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鄲黃河故道:古代黃河在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經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曲周縣、峰峰礦區流入渤海(3000年前在河北寧河入海,西漢時在黃驊,北宋時在天津南)。)。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黃河改道奪淮入海。黃河在邯鄲流淌了幾千年,從此離開了現在的邯鄲境內。在大名縣、曲周縣和峰峰礦區,黃河故道依然存在。
2.碭山黃河故道:內黃河故道流域面積277.8平方公裏,水面36.5平方公裏,流經7個鎮、4個果林場,全長46.6公裏,水質達到國家三類標準。
3.安徽省蕭縣黃河故道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蕭縣劉濤鎮、楊樓鎮、辛莊鎮,以黃河故道為依托。地理坐標為116 42 ' 51 ' ~ 16 58 ' 10 ',北緯34 18' 44' ~ 34 24 '。
保護區總面積為32平方公裏。劉濤段濕地面積約720公頃。長4.8公裏,面積3200公頃,其中核心區752公頃,緩沖區998公頃,實驗區1.450公頃。
4.商丘黃河古道:河南商丘境內有兩段,南段是明代金愛宗時期至弘治時期的黃河古道;北段是明朝弘治年間至清朝鹹豐年間的黃河古道。
晉朝二年(公元1232年)十二月,晉國即將滅亡,金愛宗將都城從汴京遷至德府(今河南商丘),蒙古軍隊長期不停地進攻德府。今商丘西北,黃河人為定,河水奪水入泗水。
5.徐州黃河故道:從新城出發,沿著黃河故道壹路向東,有壹片森林陰道。道路平坦,頗有情調,兩旁垂柳,沿河花木叢生。老黃河兩岸是大片的果林和糧田,給人壹種置身江南水鄉的錯覺。
隨著老黃河示範段景觀提升工程的實施,這條道路沿線的景觀將達到更高的水平。根據規劃,徐州將啟動新城區劉堡橋東至252省道全長36公裏的老黃河景觀提升工程。
6.曹西安縣黃河故道:從宋建言二年(1128)到清鹹豐五年(1855)的500年間,黃河在山東曹西安縣形成了南宋故道、明清故道、賈魯故道三大影響。
7.菏澤黃河故道:菏澤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處於古今黃河的三角地帶。自周朝以來有記載的黃河決口就有1.500多次,最早記載的黃河在菏澤地區的洪水災害是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從此到2007年(清光緒元年),黃河決口,淹沒菏澤65438。
擴展數據:
據史書記載,西漢以前,黃河流經大明。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下遊普遍築堤。但諸侯國以鄰為壑,堤防不規則,不合理。秦朝統壹中國後,對堤防進行了全面的整治。
到了漢代,大堤進壹步築成體系,不斷加砌,加高加粗,把黃河下遊的大堤稱為金堤,傳達了人們對黃河大堤堅固牢不可破的美好祝願。據《大明縣誌》(民國)“金堤為漢代老堤,勢如淩鋼,繞古黃河開州(今濮陽),清豐、南樂入縣,東北二百余裏長於山東館陶(今河北館陶)。”
大名縣這條20公裏長的大堤,就是漢代的金帝遺址。王莽很清楚黃河的嚴重水災。新朝建立後,加強了對黃河堤防的管理,多次修築黃金堤防,使人民很少遭受災害。為了紀念王莽對築堤的貢獻,也因為大名縣(當時叫元城)是王莽的故鄉,所以人們稱之為王莽堤。
百度百科-黃河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