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指系統中所有的要素和部分都比例勻稱,協調得當。壹個生態系統,特別是在全球、區域或局部地區,是壹個復雜的牛群落及其環境(包括水、大氣、土壤、巖石等)的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和自組織的,水是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水在滋潤萬物的同時,以自身的豐枯規律和動態特征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變和變化。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生命元素都是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非常敏感。興修水利,消除水患,人類社會在與水的依賴和鬥爭中繁衍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所謂治水中的人與自然和諧,是指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協調。在全流域生態系統框架下,妥善處理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水旱等自然災害,減少水汙染等人為災害。同時,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幹擾,減少人類對水的侵占。處理好人類取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維持水體基本功能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造福人類的同時造福整個自然界。
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體現了價值取向的轉變。從“以人為本”和人控制、統治自然的價值理念,轉變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人的進步。在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體現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孤立的、單壹目標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系統的、全面的、辯證的思維方式,從以前的以經濟增長為唯壹目標,轉變為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保護相協調,綜合考慮各種利弊,在改造自然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約束人類行為,兼顧自然的和諧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從理念、對策、措施到規劃、設計、管理,都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第二,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和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影響不大,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哲學上強調“天”與“人”、“自然”、“人為”的聯系、相似和統壹。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天人合壹;孔子主張“天命”論,視“天命”為萬物之主,要求人們“敬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壹”的觀點,導致了中國這壹代人與自然的親密和諧關系。應對洪水,要“擇丘”避洪,“移城避之”,要“疏九河”分洪,要在河道兩岸留出足夠的空間,讓水“歇壹歇,左右遊,緩而不急”蓄滯洪,都是這壹思想的充分體現。在水土資源開發上,先秦時期就強調“斧隨時間可入山,樹不可用”“不種樹者無樹”,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植被和植樹造林的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改造自然、影響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定勝天”、“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越來越強烈,自然逐漸被視為取之不盡的寶藏,被肆無忌憚地開發利用,同時被視為無底的垃圾箱。近幾十年來,中國“改天換地”的行動前所未有。為了裝載太多的人口,爭取更多的空間,生產足夠的食物,人們占據河灘,圍湖造田,毀林(草)開荒;為了滿足迅速增長的用水需求,人們修建了壹個又壹個蓄水引水工程,可以斷流黃河,幹涸海河,抽幹地下含水層,利用每壹滴水。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汙水和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泊。
壹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使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但我們所走的每壹步都要記住,人類在統治自然的時候從來不站在自然之外。
如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對我國水資源領域的種種問題,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向“天人合壹”轉變是必然選擇。當然,這種選擇不是對遙遠過去的簡單重復和回歸,而是基於對治水規律的更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追求和渴望,而進行的全面發展和升華。
三、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人在治水中的主觀能動性,走水利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日月不停運轉,江河不停奔流,自然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類取水、用水、排水,水進入人類社會,治水活動需要遵循社會規律。只有在治水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認識規律,遵循規律、運用規律,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1.在全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框架下,解決中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應作為壹個整體來考慮。
流域是水資源的載體,任何河流、湖泊等水體都與其流域密切相關。健康的河湖必須有健康的流域生態系統作為基礎和支撐。在治水實踐中,要在全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框架下考慮水資源問題的解決。
流域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不僅包括湖泊、河流、濕地等水生態系統,還包括森林、草原、農田等陸地生態系統。主要是指合理開發利用流域內的水、土地、濕地、植被等自然資源,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各種幹擾,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洪水災害不可避免,洪水損失可以減少,應建立“人水* * *”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國河流下遊約有654.38+0萬km2沖積平原,是河流泛濫和泥沙淤積的產物,也是我國受洪水威脅最嚴重的地區。因為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長三角、珠三角等很多地區成為中國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不可能也不可能對我國已經形成的人口分布和生產力分布進行大的調整和改變。洪水泛濫、河流改道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承受的,也是可以忍受的。所以,讓河水自由流動,回歸自然狀態是不現實的,也絕不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表現。
3.幹旱治不了,缺水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
幹旱是中國的主要自然災害,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由於可再生水資源的限制以及豐枯的變化,十旱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完全根部雕出的。在我國幹旱、半幹旱等脆弱地區和半濕潤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充分考慮流域內生態系統的需水量,統籌考慮生活、生產、牲畜和環境的需水量,以維持基本的生態系統平衡。
4.水汙染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壹個問題。
對水體的破壞應該也能夠解決。如果涉及洪澇、幹旱和壹些自然災害,水汙染純粹是人禍。水體的嚴重汙染不僅危及人們的生命健康,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也影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中國在低發展階段和短時間內遇到了嚴重的水汙染問題。當美國和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防治汙染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中國目前的水平高出10多倍,中國面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
改善環境質量的雙重壓力。
5.辯證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
治水活動的出發點無疑是造福人類,但對比不同的參照系、不同的目標、不同的時間,對人類治水活動利弊的評價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隨著認識水平的逐步提高,科技的發展和追求目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