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腎陽虛
脾虛和腎虛就像雙胞胎壹樣,經常同時出現。如果體質虛弱,受寒邪侵襲,或久病耗脾腎陽,或久瀉損脾腎陽,或其他臟腑虛損,就會累及脾腎兩臟,導致脾腎陽虛。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後天之本。後天的基礎取決於後天基礎的支撐。所以對於常見的脾腎陽虛的人,如精神萎靡、性欲減退、小便長、畏寒怕冷等,健脾宜先於補腎!
2.肝郁脾虛
五行相互作用,肝為木,脾為土,木為土,肝為脾。所以人在受委屈、傷心的時候,就會肝氣郁結,傷脾胃,出現食欲不振、噯氣、腹脹甚至惡心嘔吐等癥狀。
然而,幾乎所有的現代人都有情緒不穩定的問題。他們總是遷怒於自己的肝和孩子,甚至讓脾為肝買單。肝郁往往導致脾虛,所以這類人也需要補脾。
3、痰濕困脾
脾主運化,脾虛則導致水谷精微,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水和液體留在體內,就成了“濕”,形成痰濕,人就會虛胖。
所以道教有“動則健脾”的觀念,主張飯後散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第二,脾不好,五臟遭殃。
脾臟是人體當之無愧的“大腕”。脾作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出了問題就意味著氣血供應不足,身體各個器官得不到滋養,就會“枯萎”,導致疾病無數。
所以,脾臟健康與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艾灸養生從健脾開始!
1,脾不好,心不好。
心屬火,脾屬土,火生土,所以心脾就像母子關系——母子相連,母病可達子,子病可達母。
脾虛不能正常運化,血液就會被動,心氣就會失落,就會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癥狀。這是母與子,所以心臟病往往需要從脾論治。
2、脾不好,肝也不好。
肝臟需要依靠脾來運輸水谷的精氣和提供營養,以維持正常的止瀉功能。脾失健運,水濕而止,肝膽不利,出現黃疸。
另外,血藏於肝,有賴於脾的化生和脾的健康運動,才能生血,藏肝。比如脂肪肝的根源就是脾胃不能消化食物,導致垃圾難以處理,堆積在肝臟,從而影響肝臟的供血等功能。
3、脾不好,肺不好。
肺是主氣之樞,脾是氣之源。肺所需要的津液需要脾來運化水谷的精氣,所以脾可以幫助肺補氣。脾虛的人往往肺氣虛弱,容易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肺是痰濁之儲,脾是痰濁之源。津液從脾運化到肺,再通過肺的生發、降逆功能,分布到全身和下膀胱。
肺的下降取決於脾的運輸。如果脾失去了健康的運化,就會停止水液的積聚,使水濕而生痰,甚至犯肺之升降,導致咳喘。
4、脾不好,則腎不好。
脾主運化,是後天基礎,腎主藏精,是先天基礎。兩者的關系是“先生後得,後天養先天”。
水谷精氣充足,腎精才能旺盛,才能促進人體的生長和生殖。再加上脾虛,土不能造水,水充滿了濕,會損傷其陽,導致腎陽虛衰。
5.春季脾胃問題高發。
春天,大地回暖,晴空升起,人體的陽發迎來了難得的契機。此時肝氣逐漸上升,而肝氣虛弱,脾氣虛弱,脾胃容易出問題。同時,春季雨水多,濕度大,對喜燥惡濕的脾臟也有不好的影響。
因此,當前應以“健脾升陽”為養生重點。
第三,脾不好,也要艾灸調理。
1,脾不好,先艾灸健脾。
其實單純用進補很難治療脾虛,因為病根在脾,藥物和營養難以吸收。多吃只會讓脾胃空虛,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
包括很多人發現吃了很多中藥調理身體,但是還是沒有效果,這也是虛而不補造成的。
這就好比:地震發生後,災民急需救災物資,但山體滑坡導致道路堵塞,救災物資無法送達災民手中。
所以,這個時候的首要任務就是把路打通。如果無視道路擁堵,等著四面八方的運輸車輛堵在路上,可想而知,不僅救災物資無法發放到災民手中,還會給道路增加新的負擔。
在這種情況下,補藥就像救災物資,道路擁堵就像脾胃失調。如果不先解決脾胃失調的問題,就盲目補脾胃,很容易出現“重傷脾胃”、“閉門不出”的現象。補藥不僅不能吸收,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各種不適癥狀。
艾灸對健脾尤為重要。艾灸包含“先通後補”的原理。這時候艾灸就相當於修通了道路,通過調節脾胃的功能,使滋補品順利被人體吸收。
所以我們常說的“進補”必須在“灸”之前。艾灸可以先增強脾臟的運化功能,再服用補藥,效果很好。
2、脾陽、脾濕,也可艾灸。
濕經過脾,脾不好的人基本都有脾虛濕盛的問題。另外,80%的脾不好的人也會出現脾胃虛寒的癥狀。楊燦的虛不能祛濕散寒,所以脾虛濕盛、脾胃虛寒的人壹定是陽虛,需要養脾陽。
“天下助陽,燃艾為先”,艾灸是最好的取暖方式。艾灸以其溫陽之功,成為養脾陽、消脾濕的首選。
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艾灸能調節脾胃運動、血管舒縮、腎上腺等內分泌腺功能和血液成分,增強機體的防禦和免疫功能,特別適合脾氣較弱的女性朋友。
四、如何艾灸?
壹般來說,艾灸健脾主要取以下幾點:
中脘(1)為胃的募穴,其氣血與胃經的氣血相同,因此可直接調節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
中脘穴的治療作用可以用《內經》中的壹句話來概括:脾胃之病,壹概治之。艾灸中脘穴可促進經絡氣機運行,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2、神闕穴是經絡穴位,經常艾灸,可以溫補元陽,健脾胃。
3、氣海穴常灸此穴,可補益元氣,溫補脾陽,增強後天之本,治愈疾病,延緩衰老。
4、足三裏穴韋傑穴,周身四要穴之壹。脾升胃降,兩者都是氣機升降的軸心。所以脾升胃降要配合足三裏灸。
常灸具有健脾和胃、補中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
5.陰陵泉穴是脾經的關節點。艾灸此穴可清濕熱,健脾理氣,通經活絡,有效緩解水腫。
6.承山穴是祛濕大穴。穴位中的物質是脾土和水以及隨膀胱經水上來的液體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濕消腫,健脾祛濕。
7.豐隆穴是治療痰病的重要穴位,尤其對“脾虛失運”所致的“痰濕壅盛”療效顯著。艾灸此穴可通經活絡,化痰平喘,清熱解郁,健脾和胃。
8.太白穴脾經原穴對於脾系統的保健非常重要。艾灸太白可以補脾,對脾虛引起的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嗜睡、水腫、腹脹、腹瀉等疾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如果能在脾經占優勢的時間(上午9:00 ~ 11:00)進行艾灸,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