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福建特色小吃

福建特色小吃

建甌特色小吃:

1.光兵

赤城光餅流傳於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率兵從浙江到福建抗日。誌誠輕餅獨樹壹幟。色澤艷麗,味道鮮美,嚼後鹹脆香甜。壹些長期離家在外的彜族人,回老家探親後,總會從老家帶些清淡的糕點來滿足口腹之欲或與外地的親朋好友分享。

方法如下:首先將面粉發酵,混合面粉(10斤面粉約為3斤水),每10斤面粉放入三至四兩鹽和壹兩小蘇打。然後做成直徑約7.5厘米、厚約1厘米的圓餅坯,坯中間戳壹個小孔。壹般每個光餅都戳壹個洞,看起來像瓜子模。在每個餅面有洋蔥和肉的光餅上打兩個孔,然後將餅坯貼在竈上壁四周,在炭火中放些硫磺,這樣烤出來的光餅呈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後來衍生出肉餅,燒餅等等。南雅鎮芳村光餅遠近聞名,形成產業。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福建省委書記陳等領導視察芳村輕松糕產業。

2.代乳粉

建甌人對豆漿粉情有獨鐘,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吃不完。外地的朋友到了建甌,開始對豆漿粉不以為然。看到街上粉店進進出出的人,忍不住嘗了壹碗。這種滋味嘗到了滋味,也嘗到了緣分。他再去建甌的時候,會說:“早餐吃豆漿粉。”壹種美食,壹種創意。不知道是誰的傑作,普通的豆漿和粉條搭配在壹起,做出來的飯很好吃。

豆漿粉之所以風味獨特,在於其選料和制作的精美。米粉是當天制作的“生面粉”,粉絲的粗細要適中。做豆漿要選好的豆子,泡好,磨細。用開水洗凈果肉,濾掉豆渣,放入鍋中煮沸。豆漿的濃度是最重要的。如果水是無味的,它將失去它的甜味和香味。先熱米粉,再豆漿,再加調料。粉絲要燙透,豆漿要夠熱。這些都是疏漏。

3.建甌鹽水鴨

這種鴨子產於福建省建甌市,歷史悠久,遠超其他板鴨。這是晉末五代十國王稱帝時的貢品。在宋孝宗趙昚,建甌盛記酒店的板鴨很有名,因為宋孝宗趙昚曾是封建國王,他的領地在建安(今建甌)。他對建甌的板鴨情有獨鐘,帶到宋朝廷,列為“中國宴席珍品”。至清代,建甌鹽水鴨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方消費者的青睞。它是福建的傳統名產,被譽為“八閩菜”。這道菜是福建有名的風味食品。形似甲魚,色白嫩滑,肉質豐滿,味道鮮美。

建甌鹽水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歷九月制作,次年二月二日結束。其中以霜凍天氣做的鹽水鴨最好。建甌鹽水鴨很好做。洗凈,切丁或油炸,或清蒸,老酒燜。風味獨特,鮮嫩可口。它是宴會上的美味佳肴,也是中外遊客最喜愛的食品之壹。建甌鹽水鴨的制作極為講究,制作鹽水鴨所用的鴨源必須放養在田間和溪流中,主要吃大米,也就是常說的“土鴨”。這種鴨子需要餵養100天才能投放市場。因其肉質好,韌性強,腌制過程中不易變形,肉質厚、嫩、肥而不膩。

4.建甌扁肉

扁肉(又稱“扁食”)在北方稱為“餛飩”,在巴蜀西南地區稱為“餛飩”,在廣州稱為“餛飩”。皮薄餡大,味道鮮美,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制作方法略有不同。比如福鼎有海鮮味,莆田、閩侯尚幹以剁餡為主。至於舉世聞名的“沙縣扁肉”,發生在90年代以後,根源也來自建甌。制作方法和建甌扁肉壹樣。因為選料沒有達到精細的要求,我們今天在街上吃的“沙縣扁肉”很少是正宗的。在閩北的建陽市,水記是最有名的扁肉,是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來的,其扁肉制作工藝也和靠近建甌的政和的建甌扁肉壹樣。在建甌(尤其是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扁肉,逢年過節做扁肉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傳統。從地域上也可以發現,從建甌附近的壹些縣市出來的人,都會覺得當地的扁肉好吃,有沙縣的,有簡陽的,有政和的,有屏南的,有周寧的,只是周寧不直接毗鄰建甌。福鼎扁肉屬於北方餛飩法,肉餡有澀味。

