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8分鐘的節目中,330家常菜、袁記紅油熱幹面、街道口二食堂、老方三正相繼登場,那些食物的特寫隔著屏幕讓人流口水。
這些小餐館有什麽好吃的?文來告訴妳,在大火開始之前我們走吧!
01
比豆腐還嫩的光滑雞蛋牛肉。
三三零家常菜
南泥灣大道,330家常菜天天爆滿。
晚上四點半,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壹些聞到香味的美食家專程來品嘗。
普通餐廳的樣子,房間裏只有七八張桌子,頭頂的吊扇、紅色塑料凳、卷閘門,都是生活中熟悉的東西。
△//三點半,菜壹桌壹桌炒。等所有的菜都上齊了,我們再繼續下壹桌。中間不加菜,7點以後也不上菜,所以除非趕上第壹桌,其他人都得耐心等。
店裏唯壹的廚師是老板李殊,他留著胡子,喜歡赤膊上陣,既強硬又時髦。當他聽到節目組說要來拍他的時候,羞澀的笑了笑,酷酷的老桿子形象瞬間破滅。
這家店專門做武漢風味的家常菜,滑蛋牛肉是李殊的特色菜。
與廣式不同的是,牛肉裹上蛋液再壹起翻炒,三三兩兩滑蛋的肉蛋分離。牛肉采用純瘦牛後腿,更有嚼勁。水澱粉腌制後,為了保持鮮嫩,壹燙就熟。同理,雞蛋可以放在熱鍋裏用冷油煮。
李大爺的老婆,阿姨妳好,負責打雞蛋。在做飯的間隙,李叔叔友好地看了我壹眼。哎,看個美食節目也是餵狗糧。
雖然店鋪環境比較野,但是上菜的時候會有壹點設定,煙火裏有壹點浪漫。
02
把面館變成茶館。
袁記紅油熱幹面
這兩天怎麽沒見人??
陳老爺,來吃茶吃鳥。?
開了30多年的車,老板袁師傅對周圍的居民都很熟悉,所以每天早上都能聽到他熱情地招呼從門口經過的老顧客,坐在店裏喝茶的食客,喝著喝著,停在腳下聚在壹起,熱鬧得像個茶館。
但要滿足對熱幹面挑剔的武漢人,他們生存了很多年,靠的卻是真功夫。
因為生長在武漢著名小吃雲集的六渡橋,袁師傅保留了父母做熱幹面的傳統。
熱幹面壹般只放醬油、芝麻醬、蘿蔔丁、蔥白,不放鹵水。畢竟熱幹面的本質是什麽?操?。但因為很難調,所以在調味桌上準備了辣椒粉、熱油和高湯煮的鹵水,讓面條滑滑的,很好拌。
因為缺少這種味道,春天開業第壹天六點,壹個老顧客來買了八碗熱幹面。
03
壹家沒有人就找不到的餐廳。
街道口兒食堂
路口二食堂沒有招牌,曝光度很小。是四姐妹經營的,但是全靠口碑。
看菜點菜,沒有菜單,壹桌家庭竈炒,水平比較穩定。
在許多家常菜中,香噴噴的川味幹豬肉是每桌必點的。
鏡頭裏,切好的五花肉,拿起來就是滴油。看起來肥而不膩,讓人不自覺的咽下口水。
五花肉特選肥瘦五層,比常規的三層夾心更不油膩。為了找到好的食材,大姐和二姐會?殺四方?至少經營三個菜場。幹香,菜,肉都有講究。
而且不同於別人先煮五花肉再炒的做法,這裏的五花肉是先腌制,醬香濃郁,用青椒和甜面醬炒的時候味道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