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蛋白質食物:
1,雞胸肉對於健身愛好者來說肯定是耳熟能詳的,是幫助發展肌肉的食材之壹。每100g含蛋白質24.4g。雞肉富含9種氨基酸,有利於人體消化吸收。
2.奶酪奶酪每100克含有22.7克蛋白質。奶酪是由牛奶發酵而成,營養價值高於牛奶。同時,奶酪本身含鹽量和脂肪量較高,適當食用是不錯的選擇。
3、秋刀魚秋刀魚每100g含蛋白質18.5g,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與蔬菜同食,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4.豆腐豆腐是由大豆制成的。除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外,它的消化率比大豆還高,它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膽固醇含量高,可以用豆腐代替適當的肉類食材。
蛋白質類食物要註意壹個問題,避免燃燒,否則容易產生致癌物——雜環胺,含量可能不高,但盡量避免燃燒。健康飲食是第壹位的,尤其是肉類或者魚蝦。
事實上,吃好蛋白質食物不僅可以保證人體需要,提高我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近日,國際血脂專家組發文指出,多吃優質蛋白質,尤其是植物蛋白和壹些動物蛋白,可以預防心臟病。
建議多吃植物蛋白,包括大豆、豆類、堅果等食物,其次是魚類,其次是蛋類和乳制品、禽類、未加工的紅肉,最下面是加工過的紅肉。專家建議,對於壹般人群,每天攝入的植物蛋白應占總蛋白的壹半以上,減少紅肉的攝入。
第二,少吃紅肉。
我們經常鼓勵人們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所謂紅肉主要是指豬、牛、羊肉。國際血脂專家組指出,紅肉增加心血管風險,主要與其非蛋白質成分,即飽和脂肪酸有關。當然,紅肉的烹飪方法也很重要,比如過油、過鹹、過甜,都會導致紅肉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大大增加。
研究表明,中風風險每天增加100g;紅肉每增加100g,中風風險增加13%。每天加工肉類(加工香腸狗、火腿、香腸、牛肉幹、肉罐頭、冷盤和醬料等。).)每增加50 g,中風風險增加11%。
第三,優質蛋白質替代紅肉
專家組建議,為了降低心血管風險,可以用禽肉(去皮的雞鴨鵝肉)或魚肉代替紅肉。這些肉類主要含有大量蛋白質,尤其是魚肉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疾病有預防作用。
每天用壹份堅果代替壹份紅肉,冠心病風險降低20% ~ 30%;
每天用壹份低脂乳制品代替壹份紅肉,降低冠心病風險13%;
每天用壹份禽肉代替壹份紅肉,冠心病風險降低19%;
每天用壹份魚代替壹份紅肉,冠心病風險降低24%。
每天用壹份禽肉代替壹份紅肉,中風風險降低27%;
每天用壹份魚代替壹份紅肉,中風風險降低17%;
每天用壹份堅果代替壹份紅肉,中風風險降低17%;
每天用壹份低脂乳制品代替壹份紅肉,中風風險降低11%;
每天用壹份全脂乳制品代替壹份紅肉,中風風險降低10%。
第四,優質蛋白質的好處
1,重量控制
研究表明,蛋白質可能有助於防止體重增加,這主要與蛋白質的產熱效應和飽腹感增加有關。專家建議,為了預防肥胖,壹般人群每天可食用25~43 g植物蛋白,動物蛋白每日攝入量不宜≥ 42 g。
2.降低血脂
專家建議,為了預防高脂血癥,可以每天攝入15~52 g植物蛋白,可使低密度脂蛋白的壞血脂降低12%~20%。
3.降低血壓
研究表明,蛋白質攝入越多,血壓越低;專家組建議,每天攝入20~50 g大豆蛋白有助於降低血壓。
4.預防糖尿病
如果每周吃1~7份紅肉或加工肉類,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增加50%。但如果每天吃14~68 g堅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
四、《中國膳食指南》
《中國心血管代謝疾病健康生活方式預防指南》強調平衡膳食模式,即食用多種食物。建議各種來源的蛋白質攝入量如下:
每周吃300~525 g魚,清蒸最好,連魚都建議少油少鹽;
每周吃3~6個雞蛋,同時註意每日膳食膽固醇攝入量不宜過多,即壹天1個雞蛋沒問題,這與之前美國提出的取消膽固醇攝入量上限不同。美國人認為他們每天吃的膽固醇是沒有限制的;但近年來仍發現膽固醇過多會增加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每天吃25 g黃豆,可以是直接豆,125 g豆腐或50g;豆腐絲;
堅果適量,每周50~70 g,尤其是樹堅果,如杏仁、開心果、桃仁、核桃等;
每天喝150~300 g牛奶,大概就是普通包裝的壹包或者壹袋。
每天應食用40~75 g的畜禽,豬、牛、羊肉的攝入量不宜過多。
當然,我們今天主要討論了蛋白質飲食。其實壹個人的健康飲食主要是指飲食全面。除了每天攝入足夠的蛋白質,還要攝入足夠的水果、蔬菜、粗糧、雜糧,以滿足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電解質、微量元素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