5.鍋底

用鮮竹筍烹制的鍋底是第壹道具有建甌風味的菜肴,不僅深受百姓喜愛,也受到各國客人的青睞。

鍋底也叫抄底,以新鮮冬筍為主料,五花肉,龍口粉條,黃花菜,紫菜等。制作:將冬筍去皮,剖開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切成細絲,再放入鍋中煨至焦黃。五花肉切成頭粗細的小條,粉條、金針、紫菜等水備用。

烹飪:用油鍋炒五花肉,以條條透明為度,再炒筍絲、粉條、黃花菜,加少許糖等調味粉,將鍋勾芡,放入壇子、碗中,撒些紫菜、紅雞蛋絲、蔥花。特點:色澤明黃,帶紫菜。紅雞蛋絲和蔥花顏色鮮艷。香甜、醇厚、新鮮、爽脆,粉絲柔軟、爽滑、爽口。

6.納迪

納迪是福建建甌的壹種小吃。每碗(大碗頭)用半斤瘦肉和半斤紅薯粉,將肉切成小塊(黃豆大小),加入紅薯粉中攪拌均勻(每個直徑約1.5 cm)制成。燒開水,把肉放下。煮熟後放入冷水中。將蔥放入油鍋中煮出香味,加入壹些白菜絲、冬筍、醬油和鹽,翻炒壹會兒,搓出肉粒放下,加入適量的水燒開,紅薯粉加入適量的水,拌勻,煮成糊狀,出鍋前加入壹個雞蛋拌勻,加入胡椒粉、黃酒、味精、香油等壹些調料。它的味道又甜又嫩。它的味道清新爽口,真的是佳品。

7.大腸

用幹漿和大腸壹起蒸,故名大腸。

制作工藝:將米漿磨碎,瀝幹,將幹漿搓成小圓片,與大腸壹起加入調料,月桂葉壹起蒸。吃的時候,把蛤蜊拿出來放在碗裏。大腸切成筒狀,加調料食用。風味特點:脆片軟韌,鮮美鮮爽,油而不膩,大腸鮮脆無腥臭味。

8.包

用“爛糯米”包裹筍絲、蘿蔔絲或春菜,取名“糯米”。

制作工藝:先拔爛殼,稍涼,取爛殼,用筍絲、蘿蔔絲或春菜絲包裹,然後蒸熟。現在的市場上,小吃賣的餃子大多是裹著蘿蔔絲,放在幹鍋上炸。

風味特點:皮爛滑嫩,餡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包芝麻粉叫“甜饅頭”,用粳米包筍絲叫“鹹饅頭”。

9.夾韃靼人

名字的由來:賈韃靼,又稱芋頭餃子,因其形狀像壹個小小的賈韃靼而得名。相傳元朝時,水貝(今)人與袁作戰,敗在了山上。起義軍缺糧,就挖蕨根洗粉,拌芋泥,揉成酒石做飯。另壹方面,當時百姓稱孟淵為韃靼,百姓受他的統治壓迫,都想快點吞下去,所以吃韃靼就是吃韃靼。制作工藝:有餡韃靼有兩種:有餡的和沒有餡的。選取紅芽芋頭煮熟,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蕨粉在今天已經很少見了,所以用紅薯粉代替),然後用適量的水揉成面團備用。以豬腿肉為扁餡,將豬腿肉做成肉泥,加入鹽水和堿,拌勻,放入平底盤中,用竹刀刮成丸子,用芋頭皮包裹,揉成三角星,放入燒開的鍋內煮熟。吃的時候做好湯,加入味精、紅酒等調料,滴上香油,撒上蔥花。風味特點:無餡的軟滑爽口,有餡的軟滑酥脆。

10.薄煎餅

名字的由來:煎餅又稱春卷,因其薄如紙的卷而得名。

制作工藝:取嫩鮮竹筍,去頭去尾,刨平,入鍋煮熟後曬幹。

輔料:五花肉去皮切絲,豆幹切絲炒熟,蝦仁切碎(或蝦碎),香菇泡發切絲,韭菜切段,白糖、紅酒、醬油、味精調味。將輔料放入熱鍋內,先炒肉絲出油,再放入蝦仁和豆腐幹,翻炒,煮熟後倒入煮熟的筍絲,加點調料翻炒,出鍋時再放入韭菜筒,起鍋備用。選取細末混合成面糊,用手掌攪起,壓下,煮熟,撕碎。炒豆芽。熱鍋加入稀澱粉水,加入糖、鹽、胡椒粉、味精等調料,調成糊狀。吃的時候,把烤好的兩個煎餅,鋪上甜面醬,加上餡兒,再裹上壹些豆芽和兩根蔥,馬上上桌。有的人把卷包得嚴嚴實實,放油鍋裏炸著吃。

風味特點:皮軟微韌,餡香脆。油炸春卷酥脆香甜爽口,風味獨特。

建甌小吃有粉丸、竹筍、鍋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