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期不良姿勢,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或血管而引起的壹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和上肢麻木疼痛,手指不能正常活動,不能很好地握筷子和扣扣子。
(2)脊髓型:早期下肢麻木,不能活動,行走困難。走路時腳有“踩棉花”的感覺,後期可發展為排便障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悸、異常出汗、耳鳴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到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為頭暈、頭痛,轉頭時可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性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並存。
2.如果臨床表現和X線表現壹致,頸椎病的診斷可以得到證實。但無臨床主訴和體征,但X線片有異常者,不宜診斷為本病。
第三,辯證治療
1.外邪阻滯
辨證:頭、頸、肩、背、四肢疼痛,有局限性疼痛,惡熱惡寒,落枕,活動受限,後頸部有索狀物及壓痛點,上肢沈重無力,伴有頭重、胸悶、厭食等癥狀。舌正常或無光澤,舌體胖或有齒痕,脈緩或滑。
治風寒,通經絡,消痹。
處方蠲痹湯:羌活、炙黃芪各65438±05g,防風、當歸、赤芍、姜黃各65438±02g,炙甘草、生姜各6g,蘇木65438±00g。
若疼痛劇烈,寒邪重,可加減制川烏、附子、阿莎麗、桂枝;如有濕邪,可加入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根據辨證,頭頸部疼痛,肩臂酸痛不適,四肢沈重,伴有頭重腦脹,胸悶,少食多睡。苔白膩,脈沈滑。
治濕化痰,理氣通絡。
處方參照密茯苓丸加減版:茯苓、地龍、陳皮各65438±0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65438±00g,桔梗6g,姜半夏9g。
若發現經絡有淤血,可酌情加入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同時見風寒,可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同時出現眩暈,加天麻、白術;胸痹患者加丹參、瓜蔞、郁金。
3.氣滯血瘀型
根據辨證,頭頸部、肩背部及四肢麻木、刺痛、疼痛為局限性,夜間加重,伴有頭暈、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恐、胸悶、胸痛、煩躁、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化瘀通痹湯的處方為:當歸、葛根各65438±0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65438±0g,奶粉各9g,延胡索、姜黃、地龍各65438±02g,穿山甲65438±00g。
感冒患者加桂枝、制草烏、阿莎麗。發熱者加敗醬草、牡丹皮;氣虛者加黃芪;若同時見痰濕,加白芥子、膽南星;胸痹患者加薤白、郁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虧虛型
根據辨證,頭酸不適,肩臂麻木,失眠多夢,自汗盜汗,頭暈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女性患者月經後癥狀加重,或月經失調。舌淡,苔薄白,脈細。
益氣養血,通絡通痹。
黃芪桂枝五物湯處方:黃芪15g,赤芍12g,桂枝10g,鹿角粉6g(另服),雞血藤15g,生姜6g,大棗4枚。
風濕病患者可加入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血瘀者,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可能會添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腎虛者可加用。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適,腦脹疼痛,頭暈耳鳴,不能側轉,伴有精神疲乏,健忘失眠,腰膝酸軟。舌質薄,紅紫色,少苔或無苔,脈細。
治精補腎,滋陰熄風。
左歸丸加減:熟地黃、山藥、石決明、枸杞子各65438±05g,山茱萸、白芍各65438±02g,菟絲子65438±00g,當歸、炙甘草9g,黃精24g。
如有風濕,加淩仙、豨薟草、鹿蹄草。
第四,輔助治療
1.處方六味地黃丸、人參楊穎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藥、大爹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丸。
2.藥方
(1)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將藥物用酒浸泡1個月,每日兩次服用15ml,1個月為1個療程。
(2)將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阿莎麗、薄荷、甘草、茶葉加水煎煮3次,每次2g,65,438±0天;兩個月就是1個療程。
(3)取白芍240克、伸筋草90克、葛根60克、桃仁60克、紅花、乳香、沒藥60克、甘草30克,研成粉末,制成丸劑,每次3克。1天3次,1個月就是1個療程。
(4)葛根30克,全蠍12克,蜈蚣2條,烏梢蛇15克,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鹿草30克,黑木耳15克,甘草6克。將所有藥物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5)全蠍9克,蜈蚣2條,鹿草30克,烏梢蛇15克,當歸、川芎、自然銅。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10天為1個療程。2 ~ 3個療程。
3.針灸療法
(1)頸肩疼痛麻木:大椎、風府、風池、守經、首山、曲池、手三裏、外關、合谷。
(2)頭痛:根據頭痛部位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穴位。
①對於後腦勺疼痛患者,選取的穴位有:後頂、天竺、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於偏頭痛患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綠谷、徐秋、頭皮維度和疼痛部位。
③頭痛患者,取穴為百會穴、丁謙穴、田童穴、中間穴和疼痛部位。
④對於前頭痛患者,取穴為:上星、頭尾、唐寅、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悸:心俞、神門、通裏、巨闕、內關、脾俞、足三裏都用慢針。如果心煩易怒,可以配合太溪穴、三陰交穴;如果有哮喘,不能平躺,可以配合舒菲、池澤;如果腹脹不舒服,可以加針灸。
4.外治法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 ~ 3次,每次10 ~ 15分鐘。
動詞 (verb的縮寫)護理
(1)改善和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在床上的時間是1/3。睡姿不當會加重頸椎間盤內的壓力,使頸椎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了在睡眠中保持頸椎的正常生理曲線,我們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①枕頭的高度要適中。枕頭的形狀是中低上高的元寶形,有相對制動頸部的優點。
②睡姿應使胸腰保持自然彎曲,髖膝屈曲,放松全身肌肉。
③要選擇保持脊椎平衡的床,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好。
(2)糾正和改變工作中的不良姿勢。頸椎退行性變與頸椎長期屈曲或處於某壹位置密切相關。不良姿勢會導致椎間盤壓力增大,引發壹系列癥狀。對於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員工,有幾個建議:
①定期變換頭頸姿勢,讀寫30分鐘後活動頸部,擡頭遠視半分鐘,有利於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的高度和傾斜度。可以制作壹個與桌面成10 ~ 30°傾斜面的工作板,可以減少伏案工作時的頸椎屈曲和頸椎間隙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