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是壹種稀有珍貴的食用菌,可分為野生和人工栽培。野生的壹般生長在森林裏,目前能找到稀有商品。人工栽培的全國產量也很低:因此羊肚菌的市場價格較高。江蘇省濱海市三中崗高效農業園積極探索總結出大棚栽培羊肚菌和間作小麥兩種模式,畝產效益高,後壹種模式高達6000元。
首先,溫室栽培
1.環境要求。羊肚菌屬於低溫高濕真菌,生長期長,不僅需要低溫,還需要大溫差才能分化菌絲。菌絲生長溫度為65438±08 ~ 22℃;子實體形成和發育的溫度為4.4~16℃,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75%~90%。避免強直射光,弱散射光有利於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因此,溫室栽培的最佳地點是楊樹林,時間應為10至12。
2.栽培料配方。配方壹:碎玉米芯42%,純鋸末20%,豆皮13%,麩皮20%,磷肥1%,石膏1%,糖1%,草木灰2%。配方二:細木屑75%,麩皮20%,磷肥1%,石膏1%,腐熟土3%。配方三:棉籽殼75%,麩皮20%,石膏1%,石灰1%,腐熟土3%。配方四:農作物稭稈粉75%,麩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1%,腐熟土2%。選擇上面的壹個配方,培養基的料水比為1: 1.4,含水量應為60%~70%。
3.袋裝接種。將培養料按料水比混合後堆積發酵20天,裝入規格為17cm *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中,每袋裝500-600g料,100℃滅菌8小時,然後接種菌種。采用兩端接種法,連接後密封袋口,22~25℃培養。菌絲體30天即可長滿,長滿後5~6天即可培養。
4.培養子實體。大棚消毒後,先在每個床面上鋪壹層塑料薄膜,上面蓋3厘米厚的熟腐熟土,要蓋均勻,壓平。然後,將去掉塑料袋的菇棒壹根壹根的排列在菇床上,每平方米床面40排。菌棒排列好後,用噴壺均勻噴水1次,然後覆蓋3 ~ 5cm厚的細土,表面覆蓋2cm厚的闊葉樹落葉,保持土壤濕潤。1個月後,子實體可以生長。壹般在10~12月栽培,3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出菇,畝產羊肚菌50~75公斤。
第二,與小麥間作
1.環境要求。羊肚菌壹般能在成熟腐熟土、黃壤土、砂質混合土中生長。套種羊肚菌的麥田應選擇pH值為6.5~7.5的土壤,有利於羊肚菌的生長。最好是南北方向種小麥,大小行播種。其中,大線寬度120 cm,中間過道寬度40 cm,小線寬度20 cm左右。
2.細菌的培養方法。壹種是把它培養成菌袋,然後種在麥田裏。菌袋的培養料可以是75%的農作物稭稈粉、20%的麥麩、1%的磷肥、1%的石膏、1%的石灰、2%的腐殖土或75%的細鋸末、20%的麥麩、1%的磷肥、1%的石膏和腐熟物。用規格為17cm * 33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灌裝,每袋550g ~ 650g,後續滅菌、接種、培養方法同溫室栽培。袋滿後5-6天即可在麥田中培養菌絲。
另壹種是小麥行間直接間作。羊肚菌在5438年6月底+10月開始播種,相當於小麥的播種時間。小麥出現後,羊肚菌也慢慢長大。操作方法:小麥播種後,將行間的土地耙平,然後將配料按鋸末75%、麩皮20%、磷肥3%、石膏2%的比例混合,然後均勻撒在壟上(每畝可撒200 ~ 250kg配料),再將配料與土壤充分混合。缺水的土壤要壹次性澆足水,壹般土壤保持在70%~90%。待註入的水滲透後,直接將菌種接種到土壤中,用2-3厘米厚的細土覆蓋,並噴灑適量的水,使菌種保持濕潤。
小麥間作模式下羊肚菌畝產75~80 kg,良好的間作技術產量更高。
三、栽後管理技術
羊肚菌喜歡潮濕,生長環境必須保持壹定的濕度。無論是大棚種植還是間作小麥,種植後都要隨時檢查田間的幹濕情況,做到雨後及時排水,幹旱時及時噴水。入秋後氣溫下降時,應及時采取覆蓋塑料薄膜、稭稈等措施,提高氣溫。早春雨水較多,溫度適宜,菌絲體和子實體長勢良好。壹般早春溫度在4~16℃之間,羊肚菌子實體即可形成。如果此時溫度變化劇烈(低於4℃或高於18℃),就會影響子實體的發育。總之,保持羊肚菌早春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是栽培成功的關鍵。
如遇春季幹旱,溫室栽培的羊肚菌必須多澆水或噴藥。當田間空氣相對濕度低於80%時,需要噴水。與小麥間作的羊肚菌,壹般在春季小麥返青後不需要人工噴水,因為小麥有根系發達的優勢,可以平衡水分,保持濕度。
雨天采收時,盡量在雨前采摘蘑菇,或在雨前搭建拱棚,用塑料薄膜覆蓋,以免雨水將泥土濺到蘑菇上,影響產品質量。羊肚菌采收後,應立即清理土壤,並及時曬幹或曬幹(避免用木柴煙熏,以免影響品質),按品質用密封袋包裝,貯存於陰涼幹燥通風處出售。
羊肚菌栽培是騙局嗎?
羊肚菌的種植很有誘惑力,風險也很大。誘惑壹方面是價格,另壹方面栽培極其簡單,是所有食用菌中最簡單的,但是要記住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
羊肚菌栽培的風險可以總結為兩點:壹是栽培過程中的風險;第二,盲目投資的風險。栽培過程中的風險主要是菌種的穩定性、栽培管理技術和不確定的天氣因素。
栽培管理是影響羊肚菌穩定生產的重要因素。羊肚菌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土質、pH值等環境因素的控制是壹個難題。在仿生或半人工栽培條件下,出菇期土壤中的高溫(20℃)和陽光直射是最致命的,幼菇高溫死亡和子菇頂部異常燒傷現象時有發生。
如果再加上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羊肚菌人工栽培的難度可想而知。最好的解決辦法是:早播早出,寒地種植(早播晚出,晚播晚出),工廠化栽培。
羊肚菌很難種,我想試試!
羊肚菌是不能完全人工栽培的,現在是用仿生的方式栽培,也就是模仿野生環境來達到大量出菇的目的,氣候對產量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這是難點之壹。關鍵是羊肚菌的生長習性還不太了解,導致栽培種可能不出菇。比如現在有研究者說羊肚菌只有雙核菌絲才會產生子實體,但也有人說單核菌絲也能產生子實體。是否完整,尚無定論。但子實體由單核菌絲和雙核菌絲組成。目前母鐘多采用組織培養,主要是方便,感染率低。
假設只有雙核菌絲真的出菇,妳在培養種子的時候,就像單核菌絲壹樣切了很多組織,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只有單核菌絲發芽比較好,種子不壹定好。但是妳不能憑直覺判斷,所以風險還是很大的。
可能不嚴謹,但就是這樣各種原因造成的。可以慢慢嘗試,但不建議盲目擴大規模。綿陽食用菌研究所可以學,學費8000,我覺得有點貴。
壹起嘗試,祝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