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氣候特征
畢節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季風氣候明顯,雨量充沛,立體氣候突出。平均溫度在10℃和15℃之間。相對高差大,尤其是垂直氣候變化。山區的冷暖與山區不同,高原盆地的冷暖也不同,有利於多種動植物的生長。羊肚菌的生長主要與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特別適合西部低溫低濕地區羊肚菌的生長。羊肚菌在貴州的遵義、畢節、六盤水都可以生長。
品種選擇
栽培品種為羊肚菌,需提純鑒定,來源可靠,品種純正。在品系選育中,抗病性強,產量高,經出菇試驗後可用於大規模栽培。
細菌的分離和培養
菌株分為三級:母種、原種和栽培種。
3.1母體文化
3.1.1母培養基的制備
PDA培養基:土豆200g(煮汁),葡萄糖20g,瓊脂18~20g,自來水1000ml,自然pH值;改良PDA培養基:葡萄糖20g,蛋白腖3g,硫酸鎂1g,磷酸二氫鉀2g,瓊脂粉20g,蒸餾水1000ml,土豆用沸水煮30分鐘,取汁。在汁液中加入葡萄糖、瓊脂等試劑,繼續攪拌加熱。瓊脂溶解後,放入試管中。將每個試管倒入1/3的試管中,並用矽膠塞密封。高壓蒸汽滅菌,斜面冷卻。
3.1.2種子制備
通過組織分離獲得純菌株。接種應在無菌接種箱中進行。接種後,試管應置於溫度低於25℃的黑暗環境中。壹般情況下,在20℃培養2天後,可在℃ ~ 25℃發芽。培養3天後,菌絲體在培養基上發芽。觀察菌絲生長情況,剔除雜菌多、菌絲生長慢的羊肚菌,篩選出菌絲生長好、雜菌侵染少的羊肚菌,經2 ~ 3次純化後得到純羊肚菌母種。優良親本菌絲生長均勻,初期菌絲濃密、潔白、粗大,氣生菌絲旺盛,爬墻能力強,後期產生淡褐色色素,菌落呈淡褐色至褐色。
3.2種子培養
3.2.1原始培養基制備
結果表明,鋸末用量為70%,麥麩用量為20%,生石灰用量為1% ~ 2%,石膏用量為1.5%,腐殖質用量為10%。介質滅菌是根據生產能力決定的。體積小的時候用高壓鍋消毒。體積較大時,用常壓滅菌器滅菌。
種子準備
將獲得的母本種子進壹步繁殖,試管種子繁殖到瓶(袋)中。用木屑和麥麩培養基,將母種擴大成原種,每粒種子壹般為18mm× 6瓶原種從180mm母種塊中移栽,每管適合4-6瓶(或袋)進行繁殖。生殖過程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對擴增的菌株進行詳細觀察,生長不良或疑似感染的菌株不宜剔除。選擇生長旺盛、無感染的菌株作為生產原種,在65438±06℃培養箱中培養。
3.3培養
3.3.1中等產量
鋸末75%,麥麩20%,石膏1%,石灰1%,腐殖質3%,料水比1: 1.3,濕度60%,然後將培養基裝入4/5高的瓶子中,用棉花塞住瓶口。蒸汽消毒8~10h,冷卻後取出備用。
種子準備
選擇菌絲生長健康、無雜菌、無變色的原種進行接種。接種應在無菌、無塵、密閉的空間內進行,全程進行蒸汽消毒。每粒種子可長10 ~ 15瓶。培養瓶要放在室內低於25℃避光30天左右,菌絲要飽滿,以黃褐色菌核為宜。
培養方法
4.1選址
壹般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方便、涼爽濕潤、土壤疏松、透氣性好、肥沃、堅硬硬化、pH值中性的地塊;環境沒有家畜危害、汙染和死水,場地被樹木遮蔽。
4.2土地整理
整地時應清除雜草和農作物廢料,播種前60天在地面均勻撒5%生石灰,以調節土壤的pH值,殺死土壤中的各種細菌和害蟲。深25~30cm,寬0.8~1.5m,間距20~30cm的溝渠將被淹沒。
4.3帶上遮陽傘
遮陽傘除了要有良好的通風和遮陽效果,還要有足夠的保濕效果。遮陽傘周圍有遮陽網(目前常用的遮陽網是4-6針的黑色遮陽網)。遮陽棚分為平頂遮陽棚和拱形遮陽棚兩種:拱形遮陽棚視地形和風向而定,長度視場地而定,寬度5~8m,拱高2.2~2.5m,棚的結構由場地面積決定,其長度和寬度任意。建議棚高為1.8 ~ 2.2m,以利於通風。為了保濕效果好,管理方便,只有1~2個出入口,方便進出大棚。
4.4播種
165438+10月底至65438+2月初播種。播種前將土壤淺翻,然後將培養好的種子用菌瓶直接播入土中。播種後,在腐殖土上覆蓋1 ~ 3 cm,然後在闊葉上覆蓋2cm。
4.5“營養袋”補充
