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蘆筍的種植方法

蘆筍的種植方法

壹、蘆筍覆蓋育苗栽培技術的應用意義

蘆筍生長過程中,對於溫度要求較高,發芽時期適宜25~30℃,嫩芽生長時期適宜15~20℃,當溫度高於25℃,嫩芽將擁有著較快的生長速度。 春季土壤溫度逐漸上升到10℃,蘆筍鱗莖盤萌動,嫩莖逐漸伸長,對於光合作用所要求的溫度在15~20℃之內。 積極采用覆蓋育苗栽培技術,操作較為簡便,能夠在節省能源的前提下增溫保溫,給蘆筍提供更為適宜的生長發育環境。 這種栽培技術充分利用了輻射、對流和傳導的熱交換,針對大棚內空氣的上下對流加以良好隔絕,從而良好減少熱量的散發,其不僅能夠確保棚內溫度適中,同時還能夠推進棚室管理順利進行,增加大棚蘆筍栽培的經濟效益。

二、蘆筍覆蓋栽培技術

覆蓋栽培技術運用過程中,需要針對各個階段的棚進行充分控制。(1)結合地塊設定合適的大棚長度,其跨度選擇為標準8 m 形式的鋼架結構,拱間距需要保持在0.8~1.0 m 之間,脊高為4 m,裙部高為0.4 m,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作為大棚膜,隔上3 m就需要使用壓膜線加以固定。 (2)內棚的總體跨度需要保持在7 m 範圍內,兩側需要和大棚保持著0.5 m的間隔,且棚頭需要縮短2 m,拱間距為2.0 m,脊高為3.5 m,同樣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但是其並不需要設置裙部和壓膜線。 (3)通常在內棚搭建4 個小拱棚,高度為0.8 m,和畦面保持著相同跨度,拱間距為0.5 m,也需要使用0.06 mm 農用聚乙烯無滴膜作為棚蓋外圍防護,地膜設置中需要使用0.06 mm 無滴膜。

三、選擇合適的土壤和品種

蘆筍種植中,對於土壤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土質疏松、排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地塊,較為適於蘆筍生長。同時土壤地下水位較低,酸堿度保持在5.7~6.8 之間,含鹽量不超過0.2%,都可以促進蘆筍地下莖良好生長,減少植株衰老的情況出現。 綠蘆筍在種植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選擇UC157 或者UC8002 品種的綠蘆筍,可以獲取較高的產量。 主要是因為這些品種蘆筍頂端緊密,莖稈較為緊密,且不容易出現散頭,生長的色澤良好,積極開展推廣和普及工作,將能夠更好提升蘆筍生產水平。實際開展蘆筍生產種植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註重避雨,並留存母葦,為減少蘆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提供良好前提。雨水是保障蘆筍生長的重要條件,需要針對煉苗加以有效控制,減少徙長現象,為提升蘆筍的成活率,可以適當噴灑低濃度助長素。初期的母莖留養需要保持在5 d 以上,抑制病原菌的傳染。 以人工手段營造出無雨小氣候環境,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

四、蘆筍育苗與栽培管理

4.1 育苗作業

通過保溫覆蓋方式開展育苗作業,壹般在3月中旬開始,需要至少在10 d 之前,覆蓋好薄膜,增加地面溫度,涵養水分。 實際處理蘆筍種子時,首先,需要借助於水漂洗的方式,將癟粒種子有效去除。其次,可以使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浸種,12~18 h即可撈出,然後將種子放在40℃溫水中,每日換水2~3 次,持續3 d。再者,撈出種子後需要將其包好,並開展催芽工作。具體播種中,需要在營養缽澆水,水逐漸下滲之後,需要及時播種,並覆蓋2 cm 之間較為濕潤的營養土。 播種後的營養缽,需要排放在整齊畦面上,加蓋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