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啤酒的分類——美國淡啤酒

啤酒的分類——美國淡啤酒

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啤酒(青島、雪花、哈爾濱、百威、科羅納、嘉士伯冰酒、各地本地啤酒、進口德國啤酒)都屬於淡拉格,大部分都屬於美式淡拉格。

淡啤酒,這種風格包括以下幾類:

1a:美國淡啤(OG:1.028-1.040;IBUs:8-12;FG:0.998-1.008;SRM:2-3;ABV:

2.8-4.2%)

1b:標準美式拉格(OG:1.040-1.050;IBUs:8-15;FG:

1.004-1.010;SRM:2-4;ABV: 4.2-5.3%)

1c:優質美式拉格(OG:1.046-1.056;IBUs:15-25;

FG:1.008-1.012;SRM:2-6;ABV: 4.6-6%)

1d:淡慕尼黑拉格(OG:1.045-1.055438+0;IBUs:16-22;

FG:1.008-1.012;SRM:3-5;ABV: 4.7-5.4%)

1e:多特蒙德出口(OG:1.048-1.056;IBUs:23-30;

FG:1.010-1.015;SRM:2-5;ABV: 4.4-5.2%)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能買到的產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黃金啤酒大多屬於這壹類。這些啤酒基本上都屬於美式淡拉格,或者說他的加強版——Standard American Lager標準美式。

更大的,或者他的超級版本-優質美國拉格高級美國

Lager(這裏之所以把Light翻譯成“淡味”而不是“淺色”,是因為淺色在啤酒中壹般用“蒼白”來表示)。大多數德國淡啤酒屬於1d或1e的類別。與1a/1b/1c的區別在於,德國因為啤酒純度法的存在,不允許使用輔料。所以現在妳知道青島啤酒所謂的德國傳統其實只是壹個噱頭。他的身體是美國的,化著德國的妝。

這個類別位於2008年版的BJCP。

第壹類風格指南可能是因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啤酒。所以在這壹節,我們將重點介紹美國淡啤酒。

美國淡啤有些人把它們統稱為美國輔料淡啤。

輔助貯藏啤酒,因為這種啤酒大多會添加壹定比例的大米、玉米、澱粉或糖漿來代替大麥芽,以節約成本。由於部分輔料糊化後粘度較大,有時需要添加額外的酶來解決糖化和過濾困難的問題。

從名字上看,美式是指這種啤酒是美國人發明並普及的,清淡,說明口味清淡;Lager,德國貯藏的意思,作為啤酒的壹種,很多廣告商稱之為窖藏啤酒,感覺瞬間high起來,其實只是低溫發酵,低溫成熟的壹種啤酒。這種啤酒是德國人發明的,以前沒有冷藏設備。這種低溫發酵後釀造的啤酒只能在地窖等寒冷的地方生產,因此得名。啤酒行業也沿用了德國的工藝來命名這種啤酒。

頂部發酵和底部發酵的區別

這種啤酒的酵母在工作時是在發酵罐的底部,相對於浮在發酵罐頂部的頂部。

對於啤酒酵母的發酵,我們稱之為底部發酵。

通常這種啤酒有輕微的麥芽香氣,或者沒有;因為添加了輔料(糖、澱粉、大米、玉米),雖然這些輔料基本沒有風味貢獻,但有時還是會體現出這些輔料的味道。啤酒花的香氣較弱,主要是花香和辛香,或者沒有。讓這款酒輕盈透明的所有因素都是允許的:酒體輕盈,富含二氧化碳,可以有壹點青蘋果的味道,因為主要用的是比爾斯麥芽,也允許有輕微的DMS雙乙酰(煮玉米和白菜味)。這種啤酒的適宜飲用溫度很低,給人壹種清涼解渴的感覺。

目測這款啤酒應該是淺麥稭黃到淺金黃色,因為用的是淡麥芽,不提供顏色輔料;倒入杯中,泡沫壹般粗糙不平,不持久,無掛杯或少掛杯。因為這種啤酒主要是給人壹種清爽解渴的感覺,所以壹定要非常清澈明亮。

從風味上來說,這種解渴啤酒應該以爽口酥脆為主,不應該有太重的回味。太甜或太苦都不好。因為苦味很低,有時候可能會有壹點甜味。啤酒花有可有可無的味道,如果有的話,雖然比較低,但是以花香為主,草藥的香氣為輔。妳可能會感覺到麥芽的香味。

這款啤酒的主料是二楞大麥芽,輔以高達40%的輔料——玉米、澱粉、糖漿。有時候為了讓酒更清淡,降低產糖難度,在產糖過程中會額外加入酶來分解大分子糖。

美國的酷

1940s公司開創了美式拉格的風格,1973年米勒釀酒公司獲得萊茵戈爾德的配方。他們通過市場活動,以“喝了爽,不臃腫”為口號,向運動愛好者推銷這款啤酒。此後,這種啤酒開始大規模銷售。

作為壹種啤酒風格,妳不能說不好:夏天,酷熱難耐,打開冰箱,奉上這樣壹瓶比水還好喝的啤酒,解渴吧!妳需要壹杯冰鎮的飲料來緩解油膩和辛辣的味道,也不能太少女,時不時的喝壹杯。有什麽比這種淡啤酒更合適的?但除此之外,作為啤酒的壹種,真的是乏善可陳。

尤其是國內的啤酒廠商,打著“清爽”的旗號,使用輔料,降低麥汁濃度,再加入大量二氧化碳,制造不良口感,不斷逼近啤酒的下限。前幾年喝過浙江英博本土品牌的7 p啤酒,8塊錢壹瓶。那是酸酸的,清爽的。很難相信。

但我們這些自稱喜歡啤酒的人,大部分壹生都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徘徊。是不是有點像井底之蛙?尤其是當妳花大價錢認真品嘗這些啤酒的時候,妳是在喝酒,還是在喝這些啤酒包裝背後的品牌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