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炸起源於元代,明清時期盛行於江浙滬壹帶。上海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商業化運營,此後風頭逐漸蓋過其他地區。在上海,油炸饅頭被稱為油炸饅頭。
在江湖上,人們習慣將鍋貼分為兩大派——清水派和混水派。“水炒”,又叫老式炒,是蘇北制造的。它使用半油炸面,主要由新鮮豬肉和冷凍皮制成。特點是皮薄、底脆、汁濃、肉緊,口朝下(為了有湯)。早期以“羅春閣炸”為代表。
2.饅頭
上海人愛吃小籠子。熱氣氤氳,滿堆,蒸出上海的味道。龍嘯是壹個昵稱。合適的名字應該叫小籠包。包子是外地人的招數,上海人不認可。在上海,它們被稱為饅頭。
蒸出來的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半透明,晶瑩發黃,滿嘴湯汁,滿口口水,味道鮮美。如果配上姜絲香醋和壹碗雞絲蛋花湯壹起吃,味道會更好。
3.鍋貼
上海從小吃到大小吃,鍋貼絕對是愛妳心的早餐經典!腰臀鍋貼,屁股硬,咬起來脆,腰軟,肉汁浸透,肉餡和皮融為壹體,讓人欲罷不能!
上海人也講究吃鍋貼,壹定要趁熱吃。趁著剛出鍋的熱乎乎的壹口,輕輕咬開,慢慢吸。油拌肉,回味無窮!
4.鮮肉月餅
在上海,鮮肉月餅很受歡迎。與其說它是時令食品,不如說它已經成為當地人不可或缺的食物。
鮮肉月餅講究現做現吃。走在大街小巷,老遠就能聞到香味。好不容易買了壹個排隊,咬下去,酥脆的面團稍微壹碰就碎了,綿軟的面粉很韌,肉汁裏飽滿的肉慢慢滲進舌尖,真是過癮!
5.油砧板
不只是上海的“原住民”,在上海生活過壹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油砧板”的存在。油砧板對上海人來說是壹代人的記憶。
油砧板外層炸得金黃香脆,裏面的蘿蔔絲脆而多汁,吃起來鹹鮮,還帶壹點辣子。小時候只是站在攤子頭看著油鍋裏的油砧板冒泡,就忍不住流口水。
6、虎爪
虎掌,因形似“虎掌”而得名,其實來自江蘇鹽城,與牛羊肉湯同食。被介紹到上海後,愛吃甜的上海人給他刷了壹層糖,給了他壹個外酥裏嫩的虎爪。因為做起來費時費力,市面上賣虎爪的攤位幾乎絕跡,只有少數還在堅持。
制作虎爪看似簡單,卻需要多年的練習。發酵的堿水面不是用老炭爐煮而是慢慢熏到熟,所以有焦味,但是裏面像普通饅頭壹樣軟,涼了吃起來特別香!
7.飯團
作為早餐四大金剛的壹員,飯團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90年代以前,飯團多為甜食。壹把剛蒸好的糯米,包在油條裏,舀壹勺糖放進去。包得緊緊的,裏面的熱量剛好溢出糖,是最後吃的最好的地方。
這幾年,鹽成了主流。油條加榨菜粉,加肉松,再用血糯米。之後,飯團裏可以放的東西就更多了,皮蛋、鹹蛋、香腸,甚至紅燒肉。
8.蔥油餅
對於很多老上海來說,蔥油餅代表的不僅僅是街邊小吃,而是美好的童年記憶,巷子裏香噴噴的蔥花,早餐攤前排起的長隊,壹口脆響。這不僅僅是壹個蛋糕,這是壹個傳奇!
9.涼面
每年六月,特色冷面都會成為上海菜的壹道時令風景線,簡單爽口,價格實惠。壹碗冷面就能徹底消除暑熱濕氣。“海派冷面”的制作工藝獨特,面條、醬料、澆頭的方法都具有濃郁的上海特色。
吃的時候,先夾起壹大撮冷面放在盤子裏。在上面撒上花生醬、醬油、醋和辣油。各種澆頭就看妳的喜好了。攪拌均勻,夾起壹根冷面,有花生醬的醇香和醬油的鮮香,還有米醋的酸爽,還有微微的麻辣油香。這種味道是上海人特有的夏日享受。
10,冷餛飩
涼拌餛飩也是上海人夏天常吃的美味。上海人喜歡把薺菜餛飩吹涼,再加入調料做成風味獨特的涼拌餛飩。濃厚的花生醬和香醋作為醬料,開胃又好吃。
涼拌餛飩吃起來很爽口,上面覆蓋著濃郁的花生醬醬。經過醋和辣油的精心調味,餛飩的味道更加豐富和有層次感,雞絲和火腿提高了這種小吃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