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歲
太古時期,有壹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壹天換壹種口味,從磕頭蟲壹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壹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壹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壹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壹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蔔的意味。
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壹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壹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壹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2、萬年歷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
壹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壹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壹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
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壹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壹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
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
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壹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3、桃符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壹片桃林,其中有壹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裏,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壹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發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壹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4、貼春聯、門神
相傳有壹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壹棵覆蓋三千裏的大桃樹,樹梢上有壹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餵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
後來,人們幹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5、壓歲錢
古時候,有壹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壹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裏壹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
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壹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壹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壹枚銀元,寓意“壹本萬利”。
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