中受罪的時候,是寒天。饑寒交迫的朱元璋從獄中的鼠洞裏挖出了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雜糧。朱元璋把這些東西煮成粥。因為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鍋雜糧粥叫做臘八粥。我享受了壹頓美味的飯菜。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為了紀念獄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把它定為臘八節,並正式把那天吃的雜糧粥命名為臘八粥。傳說二: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本是北古印度清教國王的兒子。看到眾生生老病死,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棄皇位出家。經過六年的苦行,我在臘月初八,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六年來,我每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不會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臘八”成了“佛祖開悟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事沐浴會,念經念佛話,沿襲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羊女獻食糜的傳奇故事,為佛祖制作香濃的五谷粥,稱為“臘八粥”。臘八粥是贈送給弟子和好男女的,後來在民間流行開來。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拿著化緣碗,沿街乞討施舍,將收集到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的詩中說:“今佛教與粥在許多方面相得益彰,是江村新事物的反映。”據說在杭州著名的寺廟天寧寺,有壹個存放剩飯剩菜的“棧房”。通常,僧侶們每天將剩飯曬幹以積累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發給信眾。俗稱“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吃了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可見當時各寺廟的僧人對食糧之德的珍視。巴州古時候用紅豆和糯米煮飯,後來用料逐漸增多。南宋時,人們精心編寫《武林舊事》:“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栗子煮粥,稱為臘八粥”。至今,江南、東北、西北地區的人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在廣東很少見。用料不同,糯米、紅豆、大棗、栗子、花生、銀杏、蓮子、百合。它被用來做甜粥。也和桂圓、龍眼、蜜餞壹起煮。冬天吃壹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好吃又營養,a。

當時嶽飛領兵在朱仙鎮抗金,正值嚴冬九月。嶽家軍衣食無著,饑寒交迫,百姓紛紛送粥。嶽家軍飽餐了壹頓百姓送的“千粥”,凱旋而歸。這是十二月的第八天。嶽飛死後,為了紀念他,人們在臘月初八用雜糧和豆子煮粥,終於成為壹種習俗。傳說五:秦始皇修長城時,全國各地的民工奉命前來,多年不能回家。他們的家人給了他們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吃不到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有壹年臘月初八,沒飯吃的農民工壹起幹活,積了幾粒,放在鍋裏煮成粥。大家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遺址的民工,人們每年在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作為紀念。傳說六:據說老兩口生活艱苦,省吃儉用,攢了不少錢。可是,寶貝兒子辜負了期望,娶了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失去了家業。臘月初八,小兩口又餓又凍。幸好有村民和鄰居幫忙煮了壹鍋米、面、豆、菜。意思是:“吃壹頓雜交粥,記住教訓。”這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了正道,靠努力保住了家,日子壹天比壹天好。臘八吃粥的流行習俗,是人們為了警示後代而沿襲下來的。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已經超過1000年了。它最早始於宋代。臘八節,朝廷、官府、寺廟、百姓家裏都會做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習俗更加盛行。在宮廷裏,皇帝、皇後、王子等。他們都給文武大臣和侍從送臘八粥,給各寺院的和尚分發大米和水果。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祖;同時,家人聚在壹起吃飯,給親戚朋友送禮。臘八粥中國的臘八粥充滿了新奇、原創、多樣。其中以北平最為精致,白米中夾雜的物品較多。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子、桂圓、榛子、葡萄、銀杏、菱角、苔蘚、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臘月初七的晚上,人們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果、去皮、去核、小心采摘,然後半夜煮,小火燉到第二天早上,這樣臘八粥就做好了。對於比較挑剔的人來說,水果要先雕刻成人形、動物、圖案,然後放在鍋裏煮。最顯著的特點是臘八粥裏放了‘果獅’。水果獅子是由幾種水果做成的獅子。它的身體是去皮曬幹的脆棗,頭是半個核桃仁,腳是桃仁,尾巴是甜杏仁。然後用糖把它們粘在壹起,放在粥碗裏,像小獅子壹樣。如果碗大,可以放兩只獅子或者四只小獅子。更重要的是,它是由棗泥,豆沙,山藥,山楂餅和其他各種顏色的食物制成,並被制成八仙,壽星和羅漢的形象。這種裝飾過的臘八粥只有在老廟的祭壇上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