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老少皆宜的美食:老北京三不粘

老少皆宜的美食:老北京三不粘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名點之壹,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麽叫“三不粘”的緣由。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典故

關於“三不粘”這道菜的來歷,據說還有壹個有趣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陽有壹個縣令,其父喜歡吃花生和雞蛋,可是年紀大了,牙齒不好,縣令就讓廚師每天煮花生、蒸雞蛋羹給自己的父親吃。時間壹長,縣令的父親就吃膩了,食欲越來越差。縣令就讓廚師變換壹下飯菜的做法。廚師絞盡腦汁,將雞蛋和花生的做法變換了許多花樣,縣令的父親還是不想吃。有壹天,壹個廚師想出了壹種新的做法。他把雞蛋黃加水打碎後,再放入白糖,然後倒入鍋裏炒出壹盤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臨時取名叫桂花蛋,縣令的父親品嘗之後,連連誇贊這道菜好吃。從此,這道菜就成了縣令家的主要菜肴,壹家人百吃不厭。

秋天的時候,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賓客盈門,縣令大擺宴席,為父親慶賀壽辰。當然,宴席上依然少不了桂花蛋這道菜。平時做這道菜的時候,廚師總是用小鍋烹調,壹次炒壹盤菜。慶賀壽辰這天,吃飯的客人多,小鍋炒菜太慢,廚師就改用大鍋來炒。可是,因為是第壹次用大鍋做桂花蛋,該放多少原料,廚師的心裏沒有底。桂花蛋炒好之後,他發現蛋黃太稀,就連忙又往裏面添加粉芡,壹邊炒壹邊往裏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嘗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肴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壹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肴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肴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給了皇宮裏的禦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於是,這道菜就從安陽古城進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壹道禦菜。據說,後來有壹位禦膳房的老廚師告老還鄉,在他離開皇宮禦膳房的時候,就把“三不粘”的制作方法帶出了紫禁城,使這道來源於民間的美味佳肴又重新回到了民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近些年來,“炒三不粘”經廚師們的不斷改進,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圍擺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瑩鮮紅的小兔,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顯得更為富貴雅麗。這道菜的特點是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黃,京糕鮮紅,紅黃相映,鮮艷喜人。“炒三不粘”是安陽烹飪園裏的壹枝鮮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目前“三不粘”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他們烹制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看來,美食的誘惑力有時候也是十分巨大的,美食也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那種牽掛的情懷,可以和熱戀中情人的相思之情相媲美。

 烹制方法

1.雞蛋磕開,用12個蛋黃,4個蛋清,在碗裏攪暄。

2.鍋內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涼後濾去雜質,與桂花糖、濕澱粉壹起放蛋糊內攪勻。

3.炒鍋內下熟豬油125克,中火燒三成熱時,陸續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並不斷攪動,逐漸將余熟豬油25克加入,至雞蛋不粘勺,起鍋裝盤。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壽”字或“喜”字字樣均可。

 工藝關鍵

1.必須選用上好澱粉(即綠豆澱粉),才能制成“三不粘”.

2.炒糊,順同壹方向攪動,使蛋黃、油和生粉充分乳化,至顏色嫩黃,不粘鍋時出勺。

 風味特點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盤、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陽市的傳統名菜,歷史悠久,流傳省內外。

2.相傳,相州(今安陽)有位縣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雞蛋,但因牙齒脫落,難饗其味。縣令命家廚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廚便挖空心思不斷變換作法。有壹次用蛋黃加水,放糖炒制了壹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黃,老人食後極為贊賞。後來在壹次壽宴上,為能同時上桌,改用大鍋制作。由於投料不準,炒得太稀,廚師急中生智,勾入澱粉,壹邊使勁攪炒,壹邊不斷加油。結果,較以往更為油潤光澤,香甜可口。且出鍋時不粘鍋、勺,盛裝時不粘盤,進食時不粘匙,賓客連聲叫絕。逐因得名“三不粘”,在當地風行開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胖安陽,當地官員向乾隆獻膳,就有“三不粘”.食後乾隆大悅,即命隨員詢問制作方法,帶回京城。此後,該菜便在宮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