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豆蟲養殖技術
1,選個大棚。
要求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修建飼養豆蟲的大棚,周圍環境要有利於排水。
2.土地
土壤需要深耕淺耙,然後整平供畦耕。
3.種子選擇
壹般要選擇即將掩埋或已經掩埋的豆蟲作為種源。從特征上選擇時,要求豆蟲的形狀應為圓形或直桿狀。註意:不應選擇生命力強的豆蟲作為種源。
4.放豆蟲
將挑選好的豆蟲放入畦內,蓋上土,以10-15cm為宜。土太厚,地溫低,化蛹慢。如果土層過淺,土壤表層溫度就會過高,表層水分容易蒸發,豆蟲就會跑到地表,減少體內水分,甚至死亡。
5.管理
(1)濕度
豆蟲進入土壤後,需要保持土壤中適當的水分,以保證豆蟲對水分的需求。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就要及時噴水補水。註意:土壤不能積水。
(2)溫度
冬季溫度應保持在10-25℃左右,3-4月保持在25℃左右。豆蟲即將進入羽化階段時,溫度應保持在25℃以上,有利於豆蟲的羽化。
(3)控制天敵
豆蟲1天敵較多,越冬期主要控制螞蟻等天敵。螞蟻壹般可用熟肉誘殺,其他天敵可用麥麩混農用敵百蟲誘殺。
大豆種植後,應在出苗前20天防治天敵如蚧蟲、瓢蟲、螳螂等。
註意事項:用藥時避免使用對豆蟲敏感的農藥。
(4)誘導產卵
由於大棚內的豆蟲產卵不規律,在其產卵期可將糖醋液均勻噴灑在豆葉上,使豆卵集中在豆葉上,以提高幼蟲孵化後的成活率。
(5)密實和補疏
由於大豆食心蟲成蟲卵分布不均勻,在幼蟲2-3齡時應及時補充密度,以保證幼蟲能及時吃到足夠的葉片,同時減少幼蟲的運動,減少體內的養分消耗。
6.種植大豆
(1)選擇大豆品種
要選擇蛋白質含量高,植株高大,葉片大的品種,比如東新3號。
(2)播種期
1大豆的播期需要根據豆蟲的出苗期和產卵期來確定,壹般在出苗和產卵前40-50天播種。
大棚大豆可在2月初播種,大棚大豆可在3月20日前後播種。
3.出苗前20天防治大豆害蟲,人工捕捉。
(3)種植密度
1大豆的種植密度壹般為每畝5000-8000株,行距不小於67cm。
大豆開花前,大豆行要充分通風透光,以增加大豆綠葉數,使大豆葉片大、厚、優質。
7.收獲
(1)采收需要從市場情況,幼蟲的重量和質量來考慮。從品質上看,豆蟲壹般在5齡埋前要及時采收,從市場情況看,4齡即可采收。
(2)采收時,要選擇頭扁平的幼蟲。通常頭尖的幼蟲營養低,食用價值低。
8.換茬
(1)進入下壹個豆蟲繁殖期,需要對大棚、溫室進行換茬,減少害蟲基數,有利於豆蟲繁殖。
(2)如不能及時輪作,要及時拆除棚內薄膜和尼龍網,進行深耕灌溉和驅蟲,降低蟲害系數。
二、豆蟲的繁殖周期有多長?
1,育種周期
如果從豆蟲的孵化期計算,壹般豆蟲的繁殖期在27天左右,孵化後27天左右即可收獲,只是繁殖方式不同,具體的繁殖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豆蟲又稱豆丸,主要寄生在大豆、綠豆、豇豆、刺槐、藤葉等作物上。成蟲夜行,喜花蜜,飛行能力強,能長距離高空飛行。
2.豆蟲的特性
(1)豆蟲成蟲白天會棲息在茂盛作物的莖稈中部,晚上開始活動,有強烈的黑燈傾向。它們的卵大多散在豆類植物的葉背面,少數卵產在葉和莖的正面。壹般每葉可產1-2粒卵。
(2)菜豆蟲初孵幼蟲背光,白天主要潛伏在葉背。1-2齡幼蟲壹般對植物有害,3-4齡幼蟲因食量增加對植物有害。在二代地區,壹代幼蟲主要危害春播大豆,二代幼蟲主要危害夏播大豆。
(3)壹般每年發生65,438+0-2代,壹般在黃淮流域發生壹代,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發生兩代。
(4)豆蟲化蛹、羽化期間,若雨量適中且分布均勻,發生量大,若雨量過多,發生期推遲,不利於豆蟲發生。其主要天敵為寄生蠅和赤眼蜂,對豆蟲的發生有壹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