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組織器官功能的下降,老年人可表現出體力減弱、抗病能力低下、聽力視力下降、白發脫發、健忘失眠、少食怕冷等獨特的生理現象。還有很多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老年病。所以,對於老年人來說,適當服用壹些滋補品,確實有助於增強體質,延緩衰老,預防疾病。
老年人服用補品時,要區分兩種情況。壹種是他們身體虛弱,有慢性病的時候。壹個是無病健康的滋補品。
生病補,根據病情補。要搞清楚是氣虛血虛還是陰虛陽虛。氣虛者,可選用補氣藥物,如人參、黨參、黃芪、山藥等。血虛者,選用養血當歸、阿膠、熟地、何首烏、枸杞、桂圓、動物肝臟等。陰虛者,可選用滋陰藥物玉竹、麥冬、冬蟲夏草、女貞子、山茱萸、百合、梨、鴨肉、蜂蜜等。對於陽虛,選用很多壯陽藥,如鹿茸、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補骨脂、核桃、狗肉、羊肉等。所以補藥是有不同用途的,不能隨便吃。清代名醫於,精於攻補之法。他說:“妳不能隨便補壹個病。壹次誤補,就再也不會犯了。怎麽不小心把藥吃了?”
無病養生的進補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環境、氣候等條件,選擇合適的進補。從時間和氣候來說,壹年四季都可以補,但是如何選擇合適的補品還是有學問的。春天氣候轉暖,宜用補藥幫助正氣生長。紅參、西洋參、生曬參、太子參、黨參可以用來補益元氣,但用量不宜過大。夏季氣候炎熱,宜用滋補品,如玉竹、綠豆、百合、蓮子等。秋季景色幹燥,宜滋潤,以滋補為主,還有黨參、茯苓、生地、天冬、麥冬、沙參、蓮藕、香蕉、銀耳等。可以選擇;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消耗大量熱量,宜用溫補。可選擇人參、西洋參、枸杞、何首烏、附子、杜仲、肉蓯蓉、冬蟲夏草、核桃、桂圓、大棗、銀耳、鹿肉、狗肉、羊肉。
總之,補藥畢竟不是食物,不能常吃。是藥食兩用的藥膳,多吃不好。如果不好,那就是“物極必反”。迷信補藥,亂用補藥,不僅達不到進補的效果,反而會導致疾病,有害健康。所以,吃進補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有效,才能適當養。
中老年人如何選擇滋補食品
合理選擇保健食品對防治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十分重要。但如果食用不當,會適得其反,反而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老年人在食用滋補食品時應掌握以下原則。
(1)適應個體特點。因為性別、年齡、生理狀況、體質差異、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對飯菜會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保健食品的選擇不能千篇壹律。同樣的食物對某些人可能有效,但對另壹些人可能適得其反。例如,牛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理想的營養食品,但少數人缺乏乳糖酶,食用後會引起不適和腹瀉;吃同樣量的龍眼肉,有的人吃了能睡個好覺,有的人卻因上火而失眠。體弱老人在服用食補時,要註意區分陽虛和陰虛。對於陽虛者,應以羊肉、狗肉為補,而對於陰虛者,則應多吃龜肉、鱉肉、蚌肉等滋陰食物。
(2)根據疾病的性質和表現選擇食物。根據中醫理論,在食療過程中應遵循溫涼、涼熱、補虛、瀉實的原則。對於疾病,根據其輕重緩急的不同,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標”是疾病的臨床表現和癥狀,“根”是疾病的機理和發病機制。壹般慢性病通常是從根源入手,而急性病通常是先治標後治本,或者是標本兼治。
(3)註意飲食中的性味。食物的性指的是四性:寒、熱、濕、涼;食物的味道是指酸、苦、甜、辣、鹹五味。壹般寒性食物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適合春夏患溫熱病的人食用。這類食物有谷類、綠豆、紅豆、梨、香蕉、柿子等。而溫性食物具有溫中、補虛、散寒的作用,適合秋冬虛寒人群食用。這類食物有糯米、肉類、鯽魚、鰻魚等。
不同口味的食物也有不同的作用。新能三玄滋潤、疏通血脈、運行氣血、強健筋骨、增強身體抵抗力。常用的食物有蔥、姜、蒜、花椒、辣椒、蘿蔔、各種酒。甘能補益止痛,常用食物有大棗、糯米、動物肝、梨、椰子、豆腐、蜂蜜、糖等。酸有收斂作用,與甘味相合,可滋陰潤燥。常見的食物有醋。苦味能驅火、燥濕強陰,配合甘味清熱利濕、祛濕解毒,如苦瓜、茶葉;鹹味食物有軟堅散結、止瀉的作用,如海鮮、豬腎、鴿肉等,清淡食物有潤燥利尿的作用,如薏米、白扁豆、冬瓜、蓮藕、花生、雞蛋等。
(4)根據時間和地點靈活選擇食物。春季氣溫、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以及壹年四季氣候的不斷變化,都會對人體的生理機能產生壹定的影響。中醫認為,飲食順應四季的變化,可以維持體內的陰陽氣血,做到“正氣存內,邪不燥”。壹般認為,春天氣候溫暖,萬物生機勃勃,適合清淡飲食。可以多吃菜粥,比如薺菜粥。夏季氣候炎熱,多雨潮濕,宜吃甘涼之物,如綠豆湯、荷葉粥、薄荷湯、西瓜、冬瓜等。秋季氣候轉涼幹燥,宜吃能生津的食物,如蓮藕粥。冬天冷,食物要溫。八寶飯、涮羊肉、桂圓紅棗粥要吃,才能溫補身體精氣。地理環境不同對食物結構也有很大影響,飲食不當也會水土不服,所以也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