播種後壹周左右,菌絲會長滿地面,形成“菌霜”10-15播種後應及時放置營養袋,為菌絲提供補充營養。將有側切口的營養袋均勻地放在培養箱頂部,間隔70cm左右,輕輕壓實,使眼中的物質最大限度地接觸土壤,羊肚菌的菌絲體直接接觸“外營養袋”中的培養物,每個培養箱2排。菌絲體會逐漸長成壹個“外部營養袋”,吸收營養並傳遞給土層中的菌絲體。當菌絲長滿援外營養袋時,援外營養袋的營養通過菌絲逐漸轉移到土壤中的菌絲上,然後取出援外營養袋。
4.6種植後的田間管理
4.6.1前期管理
果前管理主要是溫濕度管理。棚內適宜溫度為20℃ ~ 24℃。當溫度超過25℃時,應及時打開遮陽簾,通風降溫。羊肚菌生產前應註意棚內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的變化。適宜的土壤濕度為75% ~ 80%,適宜的空氣濕度為85%。
4.6.2蘑菇生產管理
次年4月初,可發生子實體。羊肚菌長得很快。應及時分批采收,避免因溫度和濕度影響蘑菇變質和產量降低。結果出來後,棚內溫度不得超過25℃。如果溫度過高,菌絲生長過快,質量差,菌絲木質化,容易使蘑菇枯萎或死亡。此外,在潮濕的環境中會慢慢腐爛,會大大影響外觀質量和口感,也會導致產量下降。所以溫度過高時,要及時通風降溫,人工噴水或及時采摘。棚內濕度不能太高,土壤濕度控制在75% ~ 80%,空氣濕度控制在60% ~ 70%。
4.7揀貨處理
4.7.1提貨
羊肚菌壹般都是結塊的。成熟後如果不及時采摘,很容易被蟲子吃掉,所以要及時采摘。采摘時,用手握住莖稈,左手搖動,用菌根拔出。也可以用尖刀從菇體底部斜著切菇,用刀將附著在菇體上的泥土、汙物等雜物切下,放入幹凈的筐中。收割時註意不要損壞附近的羊肚菌。每天及時采收,直到不再有子實體。
加工
羊肚菌采摘後,及時攤開,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及時晾幹或曬幹,否則會被線蟲和蛆蟲叮咬。羊肚菌幹品用密封塑料袋包裝,置於幹燥、陰涼、通風良好、無異味、距地面30厘米以上的室內。羊肚菌在運輸過程中要密封嚴密,盡量減少擠壓,避免碰撞,保持蘑菇的形狀完整。
害蟲防治
5.1害蟲
羊肚菌從播種到結果的整個栽培過程都暴露在空氣中。在整個過程中,病蟲害的危害會不同程度的出現。觀察土壤水分和菌絲體的變化,註意害蟲的發生。常見的害蟲有白蟻、蛞蝓、蝸牛、老鼠、螞蟻、線蟲、跳蟲等。發現後要及時用特殊的化學藥劑處理,以免損傷或影響菌絲的正常生長。
蛞蝓和蝸牛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草地、落葉或巖石上,吃羊肚菌的果囊,危害很大;四乙醛可以與沙子混合均勻,然後人工塗抹在土壤表面。白蟻多發生在播種期,白蟻直接吃菌,損失嚴重;播種前露地可防病,播種前可放生石灰。老鼠可以吃細菌和蘑菇,可以通過傳統的滅鼠方法進行防控。蟲害發生後,羊肚菌菌絲和子實體生長受到嚴重破壞,白蟻醇等藥物可有效控制。
5.2疾病
5.2.1真菌病
羊肚菌的果囊發育的季節,遇到高溫高濕容易發生黴變。如果防治不當,會造成大規模爆發,損失嚴重。侵染後,果實表面發黴,白色氣生菌絲旺盛,導致菇體腐爛、死亡或畸形,嚴重影響品質。研究表明,羊肚菌的果囊中含有大量的內生真菌,包括鐮刀菌。防病為主,播種前暴曬壹周以上。避免長時間高溫高濕,保持土壤低含水量,加強通風,降低濕度和溫度,預防病害;噴生石灰,埋起來。
細菌疾病
細菌性病害多發生在果實期,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年輕的原基容易死亡。子實體感染後,表現出紅梗、局部腐爛、發臭、倒伏等癥狀。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土壤含水量不宜過高。
結論
羊肚菌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羊肚菌作為壹種新型食用菌,具有廣闊的推廣和市場前景,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作為壹種新的食用菌栽培模式,羊肚菌的生活史和遺傳學知識還不完全了解,羊肚菌的栽培理論和技術還有待進壹步研究。從菌種分離培養、播種、"外援營養袋"飼餵、種後田間管理(菇前菇後管理)、采摘加工、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介紹了畢節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術,為羊肚菌的科學研究和產業實踐提供了壹定的理論指導。